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始误于《隆中对》

其始误于《隆中对》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文词类纂》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最喜欢读的古文选编之一。对此,毛泽东曾作过这样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后来,高瞻远瞩的《隆中对》,成为刘备集团争夺天下总策略。晚年毛泽东读《古文词类纂》,写下的批语对一向推崇的诸葛亮一生事功中的失误,有所疵议。《孙子兵法》主张“并敌一向”(《九地篇》曹操注:“并兵向敌。”

和平建设时期,戎马生涯大半生的毛泽东虽然较少思考战争问题,他的“庙算”对象亦有些许变化。他读古书兵书,臧否前人他人的“庙算”成败得失。他评点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典型的一例。这是他读清代学者、桐城派大文章家姚鼐所编纂《古文词类纂》的心得。

《古文词类纂》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最喜欢读的古文选编之一。据说,他从北京图书馆“借了还,还了借,他不知看了多少遍”(忻中:《毛泽东读书生活纪实》,《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四期)。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外出视察时,所要带的书目单中,就有这本书。(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6年版,20页)

毛泽东在读《古文词类纂》时,做了不少批语。其中有关军事方面的批语,见解独特,读来令人颇受启发。该书《论辨类》所收宋代苏洵(字明允,苏东坡之父)所作《项籍》一文说:

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汉之故都,沃土千里,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乌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剑门者而后曰险哉!

苏洵本为蜀人,对蜀地历史地理更为通达。他批评诸葛亮的“弃荆就蜀”,蜀汉据剑门之险而“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占据西蜀远不如占据“秦汉故都”长安,占长安者“可控天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刘蜀为曹魏所灭的原因。然而,苏洵只是从政治、经济、地理角度看问题,如果从军事角度分析问题将如何?对此,毛泽东曾作过这样的批语: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版,第一〇六页)

《隆中对》为诸葛亮军事政治著作的名篇,是刘备第一次会见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天下形势和统一国家的根本大计回答刘备询问的一席谈话。

三国时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了北方,欲挥师吞并江南。而刘备自起兵二十多年来,屡遭惨败,势失众寡,四处投靠,无立锥之地,寄居在刘表辖下的新野。为摆脱困境,急需才智之士辅助,他多方访贤问计。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经司马徽、徐庶等推荐,刘备亲自到隆中三顾草庐,拜会了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恳求教所感动,于是答应出山,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战略计划。后来,这次对话载于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史称《隆中对》或《草庐对》: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针对当时错综扰攘的天下大势,剖析敌、友、我三方面的情况,提出一整套兴复汉室的策略。他认为刘备不可与敌手曹操“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做盟友“而不可图”。刘备开疆扩土的战略是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今四川)作为立足之地,联孙抗曹,革新政治,融洽民族关系,伺机图进,统一全国。诸葛亮分析中肯,议论精辟,识见卓著,深得刘备赞赏。后来,高瞻远瞩的《隆中对》,成为刘备集团争夺天下总策略。为其后刘、孙联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以及为刘备占据荆州、夺取益州确定了指导思想。

但是,蜀国刘备集团最终没有进取中原,反被魏国攻破消灭,其原因何在?晚年毛泽东读《古文词类纂》,写下的批语对一向推崇的诸葛亮一生事功中的失误,有所疵议。他批评的角度不同于苏洵,颇有新意。他从兵力部署的角度着眼,指出诸葛亮襄助刘备经营西蜀,在战略兵力部署上,“隆中对”之时即“二分兵力”,即“天下有变”,便分兵两路,成钳形攻势进击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同时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刘蜀集团占有益州后,又“三分兵力”一是关羽率兵镇守荆州;一是刘备率兵驻扎成都,一是诸葛亮率兵长期经营汉中。刘蜀集团“始误”于二分兵力,“终误”于三分兵力,从始至终犯了分散主义的错误。当时,蜀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军事上,都还是个弱国。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集中兵力、物力于一个作战方向。《孙子兵法》主张“并敌一向”(《九地篇》曹操注:“并兵向敌。”),毛泽东主张集中兵力。一般作战规律,也都反对同时有两个或多个战略方向。这就难免毛泽东批评诸葛亮的“庙算”分散兵力,一语道破他军事上失败的主要原因。

总的看来,诸葛亮的“庙算”杰作《隆中对》有合理的成分,导致了刘备集团能够正确处理与其他集团的战略势力关系,并顺利夺取荆州和益州这些战略要地,促成了蜀、魏、吴“鼎足而三”的战局格局。但是,诸葛亮的“庙算”也有“失误”的成分,最终导致蜀国与统一中原大业无缘,成为三国历史的配角

毛泽东评点诸葛亮的“隆中对”,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其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