首页 理论教育 父亲烟未了

父亲烟未了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亲每天抽一包烟,我清楚记得多半是“鹿驼”牌香烟,最贵的当然是“大前门”牌了,每包得5毛多钱。生活的压力并未让父亲戒掉抽烟的习惯,只是改了抽烟的方式,从抽烟卷,改成了抽老旱烟。伴随父亲多年的那支弯脖烟斗又停下了。父亲好抽“时代”牌,因从口感与价格而言还较适中。父亲每次听了点点头表示赞同。近几年因身体的原因,遵医嘱不再抽烟了。为缓解忧闷,父亲时而抽上一根烟。

农家有句口头禅,功夫三吊三,莫忘地头那锅烟。意思是说,工钱多少莫论,农活儿再累,总有休息的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庄户人家常念叨:干活儿累的时候,和伙计抽锅烟歇歇;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抽锅烟消消气;夏季天热的时候,坐下来抽锅烟凉快凉快;天寒地冻之时,快抽锅烟暖和暖和。传说古年间,老旱烟人称“忘情草”。

寻常百姓家,亲朋相见,彼此常常少不了抽包烟,喝喝水,拉拉家常,既拉近距离,又增进感情。好抽烟的人,谈话之间,少了这包烟,像少了位重要知己一样。这包烟似乎能够活跃气氛,放松心情,让空气都变得友善起来。反之,没有这包烟,也可能会疏远感情,产生隔阂。曾经听老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两个老亲家隔着两垄地在锄地。休息的时候,张家亲家一摸烟包,发现烟叶抽完了,举目一看,隔着两垄地,李家亲家正蹲在地头含着烟斗。张家亲属有心招呼一声,要斗烟抽,但又碍于情面,似乎亲家不邀请,自己主动索要,很没面子。但是无奈李家亲家一直没有过来招呼,便随地找了块枯秧茎按在烟锅里,过过烟瘾。之后两人关系疏远了。后来经回娘家的媳妇了解,才得知,李家也在生张家的闷气,说那天自己恰巧没烟了,张家亲家在地头抽烟也不招呼他一声,他无奈随地捡了粒干掉的野兔屎按在烟锅里过了过瘾。烟锅子“滋啦滋啦”也不知道什么味儿。每每听到这里,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

儿时的记忆中,20岁出头儿的父亲早就学会了抽烟。那个时候家中人少,父亲又在乡工商联工作,加上年轻帅气,碍于场面,手中不差钱。父亲每天抽一包烟(庄户人称洋烟),我清楚记得多半是“鹿驼”牌香烟,最贵的当然是“大前门”牌了,每包得5毛多钱。按50年代的经济状况,可以说价格不菲,一包烟钱可买3斤粮食。老百姓有句顺口溜:抽洋烟,摆洋鼻,家里没有个粮食皮。

母亲经常念叨,庄户人家吃饭穿衣量家当,提示父亲要勤俭节约过日子,该用则用,求人办事另当别论,不是说“老熟人还不如‘大前门’”嘛!

大跃进”过后的60年代,由于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家中又相继添了四个弟妹。那期间是我人生中记得最清楚、日子最艰难的岁月。添了四张吃饭的嘴,父亲不得不辞去那份工作,另找活儿,忙忙碌碌,挑起了八口之家的重担。

生活艰辛,为了让全家人少挨点饿,母亲起早贪黑,拼命操劳,多了一些辛苦,少了一些唠叨。生活的压力并未让父亲戒掉抽烟的习惯,只是改了抽烟的方式,从抽烟卷,改成了抽老旱烟。

老宅子前面有块空闲的场院,父亲栽了一片黄烟苗,因土质好长得黑油油的。采下的烟叶经晾干后,抽起来有劲儿,有种天然的草香。左邻右舍抽烟的叔叔大爷,经常来家里拿烟叶抽。父亲来者不拒,久之,人缘加烟缘,在乡邻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和气、善良的大好人。

80年代,社会主义的中国已迈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党和政府鼓励农民发家致富,跑市场做买卖,搞养殖,各尽其能。政策引路,父亲又忙了起来,干餐饮跑市场又开粮店。儿女们相继成家立业。家中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富足了,衣袋里又不差钱了。伴随父亲多年的那支弯脖烟斗又停下了。经济增长而香烟价格也提高了,如“青州”、“金鹿”牌香烟每包也两块多。父亲好抽“时代”牌,因从口感与价格而言还较适中。社会步入新时代,家家户户都富裕了。此时满头白发的母亲再不用为生活而奔波,在安享晚年的同时又添了新话题,念叨父亲少抽烟,注意保护自己的身子骨。父亲每次听了点点头表示赞同。我想母亲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不仅是爱护父亲的身体,还有一点是节省钱罢了。

又许多年过去了,遗憾的是母亲未能更多地享受今天的好日子,离我们远去。父亲酒水不沾,但抽了一辈子烟。近几年因身体的原因,遵医嘱不再抽烟了。目下老父亲已出不了厅堂,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但精神依然饱满。儿女们都忙于生计,不能整日陪在身边,多少有点儿孤独。为缓解忧闷,父亲时而抽上一根烟。妻子把老父亲又抽烟的事告诉我:“你看咱老爸又抽烟了,你也不说说!”其实我知道,妻子是为了父亲的身体健康着想,但抽烟是父亲一生的爱好,他岁近90之高寿,人生大戏快到落幕之时,再抽几年又何妨?我也是抽烟族,能够理解父亲的心境。父亲烟未了。

抽烟有害健康,有百害无一利。多数人都知道这一点,在社会经济发达的今天,偏有那么些人仿父辈继走抽烟路。而香烟价格步步提升,每包烟十几元或几十元不等。黄山泰山红塔山,山高烟高接云天

正是,劝君莫抽烟,学时容易戒时难。

农历二〇一二年四月廿四

(该文发表于《青岛日报》2012年8月7日“随笔”副刊,标题为“父亲与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