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气就是道

精气就是道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章里,管子开门见山提出一个“精气”的范畴。孔子说“食不厌精”,就是说要吃原汁原味的食物。管子提出气也有“精”,这个“精气”就是道的具体化和物质化。得到这个精气,万物就生长起来了。这个精气,或者说这个道要蕴藏在心胸之 中。这是讲精气的形态。这就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弊病。这是自己内心智慧的运用和发挥。管子通过“精气”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把道和“德”,和具体的万事万物联系起来了。

【内业·第一章】凡物之精,(得)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此)气,杲(明)乎如登于天,杳(幽暗)乎如入于渊,淖(湿润)乎如在于海,卒(萃,聚)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保持)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意)。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毕)得。

在这一章里,管子开门见山提出一个“精气”的范畴。这个“精”字很重要。孔子说“食不厌精”,就是说要吃原汁原味的食物。现在鸡没有鸡味,肉没有肉味。因为这些都是用工业化的办法生产的,含化工成分,就不“精”了,再怎么加工也不会好吃。管子提出气也有“精”,这个“精气”就是道的具体化和物质化。道是不可捉摸的,它怎么变出万事万物来呢?就是通过这个“气之精”。“凡物之精,此则为生。”得到这个精气,万物就生长起来了。在大地上生出五谷,在天上化为星球。在宇宙天地之间流布,我们叫它鬼神,叫它精灵。如果进入人的心胸,这个人就是圣人。古人以圣人为修养的目标。如何成为圣人?这个精气,或者说这个道要蕴藏在心胸之 中。

这种精气,明亮的时候,如同太阳照亮天空;幽暗的时候,藏起来无形无象,根本就看不到它,像在深渊里面;湿润的时候,就像大海的波涛;聚集的时候,就像充满在自己的身体里。这是讲精气的形态。如何保有这种精气呢?答案是有的:无法用体力将它保持在胸中,但可以用德性来留住;无法用声音去呼唤,但可以用意念去感受。“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如果能敬、能止、能安、能够守住,不让精气流失掉,这就叫“成德”,德就完备了、养成了。成德之人就是圣人。有了德,自然就会有智慧,也就是一开始讲的“长心、长德”。此处“心”指智慧。智慧不等于学问知识,而是指悟性,一种感悟力。现在的教育制度教给大家的是学问知识,而不是开发智慧。中国的传统教育讲究的是如何开发人的智慧。有了智慧,可能没读过多少书,但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智慧,看上去学问很大,讲起来侃侃而谈、引经据典,碰到具体问题则拿不出办法。这就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弊病。“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也就是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什么问题都有办法去解决了。这是自己内心智慧的运用和发挥。管子通过“精气”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把道和“德”,和具体的万事万物联系起来了。这是他的道论不同于老子、庄子的地 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