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想与写实共存

理想与写实共存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从另一方面来讲,无论是怎样虚构的境界,它的资料必然源于自然,而且其结构也必然服从自然法则,所以即便是理想家,也必然是写实家。其中,各色人物有一千六百多个,动物二百多头。这篇悼亡词的哀悼对象是王弗,是苏轼的老师之女。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词 解

自然中的事物,彼此关联,彼此制约。但是要将自然当中的事物展现在文学及美术作品中,必定要舍弃它们的联系与制约的状态。所以即便是写实家也同样会是理想家。从另一方面来讲,无论是怎样虚构的境界,它的资料必然源于自然,而且其结构也必然服从自然法则,所以即便是理想家,也必然是写实家。

评 析

在“造境”“写境”的辨析中,我们已经明确,在诗词创作中即便是主观造境也要以道法自然为原则。本则里,先生再次强调了“写实”和“理想”以自然为对象的相互融通,更进一步说明了自然之道应该如何“法”。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静安先生的此番论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形象势必要与自然保留共同性,汲取生活中的常规意象,但是它区别于自然的独特性才是真正的魅力所在。那么,艺术与自然的平衡怎样才能做到呢?

清明上河图》包罗万象,以真景实态展现了北宋时期的市井风俗,是写实艺术的代表之作。其中,各色人物有一千六百多个,动物二百多头。但是,即便如此卷帙浩繁,也只是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

汴京郊外、汴河、城内街市三大场景的排布远比画面所表现得要复杂得多,这便是自然原有的“关系”“限制”。张择端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将桥近檐远、人出舟没以审美角度构建在客观场景之中,而三大场景的衔接和具体内容也是经过选择、提炼的。整幅图画看似简单的场景罗列,但每每着眼小处却又自成一景,作者在取景、构图中的匠心可见一斑。

●写实之境

“斜阳却照深深院”取其悠长,“杜鹃声里斜阳暮”取其凄切。虽为写实,其实是融合了自身的感受和喟叹,舍弃了事物的某些特性,就是“写实家亦理想家”。

作者运用的处理手法,就是先生所说的“遗”——撇开自然中破坏表达和审美的细枝末节,保留艺术形象的主体和主旨深入刻画。喜欢看《国家地理》杂志的书友,一定对它醒目的黄框标志印象深刻,这个框就是取景框。自然万物的神秘瑰丽无法一言以蔽之,需要取其一景观察、延伸。先生的“遗”就是这取景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取景不是断章取义,不是凭空捏造,这一点先生在对“虚构之境”的说明中给予了肯定。

理想派多用“遗”的方法处理自然对象,但先生要求它“材料必求之于自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可见艺术加工也要有底线。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无论何时读到这首词,都会觉得鼻子酸酸的。若说爱意绵绵的情话,“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远比它动听。它之所以打动读者,在于幽梦还乡时小窗梳妆的这个小景。想来,以梦境入词本是浪漫色彩的一种体现,可是丈夫瞧见妻子对镜贴花黄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它的自然让“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更加刺痛人心。

●虚构之境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境中的景物都是取材于平时所见,读来如身临其境。这就是“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

这篇悼亡词的哀悼对象是王弗,是苏轼的老师之女。王弗自15岁嫁给苏轼,作为一个中规中矩的大家闺秀,她无法给予多情而尚不成熟的丈夫风花雪月的浪漫爱情,更多的只有心智上的训导和匡扶。曾有文献记载,苏轼出入老师家门时,王弗常用美食做饵向苏轼劝学,为了让苏轼开怀,还不时相约瑞草桥畔野炊;后来,苏轼担任凤翔府签判,虽然官场不甚得意,但却交友广泛,可每每友人登门拜访,王弗都会“垂帘听政”,事后向丈夫评断此人可交与否,因此引来苏轼诸多不满。

然而,在王弗27岁英年早逝后的十年间,苏轼虽大放文豪之异彩,更有朝花玉露般的朝云姑娘相伴,但却始终无法放下只来得及共苦,却来不及同甘的王弗。于是,这首《江城子》就成了苏轼迟到的表白。依照苏王二人的经历,花前月下的缠绵悱恻是不切实际的,在苏轼的脑海中最多的只是妻子日常的梳妆之姿,这个平实的场景不仅真切,而且还带入了作者未曾对妻子疼爱有加的愧疚之情。

梦境是古词中很常见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古人之所以钟情于它,与其神游太虚却发乎自然、易于读者接受有很大关系。苏轼不仅借用梦境,还以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假设情景,弹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弦外之音——是激动?是遗憾?是思念?是自责?都留给读者去细细品味吧!

无论在“材料”还是“构造”上,这首词的“虚构之境”都表达得真切,也让人神伤得真切。对自然的合理取舍和辩证应用,不仅是一部好作品的奥义,也是对读者智商和情感的尊重,这种尊重足以为你赢来尊重和赞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