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时期的文化

宋元时期的文化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71年之前称蒙古,1271年之后称元或蒙元。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了宋代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他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如此宽松的气氛中,文化就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理学的兴起、士大夫文化的出现、市民文化的勃兴。开创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定于程颐、程颢兄弟,集大成于朱熹。这一方面是宋代偏安的政治环境。士大夫文化的另一特征是绘画与书法。同时兴起的还有市民文化。

隋唐之后,中国的政局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权更迭,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兴起。这一历史时期分为两段:

第一段:五代十国与辽、宋、西夏、金为一历史时期,即907—1279年。朱温代唐于907年,唐亡,开启了五代十国时期。赵匡胤于960年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于1127年灭于金。辽建立于916年,于1125年灭于金。金1115年建立,1234年灭于蒙古。西夏于1038年建国,1227年灭于蒙古。南宋1127年建立,1279年灭于元。

第二段:元朝。先祖兴起于蒙古大漠,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被拥戴为成吉思汗。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9年灭南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于大都(今北京),1368年被朱元璋所灭。共传十一帝,历九十八年。1271年之前称蒙古,1271年之后称元或蒙元。

(一)两宋文化

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了宋代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他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63]两宋时期,强敌环伺,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宋朝只能采取对外强弱并用,只要能够换取和平即可的外交方针。既然中央政府疲于应付外敌,那么对于国内就较为宽松了,政治较为清明,对士大夫采取宽容优待的政策。在如此宽松的气氛中,文化就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理学的兴起、士大夫文化的出现、市民文化的勃兴。

理学是儒学在两宋时期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北宋的程颐程颢,南宋的朱熹陆九渊。开创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定于程颐、程颢兄弟,集大成于朱熹。理学是在援解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加入了关于道德的论述,使伦理纲常与儒家经典有机融合,晓谕人们,要遵守儒家教义,遵守伦理纲常。把封建道德、封建伦理哲学化,使之成为人们遵守的永恒的真理,就是“三纲五常”。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他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64]而二程根据这一学说,将封建道德说成不能违背的天理,程颐还鼓吹“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将妇女置于封建礼教的桎梏中。而朱熹呢?《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记载:“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65]朱熹从圣贤的经传中得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理,并加以宣扬。朱熹的哲学思想被封建统治者作为正统而提倡,他的《四书集注》从元至明清都被作为官方的指定教材,是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二)士大夫文化在宋代的兴起

主要是词、书、画的兴盛。这一方面是宋代偏安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就是宋代皇帝的官方提倡,宋代多个皇帝都有较高的书画修养,并蓄养了专业书法家和画师,在他们的积极提倡下,士大夫们自然也就上行下效了。词萌芽于隋唐,发展于五代,兴盛于两宋。两宋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名家,柳永、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这些作者都有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作品。士大夫文化的另一特征是绘画与书法。由于文人与士大夫的介入与创作,宋代的绘画出现了三个特点:

1.山水画的蓬勃发展。著名的画家有北宋的李成、范宽、郭熙、米芾和米友仁父子,还有南宋的李唐、马远、夏珪等。此等人的画风各有千秋,别具风格。其中范宽的《谿山行旅图》是“巨碑式”的画作,大气磅礴,气象万千。李成的《读碑窠石图》,枯枝问天,孤碑伫立,一派萧瑟,孤寂清冷。

2.在两宋时期有一幅画作不得不提,就是《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所作。长卷风俗画,展示了北宋都城开封汴河两岸的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店铺林立、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和繁荣景象。

3.帝王画家的代表人物宋徽宗,创立了瘦金书,他还对绘画颇有造诣。

同时兴起的还有市民文化。法国学者谢和耐(Jacques Gernet)著有《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讲述了以杭州为中心的中国人的生活,居住、个人卫生、衣着、饮食等方方面面,描绘了一幅文字的《清明上河图》,仿佛置身于其中,在汴河泛舟,在店铺购物,吃炊饼,听说书……他写道:“杭州到处都有供人们交往聚会的好去处:城外花园可供市民冶游观光,城中空地或街头巷尾的卖艺者把人们吸引得目不转睛,茶肆供富室子弟习学乐器,而湖上轻舟则等着游客去开心取乐……此外,杭州尚有专供娱乐的场所,那是些专业的‘娱乐场’,在那里人们可以学习戏曲、弹唱,而且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戏剧的表演。”[66]一些舒适悠闲的交通工具也应运而生,如轿子,宋时达官贵人已普遍乘坐轿子。[67]

(三)元杂剧

在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就是元曲,将元曲在舞台上加以表演,这就是元杂剧,这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体现。代表作家有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单刀会》,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元杂剧一般都有四折,也有的是五折或六折。以《西厢记》为例,有五折,分别为焚香拜月、冰弦写恨、诗句传情、雨云幽会、天赐团圆。有旦、净、末等角色杂剧所依据的是元曲,是长短句形式,在《西厢记》里有“赏花时”“幺”“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还有道白,如张生在唱完“节节高”后撞见了崔莺莺,说了一句传颂千古的名句“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就是道白。[68]

元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除了《西厢记》为爱情的体裁之外,还有一部就是《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也是关汉卿最出色的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窦娥冤》讲述了元代一名社会下层妇女的悲惨遭遇,被亲人鬻卖、被地痞流氓残害、被贪官污吏将性命草菅,一生充满了凄惨,尽是被欺凌、被侮辱、被蹂躏。窦娥的遭遇其实就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老百姓的遭遇,一生饱受统治阶级的欺压,最后被残害而死,只好在临死前喊出了“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69]诘问,既充满了悲愤,又满是无奈。

那么,在蒙古人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元杂剧这样一种形式呢?萧启庆认为:“真正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失意士人参加了杂剧创作甚至演员的阵营。有的士人为谋求生计,成了专业作家——书会才人,有的屈身下吏的士人则借创作剧本来抒泄郁闷,成为业余作家。他们挟士人之知识与才能从事杂剧创作,导致杂剧水平的大幅提升。”[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