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泰伯篇第八

泰伯篇第八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哥泰伯知道父亲的想法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国。后古公亶父死,泰伯没有回来奔丧,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在孔子看来,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自然得到老百姓的无比称赞。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示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又借用《诗经》里的语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一生遵守孝道。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泰伯篇第八

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注解

①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②三:多次的意思。③称:称赞,赞扬。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感悟

孔子总是用称颂历史上贤者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章即是一例。传说古公亶父知道姬昌有卓越才能,就想传位给其父季历,但季历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大哥泰伯知道父亲的想法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国。后古公亶父死,泰伯没有回来奔丧,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又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文王励精图治,使周族不断壮大,为之后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在孔子看来,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自然得到老百姓的无比称赞。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注解

①劳:辛劳,劳苦。葸(xǐ):拘谨,畏惧的样子。③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④笃:厚待、真诚。⑤偷:淡薄。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盲动闯祸;一味心直口快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在上位的人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感悟

这章强调了“礼”在个人修养中的核心作用。“恭”、“慎”、“勇”、“直”等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才会有正确的行为举止,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这样就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了。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注解

①启:揭开,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②免:指身体免于损伤。③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译文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感悟

这章通过一个生活场景形象地展现了曾子的形象。《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孝子,首先就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就连头发和皮肤都要极其爱护。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示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又借用《诗经》里的语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一生遵守孝道。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注解

①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问:探望、探视。②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③暴慢:粗暴、放肆。④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⑤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⑥笾(biān)豆之事:笾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这里代指礼仪中的具体细节。⑦有司: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应当重视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感悟

这一章突出表现了曾子对内心所坚持的信念的执著。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子在临死以前,还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他认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似说孟敬子,实际是讲给弟子听的,这些在今天看来都还是很有意义的。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注解

①校(jiào):同较,计较。②吾友:我的朋友。旧注认为指颜渊。

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一无所有一样;被人欺负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感悟

在学习上,既要向有知识的人学习,又要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这就是“不耻下问”的意思。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这两方面都是值得借鉴的。但是,曾子说“犯而不校”,或许他是想表现出一种胸怀和气度,但这有对坏人妥协与忍让之嫌。为人应该是非分明,对的虚心接受、认真学习,错误的就该勇敢地站出来,如果大家都一味地逃避忍耐,不是对坏人的纵容吗?

8.6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解

①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六尺:指15岁以下的孩子,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②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感悟

这章记录了曾子对孔子的评价。我们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来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形象:他可以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而且有气节,即使在生死关头也决不动摇、屈服,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解

①弘毅:弘,大,扩大,光大。毅,意志坚定,果断。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果断,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感悟

曾子教导弟子应该为实现仁德而奋斗终生,这也成了后世读书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读书人来说,虽做不到曾子所说的,但做到读书、好学、上进,总是应该的,但现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读书并不重要,似乎那些没有文化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往往生活的更有滋有味。所以,为了读书而奉献青春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解

①兴:兴起,引申为开始。②立:立成。

译文

孔子说:“《诗》是我进德修业的开始,礼使我能在社会上站得住,音乐则使我在道德上得以完善。”

感悟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诗》、礼、乐三者在修养方面共同作用的阐述。孔子认为诗、礼、乐三者相互为用,但又各有侧重。他要求学生不仅要重视个人修养的提升,而且要全面、广泛地学习。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感悟

孔子的思想里有“仁政爱民”的内容,但在这里他却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常常被认为有愚民之嫌,可能孔子是从社会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考虑才这么说的吧。

8.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注解

①疾:恨、憎恨。②已甚:太过分。

译文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痛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痛恨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感悟

这似乎又是在讲“度”的问题。首先是一个人的“度”,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人,自然有自己遗世独立的乐趣,只有那些心里灰暗的人才会纵容自己贪婪奢求。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超过了度就会引起质的改变,一个总是不满现实、充满欲望的人自然会被自己的欲望引诱到歧途上。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感悟

“骄且吝”似乎是不能原谅的一种错误,以至于有了这种错误,就会掩盖其他的方面,无论是好是坏都可以被忽略。可见,在才能和品质之间,一个人的品质更为重要啊!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注解

①至:朱熹《四书集注》以为当作“志”,意谓有志于。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三年,还不想做官的,这是很难得的。”

感悟

“学而优则仕”,这是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教导,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成为一个能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人。但是孔子似乎又反对把做官当做人生唯一的目标,所以他更喜欢认为自己“不至于谷”的人,不管是因为他勤奋好学,还是因为他谦虚谨慎,抑或是因为他清心寡欲,只为求知,在孔子看来,这都是更为难得的优秀品质。

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解

①见(xiàn):同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感悟

这一章的核心是教导人们坚定信念,保持气节。首先,孔子提出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是很值得称赞的。但他给弟子们的为官之道与处世原则让我有所疑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往好处想是保存实力,以便有用武之地,不会浪费平生所学;可反过来,作为国家的有用之才,难道在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可以不予理睬吗?那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又是说给谁听的呢?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感悟

这章所说,成为后世的名言警句。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有僭越之嫌,会被认为是“越礼”之举。

所以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虽是针对春秋末年社会而发的,但对于现今社会也有引导作用。

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注解

①师挚:鲁国的太师。始: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②《关雎》之乱:《关雎》乐曲的终了。“乱”是曲末的合奏乐。

译文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雎》结尾,那丰富而优美的音乐一直在我耳边回荡。”

感悟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关雎》乐曲的称赞,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言乐修养。孔子多次提及《关雎》,都是称许的评价,其内涵值得品鉴,《关雎》确实也体现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学精神。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解

①狂:急躁、急进。②侗(tòng):幼稚无知。愿:谨慎、小心。③悾悾(kōng):诚恳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谨慎,无能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感悟

这一章中孔子批评了一些违德这人,“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对此种人十分反感。这些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所以孔子才会有此感慨。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生怕赶不上,赶上了,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感悟

这章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孔子自己学习知识的欲望就十分强烈,同时他也希望他的学生有这样的学习态度。这种单纯的学习态度在现在的社会几乎销声匿迹了,严峻的社会现实压迫学子们更多的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学习,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各种各样的有形的无形的压力。学习对于现今社会的人更像是一种手段或工具了!

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注解

①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②舜禹: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君主。传说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③与(yù):参与。

译文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感悟

春秋末期,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篡位者屡见不鲜。孔子称赞舜、禹有天下而不自私,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在这里应该是有所指的。他的核心理论是“仁”,主张以德治天下,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一方面是称赞其英明,同时也是在给那些存有私心的人以警戒。

8.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注解

①尧:传说中的圣君。②则:效法、为准。③荡荡:广大的样子。④名:形容、称说。⑤焕:光辉。

译文

孔子说:“尧这样的君主真伟大啊!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崇高伟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他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美好啊!”

感悟

尧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赞美更甚,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圣贤的崇敬之情,一方面是希望在上位的人能向尧学习,做一位有德明君。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解

①五人:传说是禹、稷、契(xiè)、皋(gǎo)陶(yáo)、伯益五人。②乱臣:据《说文》:“乱,治也。”此处所说的“乱臣”,应为“治国之臣”。③唐虞之际: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④斯:指周武王时期。⑤妇人:指武王的乱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⑥三分天下有其二:相传商时有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译文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武王的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感悟

这一章记载孔子谈论周何以得天下的问题。孔子在这里提到了人才问题,他认为治理天下,人才是十分难得的。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联想当今社会,不是也在倡导“人才兴国”吗?可见,古往今来,人才一直是国家的需要啊。

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注解

①间:空隙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②菲:菲薄,不丰厚。③致:致力、努力。黻(fú)冕(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④卑:低矮。沟洫(xù):沟渠,这里代指农田水利。

译文

孔子说:“对于禹,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却把祭祀办得很丰盛,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却在祭祀时把祭服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简陋,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感悟

这一章是在赞颂禹具有勤勉节俭等美德。可以看到,以上这几章,孔子对于尧、舜、禹都给予高度评价。为君者生活简朴,孝敬鬼神,堪称是执政者的榜样。一方面是在赞颂,另一方面也是在以古喻今,这是孔子向统治者提出的忠告,希望在上位者不要一味拼命追逐权力和财富,而把百姓置于次要位置,要知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