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晒在书本上的日子

晒在书本上的日子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剩下的时间,一直都在读一本叫做《白衣女人》的小说。我想等女儿睡下后,把这些想法抄写在笔记本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现实主义的至上原则。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性格定型的人物,都会在任何一件事情上作出符合既定性格的选择。《红楼梦》是小说史上的一个奇迹,几乎无法进行解剖性的解读。在人们愣头愣脑地奔向现代化的时代里,作家却在呼吁融入野地。

晒在书本上的日子

1994年10月30日 星期天 晴

今天的天气真好,虽然早晨起来有些冷,但太阳出来后,就不是那样的了。然而,今天的天气并没有影响我的心情,我以为这也许是我的错。

首先起得很迟。我总想再多睡一会儿,因为我觉得很累。我昨天看到眼睛里布满了血丝,眼白都有些青而灰了。我知道这段日子里,我是太累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不忙碌一点,我简直就不知道我会变得该是怎样的陌生。比起我认不出自己来恐怕更糟。但是,我没有睡成,女儿已经醒来,她在催促我了。而且,此时脑子也不愿意平静,尽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今天也没有去读英语,我不想这么做了,我想休息。我对自己说:“苛刻并不能打发寂寞,忙碌也不是替代孤独的良药。”于是,我决定干点别的。熨了两件衣服,突然动起了养花的念头。生活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不能老让一种所谓的理想拴牢靠紧。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其实,有很多念头不过是人的欲望,太多太高也就成了奢望。很多劳苦因此而让人失去对生活的享受。

剩下的时间,一直都在读一本叫做《白衣女人》的小说。这本小说太好了,它让我一下子就认识了小说。真的,我一下子就在台历上写了很多感想。我想等女儿睡下后,把这些想法抄写在笔记本上。

A:《白衣女人》这部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使人折服,而更重要的是引人入胜的结构安排。不管怎么说,小说、诗歌、散文,推而广之的一切艺术,都得讲究技巧——结构的设置、语言的表达、细节的真实等都应该得到作家认真对待。

B:一篇承认其为小说的东西,得到的最低评价,当然也是最正确的评价,是什么呢?应该是这样的一句话:还真像那么一回事。这句话,道出了读者对艺术“真实”的需要。

C:一件生活中的事写进小说里,就会变成小说里的事。这里面往往有如下几种情况:

1.故事好编,细节难找;故事可假,细节须真。

2.以人物为主,故事为人物服务的小说,着力塑造典型人物。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阿Q做了很多零碎的小事,串联起来就塑造出阿Q这样一种典型。阿Q的性格是典型的,生活的环境也是典型的,就连所截取的历史时段也是典型的。这一类小说东西方成功的作品很多,可以说不胜枚举。即所谓的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现实主义的至上原则。塑造典型的方法,鲁迅有很深刻的体会,也有很丰富的经验。阿Q的典型性让几乎所有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成为人的劣根性的同义词。这类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也有它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为了典型而失真,“高大全”的正面形象和与之相对的反面形象所导致的结果是,生活的真实被以偏概全地抹杀了不少,人物性格被单一化,脸谱化到可以扭曲人的本性。人物最终被道德理念所俘虏。

3.《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一类小说,而《红楼梦》则是另类小说。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前三篇都是以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活动。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性格定型的人物,都会在任何一件事情上作出符合既定性格的选择。而后者却不同,以其宏大的文化背景让人物置身于一个相对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人物的性格虽然也大体既定,但更多的是生活化的状态,至少人物性格具有了前所未有的二重性和多样化。人更接近一个真实的人了。如果说前三篇是历史小说,注重的是故事情节,展示的是一个个极具戏剧化的场景。而后者所注重的是生活真实,描绘的是一个更加接近生活的人文场景。作者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写实手法。人开始为情感所困,而不只是为了道义。爱情应该比礼教更能让人得到幸福。追求爱的自由虽然不是《红楼梦》的主题,却是它的光芒。这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之所在。《白衣女人》显然在各方面都无法跟《红楼梦》相比。这篇小说应该是以故事取胜,它讲述的是一对同父异母姐妹的痛苦经历。在情节安排上也是极尽能事。先是一个白衣女人的出现,接着是与白衣女人很相像的主人公劳拉的出现,并给予她两个月爱情经历,为日后的各种不幸事件的解决奠定了解决的基础。除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有所描述外,其他人物的出现完全是为了交代故事的过程。《红楼梦》是小说史上的一个奇迹,几乎无法进行解剖性的解读。

4.《一地鸡毛》《妻妾成群》《过把瘾》等现当代小说,描写平凡人在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放弃了现实主义所谓的典型性写法,而是就以生活中真实的人物生活境况为背景,展示人的真实生活。这样的写法,有人叫做写实或者新写实。显然是为了跟传统的现实主义加以区别。人的性格不再是单一的脸谱了,作家也不刻意地编造故事情节,不再精心地塑造人物形象,更不会故弄玄虚地设置情节,反而以生活真实为标准。这类小说的作用其实很大,它抛弃了《艳阳天》《李自成》的范式,也扬弃了《乔厂长上任记》《绿化树》的模式,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创新了中国小说的表达方式。这样写法,显然是对西方意识流小说,黑色幽默小说、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小说的学习的结果。这些被统称为“现代派”的小说,最终并没有被完全西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还完全没有走到西方那一步,而且也不会像西方现代化那样,把人们的精神世界掏空,等同于给人们设置的是穷途末路。但是,写法却给予中国作家以应有的启发,为中国作家应对自己国民现代化生活以一定的写作经验。

5.《上海文学》这几年一直引领着文学思潮和走向。这一期发表了一篇张炜的《融入野地》,这是一篇很另类的小说。这篇小说直接走向个人,只有一个主人公,他在向人们解剖自己,期盼着人们的理解。改革开放十五年,中国人开始面对着一个全新的世界,不理解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普遍思想焦虑。这类小说也许潜力更大。在人们愣头愣脑地奔向现代化的时代里,作家却在呼吁融入野地。如果说人是从自然界走失到人类自己的社会里,而在这个社会里越走越远,越觉得是在迷失自己。那么,融入野地是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D:这时候,爱或者情欲依然会成为被现代化的人们对自然情结的唯一牵挂。

E:作者不论处在如何客观的地位,也无法摆脱他对自己所讲述的故事带有一定的成见。这毫无疑问,我有一句话:“每个人都在说着他自己的话。”千万别上当,“客观”对于人来说,是相对的;而主观对于人来说才是“绝对”的。这跟“客观”对于世界来说是绝对的,而主观对于世界来说是相对的一样。作者无法跳出自己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去写一个他完全陌生的东西。作家对于小说的加工跟所有艺术家对艺术品的加工一样,带有自己的基本艺术经验在里面。但这不用担心,读者通过小说并不是期望获得基本的社会经验,而是期望获得一种情感体验。不要指望小说成为哲学的帮佣,而应该让小说成为人情感生活的导游。如果老是担心自己的影子在小说里潜伏,那就别去写小说了,更不要去读小说。因为读者也是在小说里找他自己的影子。

F:小说是用语言的方式复制现实的生活。这种复制是按照情感变化的规则进行的。语言自有定制,小说采取语言表达的方式也自有定制。而我要说的是“复制”,人类从最初的模仿开始,在向大自然借去智慧的同时,就已经掌握了对自然世界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复制”能力。而正是这种“复制”让人们有了一种回头看的欣赏心态。艺术本来就是人类对自身创造的一种欣赏。艺术的目的就是让人类找到慰藉自己的精神寄托。通过情感体验并享受到对“美”的愉悦,才是艺术的本质。小说也在其中。

1994年11月1日 星期二 晴天

近一段时间,阅读李泽厚的《孔子再评价》,理解关于孔子思想的一种全新的解读。“仁”的结构——关于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李泽厚说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有关。即通过提出“仁”作为手段解释“礼”这一目的。这与过去哲学界的看法显然不太一致。很多人都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礼”是体现“仁”的手段。但是,李泽厚认为恰好相反,首先是以血缘为基础,从“孝”“悌”为开端,并作为“仁”的基础,把“亲亲尊尊”作为“仁”的标准,反对“政”“刑”从“礼”“德”之中分化出来。李泽厚又进一步认为孔子讲“礼”是“礼自外作”。礼已不再是仪,而是一种以“人性”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内在本质。从而使“礼”从一种宗教性神秘性的东西而变为人情日用之常,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礼”取得了心理学的内在依据而人性化,成为人的内在欲求和自觉意识,这也使得仁学思想和儒学文化成为消融与满足在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之中,便构成宗教三要素的观念、情感和仪式统统环绕和沉浸在这一世俗伦理和日常心理的综合统一体中,而不去建造另外的神学信仰大厦。这使“仁”的手段反而比“礼”更具有优越性。李泽厚更为具体地提出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即孔子的“中庸”之道,实质上是要求在保存原始民主和人道的温情脉脉的氏族体制下进行阶级统治。这一因素表明“仁”与整个社会的利害相关联制约着,而成为衡量“仁”的重要标准。

与此同时,李泽厚指出“仁”的内在方面突出了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孔子用心理原则的“仁”来解释“礼”,实际上就是把复兴周礼的任务和要求直接交给了氏族贵族和个体成员(“君子”);要求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承担这一历史重任,把它作为个体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目标和义务。“仁”既非常高远又切近可行,既是历史责任又属主体能动性,既是理想人格又为个体行为。而一切外在的人道主义,内在的心理原则和血缘关系的基础,都必须落实在这个个体人格的塑造上。“仁”替代了圣佛和基督,成为个体自觉。

最后,李泽厚指出孔子的“仁”的结构的共同特征是实践(用)理性。血缘、心理、人道、人格终于形成了这样一个以实践(用)理性为特征的思想模式的有机整体。它之所以是有机整体,是由于它在这些因素的彼此牵制作用中得到相互均衡,自我调解和自我发展,并且有某种封闭性,经常排斥外在的干扰或破坏。

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整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迷狂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继而指出孔子的弱点和优点。孔学成为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保持着某种形式结构的稳定性,一方面它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非历史的先验结构,而是历史地建筑在也制约于农业社会小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这一基础到近代也未遭重大破毁。另一方面,它既已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形式和民族性格,就具有适应各种不同阶级内容的相对独立的功能和作用。

弱点:君主专制主义、禁欲主义、等级主义的孔子以及因循、保守、反对变革、更新……还有麻木不仁,封闭自守、息事宁人、奴隶主义、满足于贫困、因循“道德”与“精神文明”之中……具极大普遍性的民族性格和心理状态问题。实践(用)理性本身也阻碍了科学和艺术的发展。

长处: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延续和发扬光大。而那种人道精神和人格理想,那种重现实、经世济用的理性态度,那种乐观进取、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

1995年10月6日 星期一 晴

今天读了鲁迅的几篇文章。《无声的中国》《怎么写》和《在钟楼上》,有一些感想。让我觉得真切、直白地说出或者写出自己的思想,让大家互相地了解,是最具有鼓动力的。

文章究竟怎么写?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文章就这么写。让人感到真切的倒不一定是事实。只要很真实地把人的感情抒发出来。一吐为快,其中虽有不与事实相符的,但也是真实的。一种感受上的真实。

一定要打着真实的招牌,写出真实的事来。我想这是文学的悲哀,也是人心灵的泯灭。

革命首先是建立在现实的需求上的。现实需求在不矛盾或矛盾不尖锐的情况下,总是温和的。只有在极端尖锐的非用武力解决不可的窘境下方可革命。因此,革命的首要目的是改变现实,而不是满足某种幻想。为了幻想或被幻想置于绝望的人,将死于幻想,而不是死于革命。这不是革命的悲哀,而是革命的成功。因为这证明了革命不是某种幻想或为了某种幻想。

有性情便有好诗。性情自生格律,格律不再性情外。人的精神一定要放开,诗人一定要怎样想就怎样写。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诗就是真情。不要追求什么形式,不要拒绝什么内容。让一切都变得令人满意,使人感动。这才是诗人的责任。诗所创造的世界,是人的心灵所期盼的世界,人身在社会中、集体中苦苦奋斗,心里总有很多感触。心灵需要淡泊、宁静、热烈、激情。那么,诗就应该是这一切,应该给予这一切。

诗当然要写人们熟悉的东西,这样做只是让读者觉得真实。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基础之上,给予人们急切需要的是心灵的饥渴。好诗读来让人心情舒畅、轻松、随意,在若有所失的状态中若有所获。

那么,读者的心灵需求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诗人自己的心灵发现。好诗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语言精准、干练、富有韵律;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充满画意。不要故作高深,故弄玄虚。朴素不失为美质。通俗明了,是一切文字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不要追求让所有人满意,那是徒劳的;放开情怀,无拘无束,不作无病呻吟,不拘条条框框,不论雅俗高低。一切以真情怀为准。

做诗也要有丰富的素材,跟写小说、散文、剧本一样,多多益善。

1995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天气很好

今天读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很有感触。一开始对这样的书名感到奇怪,一部小说却起了个一部教育专著的名字。然而,读完释然了。

福楼拜在这部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客观的表达方式,深受人们的赞赏。米歇尔·莫尔说他开创了一种小说文体。“在作品中,作家的影子无处不在,可是没有一个地方看得见他。他避免对人物作出个人的反映,不对人物妄加评论。他这种客观的笔法,在《情感教育》中臻于完善的境地。”也就是说,“福楼拜预告着现代小说的诞生。”这一点,应该肯定。

至于说,主人公佛雷德利克的失败,究竟蕴涵着一个什么寓意,很多大家已作了不少的论述,我不想再就此而妄论,我只想对福楼拜的现代性、客观性语言特色,就我个人的欣赏水平,随便说一些自己的体会。

正如福楼拜本人所说的“依我看,小说应该科学化”那样,他追求着一种与现实一样的真实感,才使得他的语言显得细腻、准确、无微不至。譬如他在小说一开始的一段描写中,码头的喧闹、轮船启动后周围的环境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一八四〇年九月十五日凌晨六点左右,停靠在圣贝尔纳码头的蒙特罗城号轮船即将起程,烟囱里冒着滚滚浓烟,乘客气喘吁吁地赶来。地上摆荡的大桶、缆索、装衣服的篮子,路都被阻塞了。水手任凭大家喊叫,对谁也都不搭理。你推我挤,大家互相碰撞。旅客的行李高高推在两个绞车卷筒之间。从金属板炉栅里冒出来的水蒸气,把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淡淡的雾霭,隆隆响声盖过了人群的喧嚣。同时,船头的大钟不停地响着。”类似这样准确、细腻、无微不至的描述随处可见。

在写到佛雷德利克想见到阿努尔太太而未遂时,他往回走的那一夜景:“吃完晚饭,他重新慢慢往回走。街灯摇晃着,映在泥地上的昏黄反光也在战栗。撑着雨伞的人影沿着人行道边缘悄悄移动。街石滑腻腻的,夜雾降临了。他觉得潮湿的夜幕笼罩着他,黑暗模模糊糊地一直渗进他的心田。”这一段描述,显然是情景交融的诗化描写。而这正是现代性最为经典的描述。“黑暗模模糊糊地一直渗进他的心田”把佛雷德利克内心的郁闷表达得深沉而有韵味。这是福楼拜现代性语言的第二特征。

第三是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生动、准确、有趣味。如“有一天,他在杜伊勒里克遇到一个女黑人,手拉着一个小女孩,他联想起阿努尔太太的女佣人来。也许像其他人一样,阿努尔太太会到这里来。这么一想,每当他穿过杜伊勒里克花园时,心扑通扑通地跳着,希望能同她邂逅。晴朗的日子,他一直漫步到香榭丽舍的尽头。”“他举目来回观望女人们的头,看到某些稍稍相似之处,便想起阿努尔太太。他想象她在这些女人中间……”福楼拜的这种对心理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主人公的意识状态。而现代性小说,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