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变篇》第八

《九变篇》第八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变篇》,首谈用兵之九变,中间谈利害,又以领军之将的“五危”做结,显得颇为凌乱。不过,尽管如此,《九变篇》中蕴含的一些军事思想仍是非常宝贵的。强调“九变”之术的在具体行军作战中的重要作用。在上篇《军争篇》中,孙子曾提出既要看到“军争”之利,又要看到“军争”之弊。班超断然决定攻击匈奴使臣,将他们全部杀死。

导读

曹操曰:变其正,得其所用者九。

《九变篇》,首谈用兵之九变,中间谈利害,又以领军之将的“五危”做结,显得颇为凌乱。故此,对于本篇的主旨,历来争议颇多。

如本篇之首段,自“合军聚众”之后,一共有十句。与标题的“九变”有出入。有人认为,九变之“九”泛指变化之多,并不一定确指九种,这种看法以郭化若、杨丙安为代表,郭化若说:“本篇讲各种特殊情况的机断措施。‘九’泛指多,‘变’指不按正常原则处置。”有人认为去掉最后一句“君命有所不受”,所剩正好九句,则一句对应——“变”,而最后一句“君命有所不受”是对前“九变”的总结,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吴如嵩为代表,他说:“最后那一变,‘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应该是按照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兵法》里贾林、王晳的解释来理解,君命有所不受,是对前面九条所作的结语。就是说虽然是国君的命令,也可不受,所以这一条不在常变之列。”也有学者认为,这里的情况属于“错简”。所谓“错简”,是中国古籍特有的一种情况。先秦之书多用竹简,并用绳子编结在一起。但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绳子会被磨断。传说孔子晚年研读《易经》非常刻苦,以至于“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韦”就是牛皮制成的绳子,因为读得太刻苦了,所以系竹简的牛皮绳子被磨断了三次。而在重新编结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可能会产生竹简的丢失或错位,这就是“错简”。很多先秦著作中都有一些难于索解的片段,部分原因就可能是这种“错简”导致的。所以,有的学者就认为,《军争篇》一节最后的用兵八法,实际上应该属于本篇,加上本篇中的“绝地五留”,正好是九种用兵的原则。而且,本篇首段中的“圮地无舍、衢地交合、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四句则应该是《九地篇》中的内容。如果考虑到首段的最后五句,所谓“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与前面的句式不太统而且意义也不连贯。这种“错简”之说其实很有道理。

不过,尽管如此,《九变篇》中蕴含的一些军事思想仍是非常宝贵的。如“君命有所不受”,即强调军事将领不能拘泥、不能因循怯懦;再如,领兵之将要警惕五种性格弱点,鲁莽冲动、怯懦、易怒、好名、过于慈悯等,都会成为被敌人利用的缺点。

本篇主要论述的是根据不同的实际作战情况,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问题。强调“九变”之术的在具体行军作战中的重要作用。本篇第二段就明确概括了“九变”的重要性——“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将领如果能够通晓在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下灵活变换战术的利处,那么就算懂得用兵之道;如果不能够通晓在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下灵活变换战术的好处,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够发挥地形之利;指挥军队却不懂得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变换战术的方法,即使懂得“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官兵的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九变”呢?孙子在第一段中总结了符合“九变”战术的“用兵之法”,也就是用兵的原则和规律。首先,“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组织军队,筹备军需物资。然后,进一步阐述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要灵活采取不同的军事战略——“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孙子所讲的这几种地形:“圮地”是指难以行走的地区;“衢地”指四通八达的地带;“绝地”指军队与后方隔绝、难以生存之地;“围地”指难以出入、容易包围之地;“死地”指地形有当死之势。这五种地形是对行军作战中常遇地形的总结归纳。行军作战中,在“圮地”不要宿营,在“衢地”要结交诸侯,在“绝地”不要停留,在“围地”要巧施计谋,在“死地”要拼死战斗。此外,在具体行军作战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作战策略,不能一味向前冲锋陷阵,也就是孙子所说的,“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即有的道路不要通过,有的军队不要攻击,有的城池不要攻打,有的地方不要争夺,国君有的命令不必接受。

在上篇《军争篇》中,孙子曾提出既要看到“军争”之利,又要看到“军争”之弊。并且在作战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敌我力量转化。在本篇中,孙子再次提出了要用全面、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的主张。“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聪明的将领考虑问题,一定会兼顾利害两个方面。“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作战目的才能达到;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害的一面,祸患才可解除。

用全面的眼光思考问题,作战时兼顾利害两个方面,那么在应对敌方时就能够处于主动地位。先说应对敌方诸侯,“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用一些有害于诸侯的事情施加压力使其屈服,用一些可能会造成危害、迫使诸侯不得不做的事情来调动、驱使诸侯,用_些小利来诱惑诸侯使其为我所用、被动奔走。吴如嵩在《<孙子兵法>十三讲》中举例,东汉时班趄平定西域时就运用了此种军事战略:东汉王朝为了同大敌匈奴争夺西域的鄯善、于阗、龟兹等政权,派班超等36人出使西域。当班超到达鄯善时,发现匈奴已经派使臣来游说鄯善国王,鄯善国王对于是否勤汉犹豫不决。班超断然决定攻击匈奴使臣,将他们全部杀死。然后又向鄯善国王宣布汉朝的威德,劝他与汉朝和好,鄯善国王终于表示归附汉朝。其后班超又带着这36人出使了于阗、龟兹,同样也是采取恩威并施、文武并用的手段,使他们与汉朝和好的。

随后,孙子进一步提出了“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法则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敌人身上,期望他们不来,而是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的力量使敌人无法进攻。孙子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有备无患”的思想和作战中依靠自己壮大力量,而不是寄希望于敌人的战略对后世影响深远。

通晓了用兵之法,对于如何应对敌方将领,孙子进一步提出了“将有五危”的看法——“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他提出了将帅性格上的五种缺陷:对一味拼死的将领,可施计杀死他;对贪生怕死的敌将,可设法俘虏他;对急躁易怒的敌将,可通过侮辱激怒他而使他中招;对廉洁惜名的敌将,可通过侮辱他而乱其心曲;对爱护民众的敌将,可不断烦扰他,使他疲于救援,劳碌不堪。比如说,《三国志》中吕布的下场就是“必生,可虏也”的显著案例:公元198年,吕布从刘备的手中夺下了下邳,刘备向曹操求援。曹操本来想消灭吕布,扫除后顾之忧,以便最终同北方强敌袁绍进行决战,就答应了刘备的要求,亲率大军围攻下邳,并去信劝吕布投降。吕布贪生怕死,打算投降,但是他的谋士陈公劝阻了他。后来曹操又加大了进攻的力度,并且引水灌城一个多月,这时吕布又打算投降,仍然被陈公劝阻了。最后由于发生了兵变,吕布看到大势已去,开城投降,结果被曹操处决。再如“爱民,可烦也”,我们仍举三国时的例子:公元208年,当时曹操夺取荆州,他采取了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夺取襄樊。当时刘备开始守新野,后来守樊城,他看到曹操来势凶猛,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又投降了,就赶快率领部队撤退。撤退的时候跟随他的有十几万老百姓,几百辆车。他想退到江陵去,江陵是当时荆州的重镇,军需物资都存在那个地方,但是他行动很缓慢,一天只能走十几里路。曹操一看,刘备想向江陵走,就亲率五千骑兵,前去追赶刘备。然而,曹操的速度却大大超过刘备,每天三百里,追到当阳长坂,把刘备打了个稀里哗啦。最后,刘备的那十多万民众和物资全都丢掉了。由此可见,若是领兵将领具有上述五种性格上的缺陷,那么军队在作战过程中就会有全军覆灭的隐患,将领也很有可能会兵败身死。

如果军队将领具有上述五种弱点,那对于整个军队来说将无疑是巨大的灾害。因此,熟悉“将之五危”,不仅对我方战胜敌人有很大帮助,能够根据敌方将帅弱点依次击破敌方军队,而且对于加强我方军队将领队伍建设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原典】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1】,合军聚众。圮地无舍【2】,衡地合交【3】,绝地无留【4】,围地则谋【5】,死地则战【6】

途有所不由【7】,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8】

【注释】

【1】将受命于君:将领接受君王的命令,组织军队出征作战。在古代,这是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包括占卜、在太庙举办仪式,然后才能授予象征兵权的旗鼓。

【2】圯地无舍:圮,音Pǐ,毁坏之意。本句指在难行之地不可驻扎。《九地篇》中更明确指出,“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

【3】衢地交合:衢地,几国的交界之处,指四通八达之地。抵达这种地方,可以与诸侯结交,获得多方面的援助。《九地篇》指出:“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4】绝地无留:指无水草粮食、与后方隔绝、缺乏支援、难于生存的地方,不要停留。《九地篇》“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可见,绝地主要是指与后方无法联络、无法取得补给与支持。

【5】围地则谋:所谓“围地”,在后面《九地篇》中有两种解释“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背固前隘者,围地也。”综合两种解释,可见“围地”是指进口狭窄、出口迀回曲折的地方。对于这种地形,需要好好谋划。

【6】死地则战:在死地则要敢于决一死战。《九地篇》里说:“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又说,“无所往者,死地也。”换言之,死地就是那种除非拼死搏杀而毫无生路的地方。

【7】途有所不由:途,道路。行军的道路是有选择的,有些地方是不能走的。以下“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三句意义与此相同,均指攻击的目标是要谨慎选择的。这个选择的前提就是前面所说的大的战争目标,而不是一定要逐个城池、逐个阵地的攻破。具体的战争措施要与整体的战争目标密切配合。【8】君命有所不受: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这句话强调将领应该有勇气根据实际战场情况来灵活指挥。

【译文】

孙子说:一般用兵的方法(是这样的),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组织军队出兵作战,出征时在险阻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交界之地驻扎时可结交邻国;在没有水草粮食、难于生存的地方不要停留;对便于伏击之地要做好谋划;在死战之地则要勇猛作战。

(此外,)有些道路(虽然通畅或近便)也不一定要走;有些敌军不一定去攻击,有些城邑不一定攻取,有些地盘也可以放弃,(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国君发出的(不恰当的)命令也可以不服从。

【原典】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1】,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2】,不能得人之用矣。

【注释】

【1】将通于九变之地利:有学者认为本句中的“地”字为衍文,则本句应为“将通于九变之利”。这种解释比较合理。九变,一种说法是“九”为泛指,指多。九变指各种灵活机变的谋略。一说“九变”实际指从“坦地无舍”至“地有所不争”九个短句所说的九种情况。结合上下文义,第二种解释有些牵强。“圮地无舍”至“死地则战”五句所指都是与军事地理有关的内容,而后面“途、敌、城、地”四个有所不取,都是指将领要随机应变,根据战场实际与战略大目标灵活指挥之意,与后面君命有所不受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考虑到《孙子兵法》一书在流传千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简”、散佚、增删等情况,我们认为,此处的九变解释为“多种”比较稳妥。在《孙子兵法》后面的《九地篇》,作者对此处所谈到的圮地、衢地、绝地、围地、死地,以及散地、轻地、争地、交地、重地等各种战争要注意的地形都有详细的描述,所以,这里的“九变之(地)利”所指,应该就是后文中依据地形不同灵活制定战略的思想。本段中“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不懂得变通,即便知道各种战争地理的名目,也无法在战争中获益。

【2】五利:指“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的五条好处。也有学者认为此处的“五利”是指“圮地无舍”至“死地则战”五个短句。

【译文】

所以,能够掌握各种灵活机变的战术的将领,是懂得用兵的。将领不能掌握灵活机变的各种好处,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抓住(特殊)地形带来的好处。将领不知道灵活机变,即使懂得“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原典】

是故智者之虑【1】,必杂于利害【2】。杂于利,而务可信也【3】;杂于害,而患可解也【4】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5】,役诸侯者以业【6】,趋诸侯者以利【7】

故用兵之法,无恃【8】不来,恃吾有以待【9】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注释】

【1】智者之虑:智慧的将领的思考。

【2】杂于利害:杂,交错。句义指,必须考虑到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

【3】务可信:务,事物、事情,指军事任务。信,通“伸”,指顺利发展。看到有利的方向,事情才能够顺利推进。

【4】患可解:患,危害。解,免除。了解不利的方面,危害就可以提前化解、预防。

【5】屈诸侯者以害:屈,使之屈服、屈从。要指出不利的一面,让诸侯屈服。

【6】役诸侯者以业:役,役使、驱使。业,事情。用事情来调动、驱使诸侯。结合上句之意,这里所指的可以调动诸侯的事情,应该是一些可能会造成危害、迫使诸侯不得不做的事情。

【7】趋诸侯者以利:趋,使之趋近。用利益来诱使诸侯。

【8】恃:音shì,倚仗、依赖、凭借。

【9】待:有所准备。

【译文】

因而,高明将领的谋划,一定兼顾利、害两方面。考虑有利的因素,可以推动事情顺利进行;考虑到不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时消除。

因而,要以(他们)害怕的事情使各诸侯屈服;要用(他们必须去做的)事情来驱使、挟制各诸侯;要用利益去引诱各个诸侯归附。

所以用兵的方法: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寄希望于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是要依靠自己有让敌人无法攻克的强大实力。

【原典】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1】;必生,可虏也【2】;忿速,可侮也【3】;廉洁,可辱也【4】;爱民,可烦也【5】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6】,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注释】

【1】必死,可杀也:必死,指有勇无谋只懂得死战。这样的将领,可以诱杀他。

【2】必生,可虏也:必生,指贪生怕死的将领。这样的将领,可以考虑俘虏他。

【3】念速,可侮也:忿速,指急躁易怒的将领。这样的将领,可以羞辱他、激怒他。

【4】廉洁,可辱也:廉洁,指好名、自视甚高的将领。这样的将领,可以羞辱、鄙视他,从而扰乱其心智。

【5】爱民,可烦也必:爱民,关心民众。可以通过骚扰民众的办法,分散他的兵力、影响他的指挥。

【6】覆军杀将:覆,倾覆。指全军覆没,将领被杀。

【译文】

将领有五种弱点缺陷:一味硬拼(的将领),可能很容易被敌人诱杀;一味求生怕死(的将领),可以设法俘虏他;急躁易怒(的将领),被轻慢就容易冲动;珍惜名誉(的将领),可以通过侮辱而使之举措失当;爱护民众(的将领),可能被敌军骚扰而受到牵制。上面这五点,都是将领的危险缺点,是用兵之大害。军队覆灭、将帅丧命,必定由这五点因发,不可不认真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