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赤壁词”过片的两个问题

关于“赤壁词”过片的两个问题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倘称“赤壁词”过片“不合词谱”,必然推衍出一个悖论:上列词作皆“不合词谱”。所谓“赤壁词”过片句式不合“词谱”之说是不能成立的。从错误前提出发,径断“赤壁词”过片应作“正雄姿英发”,并肯定其“文意与句式俱顺适”。洪迈等人已将“赤壁词”异文一一清理,过片三句,如有异文,断无“漏”记之理。由此可知,从初稿到写定稿,“赤壁词”过片均无一字变化。

关于“赤壁词”过片的两个问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前3句,诸本皆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6期载文对此提出异议。一曰,句法不合词谱,过片3句字数应为“六、五、四”;二曰,“了”字“错写”“误植”,过片第3句应作“正雄姿英发”。此说大谬,须予辩正。

一、“赤壁词”过片是否合拍

《念奴娇》,双调百字,上下片共10句4韵。仄韵(亦有平韵)《念奴娇》分为两体。北宋中叶,长调始盛,苏轼是较早以这一词牌创作的词家,其作两体俱备。《念奴娇·中秋》为一体,《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另一体。词牌同作《念奴娇》,句法上并不完全一致,其显著区别即在词之过片[1]。《中秋》过片“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句式为“六、四、五”;《赤壁怀古》过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句式为“六、五、四”。字之声调亦略有不同。

这是宋词多见的“一调两体”现象。“赤壁词”过片“六、五、四”句式是否特例,不妨看一看北宋及南渡词人同调词作之过片:

惆怅送子旧游,南楼依旧否?朱栏谁倚?(赵鼎臣《念奴娇·旧游何处》)

因念鹤发仙翁,当时曾共赏,紫岩飞瀑。(徐俯《念奴娇·素光静练》)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叶梦得《念奴娇·云峰横起》)

於穆王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李纲《念奴娇·晚唐姑息》)

花艳草草春工,酒随花意薄,疏狂何益?(朱敦儒《念奴娇·别离情绪》)

与“赤壁词”过片对照,例句之节奏、句式完全一致。到了南宋,这一体的《念奴娇》更是竞艳争妍不胜枚举,如张元幹《江天雨霁》、辛弃疾《倘来轩冕》、程垓《秋风秋雨》、吴渊《我来牛渚》、家弦翁《南来数骑》等。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词典》选宋人《念奴娇》21首,此体7首。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宋词简编》选宋人《念奴娇》35首,此体14首。《全宋词》共收《念奴娇》四百八十余首,此体谅必不在少数。

倘称“赤壁词”过片“不合词谱”,必然推衍出一个悖论:上列词作皆“不合词谱”。——显然,这是少见多怪、胶柱鼓瑟之论。

元代以降,这一体的《念奴娇》确乎少见。故万树《词律》列此体为别格,清初朱彝尊对“小乔初嫁了”一句是否合拍生疑[2]。对此,词评家丁绍仪于《听秋声馆词话》中驳斥道:

至“小乔初嫁”句,谓“了”字属下乃合,考宋人词后段第二、三句作上五下四者甚多。仄韵《念奴娇》本不止一体,似不必比而同之,万氏《词律》仍从坊本以此词为别格,殊谬。

读者会注意到,本文提出的问题,不是“赤壁词”是否“合谱”,而是“赤壁词”是否“合拍”,即“六、五、四”句式是否合于曲子之节拍。称宋人“只能按词谱填写,不得增减”,提问之出发点即已大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钦定词谱》记载:

唐宋两代皆无词谱。盖当日之词,犹今日里巷之歌,人人解其音律,能自制腔,无须于谱。

苏轼作词,手头绝无什么可依可凭之“词谱”,“赤壁词”句式问题,与“按谱填词”没有直接联系。

唐宋词人“倚声填词”“依曲定体”,而非“按谱填词”。当时所倚之“声”,即后人整理之“谱”。唐音宋乐,湮没失传,后世作词者不谙前朝之曲,方须“按谱填词”。仅从句式角度看,词人皆“依曲拍为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依照熟稔的“流行歌曲”之节拍填写歌词。此于苏轼,有何难哉?又何由错哉?仄韵《念奴娇》既有两体,曲调必略有区别,过片“六、五、四”句式既大量存在,即证明有一众人皆倚之“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必然合于此“声”,也必然暗合后人制作之“谱”[3]。所谓“赤壁词”过片句式不合“词谱”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二、“赤壁词”过片有无异文

从错误前提出发,径断“赤壁词”过片应作“正雄姿英发”,并肯定其“文意与句式俱顺适”。此说同样不能成立。

今湖北黄冈赤壁坡仙亭有苏轼草书“赤壁词”石刻,内“小乔初嫁了”5字赫然入目,观者断不致误“了”作“正”。苏子有跋曰:“久不作草书,适乘醉走笔,觉酒气勃勃,似指端出也。”一般认为,醉笔草书文字表现了东坡书法的特点,可信[4]。此其一。

“赤壁词”仅百字,却有异文10处之多[5],然历代词话从未提到其过片文字有异。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18载,黄庭坚手书“东坡《念奴娇》,与今人歌不同者数处”。“今人歌”三字,指其时已广为流布传唱之“赤壁词”写定稿,黄庭坚所书,指“赤壁词”初稿。洪迈等人已将“赤壁词”异文一一清理,过片三句,如有异文,断无“漏”记之理。由此可知,从初稿到写定稿,“赤壁词”过片均无一字变化。此其二。

今存最早苏词别集,一为南宋绍兴年间曾慥编《东坡词》(今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一为元延祐年间刻《东坡乐府》(建国后有影印本行世)。二书均收“赤壁词”,过片第3句皆作“雄姿英发”而前无“正”字。一般而言,距北宋愈近之本,其可信程度愈高。此其三。

“正雄姿英发”一句,与《念奴娇》两体之节奏、声调皆不合。过片若作“六、四、五”句式,即入前举《念奴娇·中秋》一体。《中秋》过片第3句“对影成三客”(仄仄平平仄)为“二、三”节奏,两个节奏点(影、客)非用仄声字不可。而“正雄姿英发”句式为“一、四”节奏,第二字“雄”系平声,与《中秋》一体方枘圆凿格格不入。若作“正雄姿英发”,非但算不上什么“新发现”,反倒证明窜改者在节奏安排、审音用字上犯了低级错误,倘“关西大汉”“金山之客”唱曲至此,必不能运喉自如[6]。此其四。

“赤壁词”下片,所生之象所造之境,皆环绕“三国周郎赤壁”一语。“小乔初嫁了”之“了”,时态助词,用于动词“嫁”后,表示“遥想公瑾当年”之“当年”指赤壁大战之年,小乔之“嫁”周瑜已有相当时日。有这个“了”没有这个“了”大不一样。试读“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这个“当年”,只能理会作“小乔初嫁”之年,即周瑜率军攻皖初建功业之年。如此,这一句便游离于“赤壁怀古”这一主旨之外,造成对苏词意境的误解。砍去一个“了”字,横添一个“正”字,实在是狗尾续貂的败笔。此其五。

上列五点,算不上什么深奥知识,却足资证明,“赤壁词”过片绝无异文。在这一点上,当代宋词专家俞平伯、龙榆生、唐圭璋、胡云翼等前贤所编宋词选本说法完全一致绝非偶然。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1期)

【注释】

[1]尚有两点区别。按《念奴娇·中秋》逗,读如“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七、六”句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四、四、五”句式)。辞欠畅达,亦证《念奴娇》非此一体。

[2]《词综》卷六“赤壁词”朱彝尊注:“至于‘小乔初嫁’,宜句绝,‘了’字属下句,乃合。”按此说,过片第三句作“了雄姿英发”(“了”训副词“全”),可通,然不合律。

[3]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王力《诗词格律》等,载录此体《念奴娇》词谱,可参阅。

[4]郭沫若先生疑此非苏子真迹(《读书札记四则》)。本文不以此为唯一论据。

[5]综合《容斋续笔》《冷斋诗话》等说法,10处异文是(按词句先后):浪淘尽(浪深沉)、三国(当日)、周郎(孙吴)、穿空(崩云)、拍岸(掠岸)、谈笑间(谈笑处)、樯橹(强虏、狂虏)、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人间)、如梦(如寄)。

[6]南宋俞文豹《吹剑录》:“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元张可久《百字令》序:“舟泊小金山下,客有歌《大江东去》。”“赤壁词”广为传唱,其过片合拍无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