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的过片与歇拍

词的过片与歇拍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词分片,这是词与诗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大部分词都分段,一段称为一片,也称为阕,有的词只一阕,那就不存在过片问题了。超过二段的词不称双调,称“叠”,如三段、四段的词称为“三叠”、“四叠”。最后一段的结尾,即结句称为歇拍,即全曲结束之意。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说:“古人多于过片言情,然其意已全于上段,若另作头绪,不成章矣。”实际上,词之分段,为音乐之分段,不是词的分段,因此过片,曲意不可断。

一首词从上片过渡到下一片,称为“过片”,也称为“过渡”。词分片,这是词与诗形式上的不同之处。近体诗都不分段,古体诗同样不论多长也不分段。

词是音乐文学,配乐能唱。大部分词都分段,一段称为一片,也称为阕,有的词只一阕,那就不存在过片问题了。只有一阕的词称为单调,早期的词单调的较多,如唐人皇甫松《浪淘沙》: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沉。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又如唐温庭筠《杨柳枝》: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

词的基本形式是双调,凡是双调的词都分片。第一段为上片,第二段为下片。超过二段的词不称双调,称“叠”,如三段、四段的词称为“三叠”、“四叠”。第一段的开头称起句,第二段、第三段的开头称过片,也称换头。第二、第三段的开头在句法上平仄安排上不同于第一片,所以称为换头。最后一段的结尾,即结句称为歇拍,即全曲结束之意。

词到换头处,要有新意,但不能失了原意。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过处多是自叙,若才高,方可发起别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这话的意思是过片要接上片往下写,不能另起别的意思。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说:“古人多于过片言情,然其意已全于上段,若另作头绪,不成章矣。”大意说过片后多言情,由于意思大略在上片已表达出来,如果过片再另起头绪,那么全词的中心意思便不容易集中了。所以“不成章矣”。也就是打乱了词的章法。宋人张炎云:“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云‘西窗又吹暗雨’,则曲意脉不断矣。”

实际上,词之分段,为音乐之分段,不是词的分段,因此过片,曲意不可断。所谓曲意者,即词意也。又如吴文英词《八声甘州·陪庚幕诸公游灵岩》,全词如下: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此词开头、结句,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换头(过拍)“宫里吴王沉醉”,虽是后起之句,但承接上文。“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与过片实为一段,前结叙西施,后起写吴王,“倦客”言范蠡,为此词吊古的中心。最后一段写景。第二段换头处是音乐的起停,与词无关。所以词中不能因辞断而意断。

大抵词的起句以下的句子,即系暗转,以景引者入正题,以情引者入中心,上片之结句,名为结束上文,实也承上启下,非漫无联系,实起暗接作用。换头之句要能提起下文,起提絜之功,此即暗提也。最后结句,在有余不尽之中,暗暗停顿。上文所谓暗者,笔不到而意到也。词谱中平仄交错之调,实际上是诸暗之需。暗中的平仄是创调者一定之法的体现。后人填词作者自有其文路,不能拘泥此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