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馆书院散记

金馆书院散记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位于珠珊镇潭口村北部的金馆书院,就是珠珊文教兴盛的实证。至于金馆书院的发现,缘自2009年10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该书院解放后被村民购买居住,因年久失修,漏雨严重,面临拆毁倒塌的危险,需要及时维护。

聂 朋\胡小勇

来过新余的朋友也许知道,从魁星阁向南眺望,可见一片富庶的沙洲平原,好似一片人间仙境。外来的朋友很少会知道,这块最贴近新余城郊的乐土就是渝水区珠珊镇所在之地。珠珊位于袁河南岸,土饶人美,风情独特,这里曾经上演过“激情渝水,心系群众”的新余达人赛海选赛,这里的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践行着自己心中的“中国梦”。曾几何时,这里是新余最古老的县城——龙池墅所在之地,也曾屹立着与孔庙风水相呼应的瀛洲塔。这既是新余古城的文峰塔,也兆示着这里曾经的文化兴盛和教育发达。而位于珠珊镇潭口村北部的金馆书院,就是珠珊文教兴盛的实证。

潭口村也是珠珊镇乃至渝水区的一个文化名村。据说潭口村因古人偶遇佳景而得建,据《胡氏族谱》记载:胡昌期求学若渴,曾于宋宝元年间自新昌博访名师,见此处山川秀丽,遂择而卜居,因村庄建于袁河水潭出口之处,故取名潭口村。这里不仅有儒家文化的风韵,还有红色文化的史迹,1930年,这里曾建立乡苏维埃政权。至于金馆书院的发现,缘自2009年10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金馆书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二月,该建筑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三开间,通面阔11.6米,通进深20.5米,占地面积237平方米,为祠堂式二进一天井布局的砖木结构。西面外墙为空斗青砖砌置,前为敞开式大门,后为封闭式砖墙,设有小门进出,屋盖之内为穿斗式构架,两面夹风火墙,屋顶为双坡顶与单坡顶相结合的硬山顶。整座建筑,前设厅堂,厅堂左右为对称式厢房,中心为天井,天井两侧为过廊,过廊设有对称式小门进出,后为讲堂,建筑面积240平方米。

该建筑确立为书院建筑的理由有以下三点:首先,当文物工作者登记该建筑时,多位村民异口同声地说它名叫金馆书院,都说是解放前的私塾,有老先生教学于此,一直教到解放初期。其次,从建筑内部情况看,第二进面阔6.9米,进深7.45米,从布局看确为大讲堂:前面设立有寓采光、通风、排水为一体的天井,两端有小门进出。从建筑建计分析,看似以食宿为主,但与民居结构有所区别,第二进为宽敞式的大空间,适宜从事较大的聚集活动,符合书院建筑的要求。其三,该建筑在两面所夹的山墙中,发现左边的马头墙面题诗一首。诗句有三分之一内容漫漶不清,隐约可辨的部分是以墨笔题写的行草书,落款为“探花使者题”,从部分内容看,似乎与文人或科举有关。当我伫立在大讲堂之上,我想由名儒充任的山长,不仅要管理书院的日常琐事,多数时候还要兼书院主讲,并由山长延请当地学行素著的举人、进士任教。学生也有二种:一是已入学的秀才,为了乡试应考,每月定期来书院听讲;二是经童试合格或读过经馆已准备应考的童生,常年在书院攻读。

该书院解放后被村民购买居住,因年久失修,漏雨严重,面临拆毁倒塌的危险,需要及时维护。我们认为金馆书院是珠珊独特的景点,更是渝水区乃至新余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从保护新余独特历史文化资源、构建文化强市、打造新余“文化名片”出发,建议把修复金馆书院摆上议事日程,政府、建设、文化、文物等部门应制定金馆书院的保护清理措施,并纳入城乡文化、建设规划和市、区财政预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