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一藏碑知多少

天一藏碑知多少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值此天一阁440周年华诞之际,与各界学者同仁们一起,为天一阁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亚洲最古老、跻身世界三大藏书楼之一,致以热烈的祝贺!明范钦创建天一阁,藏书达七万余卷而名闻海内。1933年,宁波有识之士发起捐资,在维修遭台风破坏的天一阁同时,于天一阁后园建“明州碑林”,搜集碑碣八十余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天一阁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碑林规模不断扩大,先后访得各类碑碣三十六方。《天一阁刻石七种》之六。

徐雪凡

【摘要】本文概述了天一阁自建阁以来收藏金石拓本的兴衰、存佚及其历史价值与现状,肯定了创始者范钦及其后裔为保存祖国文化遗产的不朽功勋。值此天一阁440周年华诞之际,与各界学者同仁们一起,为天一阁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亚洲最古老、跻身世界三大藏书楼之一,致以热烈的祝贺!

【关键词】范钦;天一阁;金石拓本;文化遗产

明范钦创建天一阁,藏书达七万余卷而名闻海内。其子大冲、孙光文,懋柱等承其志,续有增藏。其中碑帖七百二十余通,收自三代至宋元止,明碑弃而不录。惟其时管理甚严,外人未得观览。清阮元《天一阁书目序》曰:“司马殁后,封闭甚严,继乃子孙相约为例,凡阅厨锁錀,分房掌之,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厨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逐不与祭,其例严密如此。”至清初,黄宗羲以其裔友仲之导引,登临阁门,为之录目,并撰写藏书记,昆山徐乾学闻等争相借抄,世人乃知有天一阁书目。

不过,其时碑帖仍无目。直至清乾隆三年(1738),全祖望再次入阁寻觅金石拓本,并随手录之,才有碑目问世。其《天一阁碑目记》(载《鲒埼亭集》卷十七)记当时天一阁所藏碑帖情况曰:“皆散乱,未及装轴,如棼丝之难理”,而拓本却完好无缺,且上有范钦“手自题签,精细详审,并记其所得之岁月”,以为甚有价值,“足以补史氏之阙”,“今不烦搜索,坐拥古欢,而听其日湮腐于封闭之中,良可惜也”。乃亲手检阅款识,编撰碑目。惜传之未久即佚失。

乾隆五十二年,钱大昕访阁,未见有碑目传世,乃感叹道:“天一阁碑刻之富不减欧、赵,而未有碑目传世,岂非阙事?”即范钦八世孙懋敏及金石家张燕昌合编《天一阁碑目》一卷。钱序记其经过曰:“拂尘祛蠢,手披目览,几及十日,去其重复者,自三代至宋元凡七百二十余通,以时代前后为次,并记撰书人姓名,俾后来有考。明碑亦有字画可喜者,以近不著录,仿欧赵之例也。”嘉庆中叶,阮元督学浙江,登阁观书,命范氏手裔光甸分厨编录,于嘉庆十三年刻成《天一阁书目》十卷,《天一阁碑目》即附其后。

上述《天一阁碑目》,收先秦碑三通,汉碑四十九通,魏晋南北朝碑二十二通,隋碑五通,唐碑一百四十四通,五代碑五通,宋碑二百零二通,金碑四十一通,元碑二百五十七通,年代不详者二通。成书后,范懋敏又增录九十四种,连同原先的七百二十余通,合计八百余通。清嘉庆七年(1802),金石学家孙星衍编《寰宇访碑记》,取自天一阁拓本凡二百零四通,均注明“鄞县范氏藏本”或“鄞县范氏拓本”字样。其中传为稀世碑拓善本者,有北拓本《石鼓文》,《秦封泰山碑》,汉《西岳华山庙碑》,以及汉《冀州刺史王纯碑》、《酸枣令刘熊碑》、《圈令赵君碑》,梁《旧馆坛碑》等。

降至清中叶,天一阁碑帖已散佚尽多,全祖望《跋薛尚功手书钟鼎款识》一文说:“范氏帖大半万卷楼故物……石刻所传仅有其半。”(《鲒埼亭集》卷十七)天一阁藏帖大量流向民间,其中归全祖望的有《唐开元泰山摩崖》、《元揭文安公天一池记》等。经太平天国兵燹,藏书损失尤为惨重,赵之谦《刘熊碑跋》曰:“咸丰辛西,阁中碑板尽为台州游民取投山涧,烂以造纸,鄞人亦有闻而急求者,至则涧水已黑矣。”(骆兆平《天一阁丛谈》)光绪间,薛福成重编《天一阁见存书目》四卷,仅得目二千零五十六种,其中碑帖仅存二十余通。民国19年宁波市长杨子毅重编天一阁书目一册,得书九百六十二种,阅三年;海宁赵万里约鄞县文献委员会主事者冯孟颛等,重编阅目,其中几无碑目。另据原浙江通志馆洪焕椿载:“诸城刘喜海服官浙中时,曾登阁览书,辑成书目十二卷,稿本未刊,今浙江省立图书馆藏有传钞本。”(洪焕椿《乾隆四库征书浙江进呈祕籍之七大藏书家》)未知载有碑目否。

1933年,宁波有识之士发起捐资,在维修遭台风破坏的天一阁同时,于天一阁后园建“明州碑林”,搜集碑碣八十余方。1928年宁波拆除城墙,出土的碑碣有宋《楼公告记》、《耕织图诗》、《能仁院新佛殿记》,元《庆元绍兴等处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唐刺史吴侯庙碑》、《张循王庙碑》、《移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记》等残碑,均归此碑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天一阁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碑林规模不断扩大,先后访得各类碑碣三十六方。近又有所增加。现碑林有唐碑(经幢)一种,宋碑十三种,明碑四十二种,清碑六十二种。其中著名的有元《庆元路重建儒学记》多方,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前后十六次重修宁波府的碑记。北宋熙宁二年《众乐亭诗刻》,集北宋名家王安石、司马光等十多人的诗作为一碑,颇为壮观。

此外,天一阁所收明代丛帖刻石有《天一阁帖》八通,《万卷楼帖》三种,《义瑞堂帖》十一种,共存二十六方,保存了文征明、丰坊、薛晨、薛选等明代书法家的书法,内有范钦题跋二通,极为珍貴。上世纪50年代后,又续增清代刻石《三忠遗墨》和《老易斋法帖》二通。上述丛帖保存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大致有以下十六通:

庆元路儒学重修灵门记并额。正书。元郑奕夫撰,赵孟贯书。翁达观篆额。茅士元刻。至元八年(1348)四月。一张。

薛文时墓志。正书,明文征明书,吴少鼎刻。嘉靖九年(1530)十二月。系《义瑞堂帖六种》之三。天一阁藏石。一张。

丰道生草书千字文。草书,明丰坊书。嘉靖二十三年(1544)三月。《万卷楼帖三种》之一。天一阁藏石。共七张。

李攀龙游太华山记。正书,明薛道选书,吴应祈刻。嘉靖三十六年(1557)九月。《义瑞堂帖六种》之六。天一阁藏石。一张。

薛晨草书千字文。草书,明薛晨明书,吴少鼎刻。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一月。《义瑞堂帖六种》之四。天一阁藏石。四张。

薛选行书千字文。行书,明薛选书,吴少鼎刻。嘉靖癸亥(1563)八月。《义瑞堂帖六种》之五。天一阁藏石。三张。

丰道生草书底柱行。草书,明丰坊书。范钦跋,正书。万历八年(1563)十月。天一阁藏石。共八张。

丰道生篆(籀)序论。篆书,明丰坊书。范钦跋,正书。万历十年(1582)。《天一阁刻石七种》之六。一张。

甬上三忠遗墨。明陈良谟、钱肃乐、张煌言撰并书。清嘉庆十九年(1814)八月。黄定文题识。(附遗像)共四张。

天一阁南亭樾图。袁定寅绘,周埜题并刻。民国二十四年(1935)七月。一张。

重模泰山石刻,二十九字。篆书,传秦李斯书。无年月。《天一阁刻石七种》之七。一张。

史太师薛居实札子。行书。宋史浩书。明无年月。《义瑞堂帖六种》之一。天一阁藏石。共二张。

丰道生与薛晨诗启。竹书,明丰坊书。明无年月。《义瑞堂帖六种》之二。天一阁藏石。共四张。

丰道生临大士像并正书普门品。正书,明丰坊书并画。无年月。《天一阁刻石七种》之二、三。一张。

丰道生正书大悲咒并大慈礼拜观音文。正书,明丰坊书。无年月。《天一阁刻石七种》之四、五。一张。

大悲咒及观世音菩萨文。正书,明丰坊书。一张。

义瑞堂帖。明薛晨模刻。《上十七世祖札》,宋史浩书。《薛文时墓志铭》,明文征明正书。《与霞川文学启》二通,明丰坊竹书。共十四张。

综上所述,天一阁自明嘉靖创办至今近五百年来,金石拓本由于时代的变迁,虽然损失严重,但它与其它古籍一样仍然保存着一定的收藏量。新中国成立后经多年访求,回收流散的天一阁原藏书3000余卷,加上当地藏书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成倍增加,目前总数已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就有7万余卷。这首先要归功于创始者范钦及其后裔们,为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弘扬民族文化所做的不可磨灭的业绩。同时这些成绩也倾注了天一阁几代工作人员的心血,我们同样不能忘记,为保护与承存天一阁藏书立下汗马功劳的社会各界仁人志士。

明清两代,我省私人藏书楼众多,如秀水(嘉兴)朱氏潜采堂、钱塘汪氏振绮堂、钱塘吴氏瓶花斋、仁和孙氏寿松堂、仁和鲍氏知不足斋、钱塘汪氏开万楼,以及祁氏澹生堂、郑氏二老阁、赵氏小山堂等,皆已成为过往烟云而不复存在,独范氏天一阁巍然屹立,且跻身于世界藏家之拱璧,成为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藏书楼,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值此天一阁四百四十周年华诞之际,我们谨向范氏的后裔、天一阁全体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关心天一阁藏书事业的专家学者同行们,致以热烈的祝贺与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七[M].四部丛刊·集部

[2]骆兆平.天一阁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骆兆平.天一阁的藏书目录[J].文献,1982,14。

[4]洪焕椿.乾隆四库征书浙江进呈秘籍之七大藏书家浙江通志馆馆刊[J]1卷4期,1946

[5]骆兆平.天一阁藏碑帖概述[J].文献,1989.1。

[6]中国碑帖网:无名氏.碑碣拓本[J].2003.6.2

(作者工作单位:浙江图书馆古籍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