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十攻一与以十当一

以十攻一与以十当一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对孙子“我专而敌分”的作战指导原则不仅是继承,而且是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孙子的这一思想启示了毛泽东的军事思维,形成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以弱胜强的基本军事战略。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这里的“以少胜多”,如同“以一当十”;这里的“以多胜少”,如同“以十当一”。

作战指挥,孙武子主张“以十攻一”。兵力使用,毛泽东主张“以十当一”。

两者之间,虽然有差异,有区别,有不同,但是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前者是对后者的启迪和滋润。

《孙子兵法·虚实篇》说: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而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意思是说,通过各种手段使敌人暴露真形,又采取欺敌手段隐蔽自己的行动企图,以使我军兵力集中而敌军兵力分散;我军集中形成一股力量,敌军分散多处,这样我军是以十倍的兵力攻击少数敌人,是我军兵力众多而敌军兵力寡少;能够“以众击寡”,那么我军与之作战的敌人就少了。

在用兵作战时,孙武十分强调“我专而敌分”。所谓“专”,就是集中兵力;所谓“分”,就是分散兵力。孙武的“专”与“分”,讲的是我军敌军两个方面的兵力使用状态,有定量分析的成分。我专,兵力要集中到“为一”的程度,就是主力部队集中到一处,形成“拳头”,只有一个主要出击方向和打击对象;敌分,兵力要分散到“为十”的程度。就是能使敌军越分散越好。“为十”,不可机械理解,指分处、数处、多处,总之使敌人分散兵力,化众为寡,化大为小,化强为弱。

毛泽东对孙子“我专而敌分”的作战指导原则不仅是继承,而且是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孙子的这一思想启示了毛泽东的军事思维,形成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以弱胜强的基本军事战略。

他鉴于中国革命战争敌我力量对比强弱众寡悬殊的客观情况,尤为重视集中兵力的原则。他借用孙武子的遣词造句语言表述发挥说:

“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是战略的说法,是对整个战争整个敌我对比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确实是如此。不是对战役和战术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绝不应如此。……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46页)

毛泽东在这里要表述的核心思想是“以十当一”,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并将其定位为进行革命战争“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战略与战术两个层次上,前者“以一当十”,是因为中国革命力量起初处于弱小地位,而敌人十分强大,“以一当十”才能敢于革命,敢于作战;后者“以十当一”,是因为以众敌寡易于胜利,是弱者战胜强者的最佳战法,这样,才能善于革命,善于作战。

对这个“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毛泽东有过多次阐述:

我们是以少胜多的——我们向整个中国统治者这样说。我们又是以多胜少的——我们向战场上作战的各个局部的敌人这样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49页)

这里的“以少胜多”,如同“以一当十”;这里的“以多胜少”,如同“以十当一”。“向整个中国统治者这样说”,就是从战略上说;“向战场上作战的各个局部的敌人这样说”,就是从战术上说。

毛泽东讲到井冈山时期运用游击战“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反白军围攻时,就曾经讲到工农红军“集中主力”战法:

“……红军的战略战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军事上的胜利发展。我们在井冈山采取了四个口号,这四个口号可以约略说明我们所采用的游击战术,而红军就是从这种游击战中成长起来的。……一般说来,只要红军背离了这些口号,它就不能打胜仗。……红军最重要的一条战术,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能够在进攻时集中主力,随后又能迅速分散。这意味着避免阵地战,力求在运动中迎击并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红军奇妙的机动性和神速有力的速决战,就是在上述战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63页)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毛泽东在总结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反“围剿”战争的经验时,不无自豪地说:

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的一着。(《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第七四五页)

中国红军以弱小者的姿态出现于内战的战场,其迭挫强敌震惊世界的战绩,依赖于兵力集中使用者甚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46页)

在解放战争初始的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又代表中央军委起草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指示,其中说: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这是战胜蒋介石进攻的主要方法。实行这种方法,就会胜利。违背这种方法,就会失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82至484页)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半以后,毛泽东根据战争条件的发展变化,创造性地提出“十大军事原则”,其中第四条是: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

毛泽东娴熟于集中优势兵力攻敌于一部或一点,得手后再迅速扩大战果,从而各个歼灭敌人。他认为“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并且是“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毛泽东还把这一兵力使用方法上升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原则,从战略、战术的两个不同层次上予以深刻地总结和创造性地发展。积极发挥集中优势兵力的优势,变劣势为优势,变弱者为强者,变不利为有利,变战略的被动为战略的主动,进而夺取整个战场的主动权,直到消灭敌人。

毛泽东之所以这样强调集中使用兵力,是因为长期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弱小的人民军队,只有采取这种方法才能获得主动。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弱小的革命军队要对付强大的反动军队,就必须在战役战斗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造成自己的局部优势。这样,才能以自己的局部优势去攻击敌人的局部劣势,借以将敌军战略上的分进合击和战略优势,化为我军在战役战斗上对敌军的分进合击和战役战斗的优势,使战略上处于强者地位的敌人,在战役战斗上处于弱者地位。从而,逐步转变整个战场态势,实现强弱的根本转变。

刘伯承高度评价毛泽东“以十当一”集中兵力的作战指挥原则,他说:“毛主席的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思想,在军事指导上是划时代的人民军队的天才指导。”(《刘伯承军事文选》第487页)

集中兵力,是毛泽东用兵作战最重要的指挥原则,也是他用兵如神,及时正确地实行兵力的集中、分散和转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法宝”。

从上述叙述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关于“以一当十”与“以十当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在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孙武子有关“我专而敌分”的原则。这种丰富和发展至少包括这样几点:一是通过战略和战术的区分,细致阐述了这一原则,它较之孙武子的提法更深刻;二是从战争制胜根本法则的高度提出这一作战原则,它较之孙武子的提法更概括;三是从重要性及具体的实施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这一作战原则,它较之孙武子的原则更完整;四是将这一作战原则广泛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直至取得最后胜利,这更是孙武子所无法企及的。(此段参考了夏征难《毛泽东与中外军事遗产》的论述,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在集中兵力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把孙武子“分”与“合”“以十攻其一”等思想有机地吸纳过来,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成功地解决了弱小的人民军队如何战胜强大敌人这个困难而又复杂的问题,独步一时,俯视一代,创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战史,导演出极为出色的战争活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