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遥指贾家明月轩

遥指贾家明月轩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就听说高安的贾家古村有一处明月轩书院。那一日,风和日丽,艳阳高照,伴着好天气和好心情,我与几个朋友踏上了寻访明月轩书院之路。2007年5月,该村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我们从明月轩书院走出来,沉重的心情有所释然。在畬山贾村,最令人惊叹的就是各栋建筑中的木雕和家具雕刻了。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在贾村书院的天井中,用的却是石桃。

邬小辉

早就听说高安的贾家古村有一处明月轩书院。那一日,风和日丽,艳阳高照,伴着好天气和好心情,我与几个朋友踏上了寻访明月轩书院之路。

奥得赛在满是飞尘的路上疾驰,坐在前排的大教授就是高安人,有他带路我们放心。结果从新街一直错到了黄沙,于是调转车头来,一个转弯,便看见巍峨耸立的宝塔,眼前便是畬山贾家。

畬山贾村,位于高安锦江以南,始建于五代十国后晋开运三年(946),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历宋、元、明、清各朝的典型江南古村建筑群。古村分为“关内”和“关外”,九处关门现存3处。房屋建筑主要有宗祠、雨亭、大堂、官厅、民居等。现存古民居300余幢,其中140余幢为元末明初建筑,有书院、庵堂、寺庙、道观18处。村南立有象征畬山贾家文化的七级宝塔;村北的稳泉、庐泉环村交汇于千年古桥,形成小桥流水人家。2007年5月,该村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现在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大都姓贾。从贾氏的族谱中我们得知,最早居住于此的人多为畬族,因而这里被称为畬山。后晋开运年间,即公元946年,贾氏始祖开始定居于此,到十四世传至贾季良时开始发展壮大,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在畬山贾村,最引人注目的古建筑当属贾氏宗祠。这个占地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的七进式建筑群,包括仪门、雨亭等,前四进被称作“昼锦堂”,是贾季良在明代洪武年间入朝为官后在家乡所建的住所。他的长子贾信同样步入仕途,历任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并被封为舜夫公,“昼锦堂”三字即为贾信所书。在贾季良去世后,他的子孙在昼锦堂后加修了拜亭、寝宫和观音堂三进建筑,并把它改造成了贾氏宗祠。

昼锦堂雕梁画栋,气势宏伟,足见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贾家的殷实富有。相传,贾季良在修建昼锦堂时,还和夫人在村外共同种下了一对夫妻樟,祈愿夫妻恩爱,子孙枝繁叶茂。

厚德堂是贾村中较大的一个堂号,始建于明代晚期。它有52个房间,大小天井12个,厚德堂的主人非常重文。在明清两代,厚德堂一共出了2个进士,5个举人。特别是在清咸丰皇帝大婚时特设的恩科中,厚德堂的贾氏兄弟还同时中举。

在贾村,有明月轩书院等大小书院6所,基本被毁,唯一保留下来的就是明月轩书院了。

天气十分的炙热,骄阳似火,我们一行随着导游穿行于宽窄不一的巷道里。拐过一个丁字巷,蓦然见一块简易的匾牌,一看就是现代人做的,上书“明月轩书院”,下面还附有小楷文字:“明月轩书院为清代中期建筑,‘文革’中毁损严重,但有两个标记清晰可见,其一是‘双喜’木雕图案,独具匠心,双喜图案还带有蝴蝶坠子,似行云流水,十分飘逸,极像如今的博士帽,寓意古书院学子个个金榜题名。其二是书院天井出水口,竟然是个倒刻的石桃,寄寓书院桃李满天下,据说,官至宰相的傅作秋正是书院的骄子。”

我驻足在明月轩书院门口良久,匾牌上的每一个字我都细细地咀嚼,这么一个古村,能有这么厚重的文化底蕴,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但是古老的书院经不住历史和时光的洗礼,过去传出琅琅读书声的门梁也破败了,天井的墙头长满了杂草,人去楼空,梁歪檐腐,显得十分的凋敝。我知道,这能遗存下来已实属不易了。它的存在还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已故的村支部书记贾克久。他是一个军人,也是一个粗人,但他对古村的保护付出了一腔热血。过去由于工作关系,我们有过许多的接触,我只想说一句,他把古村当作了他的生命,甚至比他的生命还重要,为了古村,他可以献出生命,实际上他也确实为古村而付出了生命。写到这,我禁不住眼里噙满了泪水,那双曾经无数次握过的粗糙而有力的大手,尚有余温传导到了我的笔尖。

贾家是个人文荟萃之地,群贤毕至,商贾云集,尚有许多皇家故事流传。甚至说有宫里的妃子流落于此,也有说乾隆下江南有风流女子居此,这让我想起“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留下“绝缨”之美谈,此等事儿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从明月轩书院走出来,沉重的心情有所释然。听导游介绍说,贾村文风鼎盛,明、清两代500年间,贾村出了8个举人,10个进士,各类官员达35人。贾村人也有习武之风,曾出过几个武举人。崇顺堂的主人贾荣连就是一个武举人。

怡爱堂是贾村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建筑。据说,江西省文物局专家都不能确定其所建的年代,但至少在元代以前。

树仁堂,始建于清初。1930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转战高安,朱德曾在此居住,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老百姓都称树仁堂为“福气堂”。

在昔日繁荣的几百年里,畬山贾村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建筑特色。在贾村的古建筑中,几乎所有的大堂前都铺设有一块整条的麻石,这是主人期望自己的官运、财运亨通。然而,在种德堂,大堂的条石却分为三段,据说这是因为房子的主人屡考不中,决定修来生,修后人,修公德。种德堂主修的来生如何我们无从知晓,但他确实福荫了后人。

在畬山贾村,最令人惊叹的就是各栋建筑中的木雕和家具雕刻了。这些木雕细腻精致,人物、动物栩栩如生,让人不得不叹服当时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艺。在贾村的建筑中,有80%以上的房子里都刻有梅花,这是贾村人为了教育警示后人要经过寒窗苦读,才能喜得梅花香自来。有一个“福”字雕刻,是由龙和凤变形而组成的,创意独特,体现了当时新颖的民间艺术风格。而在一扇门上,我们竟然发现了一个非常形象的龙的雕刻。我们知道,在古代,龙代表的是天子,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形象为龙的图案。为什么这户人家敢用龙型木雕呢?据推测,可能是贾村天高皇帝远,也可能是房子主人的富裕,壮了他的胆量。另有一幅包公断案图,人物雕刻得生动形象,这预示房子的主人是为官的,而且希望自己清正廉明,断案如神。

还有一个细小的建筑设计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房子里天井的出水口,这也是贾村建筑的特色之一。而从房子主人在天井出水口用的图形,我们甚至可以判断出主人的身份。用铜钱图案的往往是商人,希望自己财源广进。用花形图案的则是走仕途的,希望自己的顶戴花翎越戴越多。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在贾村书院的天井中,用的却是石桃。从这些构思巧妙的设计中,足见当时贾村人在建设自己家园时所倾注的心血。

贾氏子孙在整个村子的规划设计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全村是一个封闭式的村落,仅留下了8个关口通行,村外的官道,也就是环村的石板路,把8个关口串在了一起。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村民可以封锁8个关口,外人很难进入村中。就算外敌进入,村中的64巷也能够把他困住。因为,村中的胡同纵横交错,只有立了“泰山石敢当”石碑的胡同才能走得通,其他的都是死胡同。因此,畲山贾村从未受过损毁,只是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日军飞机看到贾村规模很大,以为是一个城镇,便投下了三枚炸弹,炸毁了三座厅堂。正值抗战,国民党74军军长王耀武就住在贾村的厚德堂,参加了著名的上高会战。

历史过去,繁华已尽,但畲山贾村依然矗立。今时的人们对它更为重视、赏识,更能领略到它往日的光辉。

说句心里话,对于贾家的明月轩书院,过去我几乎不知晓,也是这次要编辑《江右书院行之美文》才造访明月轩书院的。

江西的古书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它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位于五老峰下鄱阳湖畔的白鹿洞书院,更是中华古书院之标志,其《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书院之经典,书院之精髓,书院之灵魂,是任何书院不可比拟的,可谓独一无二、世界无双。

乙末年春,到北京汇报工作,言及江右书院文化,慷慨激昂,跃跃欲试,当即向时任副省长的朱虹立下军令状,一年内编印《江右书院行之美文》《江右书院行之论文》《江右书院行之图文》,同时举办江西书院遗存摄影展,号称“3+1”工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立下“军令状”对于我而言,那便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更何况,在某某大会上,公然地宣称要付诸行动。当别无选择的时候,只有奋发努力,去践行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

我出生在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贾家古村亦是我的宜春老家,正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噙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我深爱着我的家乡,我深爱着这片土地,祖辈们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书院文化一直激励着我,我们有责任去挖掘她的精神。

当我离开明月轩书院时,太阳西下,满天晚霞。我叩问蓝天,我叩问大地,太阳落山后,明月几时升起,明月轩书院何日如一轮朗月,高悬于天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