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父不是父亲胜似父亲,

师父不是父亲胜似父亲,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保持着尊师的优良传统。周侗去世后,岳飞披麻衣,驾灵车,执孝子之礼,以父礼安葬他。未遇明师的一般人,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浑浑噩噩。师父并不一定是弟子的生身父亲,但是他启发弟子的心智,如同给予每个弟子以新的生命,所以,师父不是父亲,胜似父亲。

血肉之躯乃父母生养,但蒙昧无知,何以为人?因此老师对弟子有传道、授业、解惑之恩,恩同父母,所以自古尊称老师为“恩师”、“师父”,“师徒如父子”、“德业之师,以父道事之”,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从师必须尊师。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保持着尊师的优良传统。

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但他非常好学,常在私塾窗外听课,无钱买纸笔,就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私塾老师周侗很喜欢这个勤学的孩子,就免费收岳飞为学生,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保国安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每逢单日习文,双日习武。还教会他射箭绝技,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岳飞不负师教,勤学苦练,文武双全。后来他率军收复失地,屡建奇功,成为令金兵闻风丧胆的一代英豪。周侗去世后,岳飞披麻衣,驾灵车,执孝子之礼,以父礼安葬他。且在朔望(初一、十五)之日,无论在外行军打仗,还是驻扎营中他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师,每次痛哭之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赠的“神臂弓”,射出三枝箭。岳飞说:“老师教我立身处世、精忠报国的道理,还把他一生摸索的箭法和武艺都传授给我,师恩是我一生都不能忘怀的。”

中华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文化内涵在民间根深蒂固,“程门立雪”表现的就是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宋朝进士杨时、游酢,是程门四大弟子中的两位,他们从福建到河南拜师求学,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已四十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杨时和游酢初次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目静坐,二人恭敬地站立一旁等候。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发觉后,看着他们说:“你们还在这里啊?天晚了,回去休息吧!”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后人以“程门立雪”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对于人而言,“师”是个最尊贵的称呼,古人常把“师”称为“师父”。从字面上看,师父就是既是导师又是父亲的意思,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实远不止此也。未遇明师的一般人,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浑浑噩噩。师父传道授业是既不讲名,也不图利,完全是一种博大的慈悲。师父并不一定是弟子的生身父亲,但是他启发弟子的心智,如同给予每个弟子以新的生命,所以,师父不是父亲,胜似父亲。

正是由于古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使得后世将传统文化、道德理念通过老师的教授和传播、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得以代代相传,造就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保障,也是我们绝对不可丢失的瑰宝。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敬师德、学师德和永铭师恩,正是我们后人需要向先贤学习继承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