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年窑火书声琅

千年窑火书声琅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年窑火书声琅,将景德镇书院文化与陶瓷文化结合得最早的当为景德镇景仰书院。与一些千年书院相比,景仰书院的历史并不算悠久。景仰书院又称景德镇书院,其旧址在景德镇江家坞,原名净土庵,为僧人所居之所。这次筹办书院随着郑之侨的离任无果而终。在最高统治者和各级官员的大力倡导下,包括景仰书院在内的江西一批书院应运而生。在太平天国与清廷交战中,江西书院,凡被太平军所波及者,皆在毁坏之列。

冯会明

瓷都景德镇,陶瓷文化无疑是她最核心的城市符号。陶瓷文化将一个工匠变成陶人、艺人、陶艺大师,而书院文化则将一个懵懂学子变成有修养、讲仪礼、有知识、有理想的人。千年窑火书声琅,将景德镇书院文化与陶瓷文化结合得最早的当为景德镇景仰书院。

与一些千年书院相比,景仰书院的历史并不算悠久。景仰书院又称景德镇书院,其旧址在景德镇江家坞,原名净土庵,为僧人所居之所。乾隆十年(1745),浮梁知县李仙洲曾于此地设置义学。乾隆十二年,饶州府同知郑之侨见其“房舍窄小,不敷肆业”,与李仙洲一起,带头捐银二百余两,增修房宇,筹办书院。郑之侨是一位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学者型官员,每至一地,均以勤政爱民、造福一方为己任,特别重视地方文教,“尤喜接引士英”,所任之地,“文教大振,风气日上,陶铸人材不少”。乾隆五年,他出任铅山县令时,就在铅山重建鹅湖书院,且连续三年为鹅湖书院制定了《鹅湖学规说》《辛酉戒诸生八则》和《壬戌示诸生十要》三个学规,建构起了鹅湖书院完整的学规体系,对铅山当地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遗憾的是事未竟而人离任!这次筹办书院随着郑之侨的离任无果而终。

乾隆四十一年(1776),浮梁士绅积极捐田输银,筹措经费,并经由官方批准,正式创办景仰书院。当时监生沈大振等捐献田产62亩、捐银200余两,侯世杰、林大荣等捐银470余两,经时任饶州府驻景德镇同知兴圣纪的批准同意,并在其督办下,将景德镇江家坞的净土庵正式改建为书院,并取《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定名为景仰书院。

与江西其他地方一样,乾隆间,江西书院有很大的发展,这与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提倡是分不开的。乾隆继位之初,就明确表示:“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古者乡学之秀者,始升于国,然其时诸侯之国皆有学。今府、州、县学并建,而无递升之法。国子监虽设于京师,而道里辽远,四方之士不能胥会,则书院即古侯国之学也,居中讲习者固宜老成宿望,而从游之士亦必立品勤学,争自濯磨,俾相观而善。庶人材成就,足备朝廷佐使,不负教育之意。”肯定了书院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书院就是“古侯国之学”,可以弥补官办学校之不足,同样可为朝廷培养人才。在最高统治者和各级官员的大力倡导下,包括景仰书院在内的江西一批书院应运而生。

景仰书院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扩建。这次是由同知宁瑞、知县刘丙发起,得到了景德镇窑户们的积极响应,所需经费主要依靠景德镇陶瓷界陶成、陶庆两同业公会筹集。

在景德镇陶瓷行业中,做窑户、烧窑户形成了两种行会,做窑户的行会名曰“陶成”,烧窑户的行会名为“陶庆”。陶成、陶庆两行会老板,成为书院经费来源的主要承担者。由于景德镇是四方人口杂居之地,浮梁本籍人极少,因此,书院招收的生徒也主要是陶成、陶庆两业客家子弟,而且大都是都昌、鄱阳籍人。但书院教学的内容仍然是传统的四书五经,以制艺科举为主。是否因设在瓷器生产的心脏区域——景德镇城区,又由陶瓷行会出资而成为一所专门培养陶业人才的陶瓷学校就不得而知了,我想在当时可能性不大。

此次扩建后的景仰书院有照堂五间、讲堂五间、后楼屋三间、左右厢房并堂廊侧房共计六间,院外偏左屋三间,供祀龙神,共计有房二十多间,当时规模不小。景仰书院不仅增建了房屋,扩大了规模,也进一步完善了书院的制度,“凡延请山长,考取生徒,给发膏火,由同知经理”。书院的经费保障方面,由于陶成、陶庆大都是客籍人,流动性大,佃户很少,因此,景仰书院的经费与其他书院有所不同,主要不是依靠学田的田租,而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房产租金,二是银两取息。直到民国时期,它仍持有大量房产,分布在陈家街、黄家弄、杉树巷、麻石弄一带。

对于此次书院的扩建,当年知县刘丙的幕友龚鉽所作的《景德镇陶歌》,就有“陶成子弟集昌南,书院崇开一坐谈。坯甈早消甄士日,满窑和气足清酣”之记载,且备注:“窑户陶成、陶庆二会创有书院,曰‘景仰书院’,余曾代刘侯作记。”可见,重修景仰书院是陶成、陶庆二会集资的,景仰书院的生徒也主要是陶瓷行业的子弟,他们在景仰授业,返原籍科考,一旦子弟科举成名,人们欢呼雀跃,无比高兴。

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安徽歙县、祁门与浮梁之间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拉锯战,景仰书院也被太平军烧毁!在太平天国与清廷交战中,江西书院,凡被太平军所波及者,皆在毁坏之列。太平军所过之处,因书院祭祀孔“妖”,故毁之而后快,对文化的摧残的确不小。

直到光绪初年,景仰书院又被重建于东门头(今景德镇珠山区胜利路京剧院所在地)。新建的景仰书院坐西朝东,前有庭院照墙,正门外有长廊,共三进,中为讲堂,两旁是书房。但随着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景仰书院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遭受到停办的命远。

景仰书院自1776年创办,历经一百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踪迹难觅,只有石坊尚存,似乎在向游客倾诉着书院百年的兴亡往事。

作为一所主要由陶瓷业界出资运行、建在景德镇市区的书院,为漂泊在景德镇的客籍子弟提供了一个读书学习、参加科考的机会。书院学子书声琅琅,伴随着景德镇千年不熄的窑火,锻造了浮梁昔日“山川秀丽,风尚淳美,衣冠人物之盛甲于江右”的繁盛。这是不是类似于今天兴建于大城市的农民工打工子弟学校?孩子们的琅琅书声,可以多多少少给辛勤劳作的父辈带来一些安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