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打仗讲究文韬武略

中国人打仗讲究文韬武略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次谈话当中,毛泽东谈到中国兵学的特征,那就是“中国人打仗讲究文韬武略,包括《六韬》《三略》和《三十六计》、七十二般变化,很有一番学问哩!”讲究斗智,讲究谋略,“打仗讲究文韬武略”,这确实是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中国兵学的主要特征和内在传统。终观他那“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军事生涯,证明他是“打仗讲究文韬武略”的杰出代表。“文韬武略”的具体的例子,毛泽东一连举了四个。书中自称“《三略》为衰世作”。

在这次谈话当中,毛泽东谈到中国兵学的特征,那就是“中国人打仗讲究文韬武略,包括《六韬》《三略》和《三十六计》、七十二般变化,很有一番学问哩!”

毛泽东讲得很简洁,其含义则很丰富。

讲究斗智,讲究谋略,“打仗讲究文韬武略”,这确实是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中国兵学的主要特征和内在传统。

“中国人打仗讲究文韬武略!”毛泽东一生打仗二十五年。终观他那“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军事生涯,证明他是“打仗讲究文韬武略”的杰出代表。

“文韬武略”的具体的例子,毛泽东一连举了四个。我们为从兵学宏观上了解《孙子兵法》的学术特征,也来了解一下这“四个例证”的简要知识:

《六韬》亦称《六弢》《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时代的吕望(亦称吕尚、姜太公)所著。所谓“六韬”,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此部兵书以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对话的形式编著。姜太公为周初的功臣,周武王灭商纣夺取天下,多得力于他,被武王尊为“师尚父”。

关于《六韬》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周显王时比较合理。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与周显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在《庄子·徐无鬼》篇里已说:“纵说之则以金板《六弢》。”[唐]成玄英为之疏曰:“金板《六弢》,周书篇名也,或言秘谶也。本有作‘韬’字者,随字读之,云是太公兵法,谓文武龙虎豹犬‘六弢’也。”[宋]林希逸注云:“金板《六弢》,即太公兵法也。此书藏于朝廷,故曰‘金板’,犹曰金匮石室之书也。”可见“金板《六弢》”即《太公六韬》。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武帝初年古墓中出土《太公六韬》残简五十四枚,其中《文韬》《武韬》《龙韬》的内容,与传世本《六韬》基本相同,证明它早在西汉前期即已广泛流传。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六韬》的残简,这也证实了《六韬》一书在汉武帝以前就已经流行于世。说《六韬》的成书最早不早于周显王时,最迟不迟于秦末汉初,大致是不错的。因此,《六韬》非吕尚所著,很可能是他后人、后学所编,又为春秋战国时人所增益。

《六韬》近两万字,六篇六十章。第一篇《文韬》主要讲要取天下,必须收揽人心;收揽人心,在于爱民,施行“仁政”。阐述了为君之道。强调了战争本于道义,政治先于军事。第二篇《武韬》主要讲对敌斗争的策略,作战前必须比较敌我优劣,以我之优攻击敌之弱点,可以制胜。第三篇《龙韬》主要论述军队的统御和指挥,包括统帅部的组织机构、选将立帅的标准、出兵作战的原则、如何预见胜负及耕战结合等。第四篇《虎韬》主要讲在宽阔地的作战,论述了兵器、器材及各种战术问题。第五篇《豹韬》主要论述各种地形上的作战方法,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处置办法。第六篇《犬韬》主要论述军队的教练、士兵的挑选,各兵种如何协同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的韬略。总之,《六韬》反映的主要是先秦军队的训练、管理、编制以及行军、布阵、攻守、兵器、战具等内容。不仅文武兼备,在政治谋略和军事理论上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而且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古代军事史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

此书受到历代兵家重视,对后世兵学、军事行为影响较大。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宗太公为本谋。”又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载,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后汉书·何进传》记:“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压四方。”三国时的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人都很重视《六韬》,并把它作为向臣僚和子弟推荐的书目之一。《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先主遗诏:“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志。闻丞相为写《申》《辕》《管子》《六韬》一通已毕。”说明刘备,诸葛亮都十分重视《六韬》。宋元丰年间把《六韬》列入《武经七书》,定为武学必读之书,颇受重视。书中一些一般军事规律,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旧题为黄石公所著。《史记·留侯世家》载黄石公为秦末隐士,曾在下邳圯上授书给张良。此说并不可靠。西汉初年,张良、韩信编辑兵书,共计一二八家,精选三十五家,其中没有《三略》;汉成帝时,步兵校尉任宏续编兵书,共收三十五家,其中仍没有《三略》。班固、班昭根据这些写成《汉书·艺文志·兵家》卷,其中亦无《三略》一书著录。《汉书》成书于东汉和帝(公元89—105)年间。可见在东汉中叶以前并没有《三略》这个书名。东汉末年建安年间,陈琳(?一217年)在《武军赋》中始提到“……《三略》《六韬》之术”。魏明帝时,李康《运命论》始有“张良受黄石公之符,诵《三略》”之说。据《北史》卷三十四记载,东晋末年(公元400—417年),刘曾注《黄石公三略》流行于世。《隋书·经籍志》始著录《黄石公三略》三卷,题“下邳神人”撰。书中自称“《三略》为衰世作”(见《下略》)。因此《三略》的成书时间大约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

《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三卷。作者介绍说:“《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能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统将御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是书杂采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道家的重柔;甚至还有谶纬之说。全书讲政治策略手段较多,而直接讲军事的反而较少。书中陈述了不得已方能用兵,应以道德为本的思想。

《三略》是一部内容丰富、理论深刻的军事专著。不仅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军事思想,表达了作者治国安邦的方针大略,而且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界定,对治国御军的哲学思考,能帮助读者丰富治世安邦、统军御众的经验。因此,这是一部优秀的论述治国御军的兵书,值得认真学习和继承。宋代将《三略》列为“武经”之一,是有眼光的。宋后,《三略》在军界、政界、学界影响大矣!

《三十六计》原名《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出现较晚,作者姓名、成书年代均不详。虽然《南齐书》和《南史》中的《王敬则传》已经有“三十六计”的说法,但历代典籍均无《三十六计》一书著录。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1941年成都兴华印刷所土纸翻印本,所据底本是地摊上买来的抄本。

《三十六计》全书不分卷次。总结古代用兵诸计精华,归纳为六大套,每套包括六计:第一套为“胜战计”,含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第二套为“敌战计”,含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第三套为“攻战计”,含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第四套为“混战计”,含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第五套为“并战计”,含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第六套为“败战计”,含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三十六计”每计由计名、解语、按语三个部分组成。书前、书后各有一段文字,可视为《总论》和《跋语》,而《跋语》已残缺不全。

全书以战术为主,兼及战略,包含古代朴素的军事辩证法,且通俗易懂,利于初学。《三十六计》的解语和按语,当非同一人所写。前者推演《易经》阴阳变易之理,后者阐释个别战例计法;前者雅而凝重,后者俚而近俗;前者宏博精深,后者狭窄浅薄。二者见识高下,显而易辨。

《三十六计》的计名不是成语就是熟语,只三四个字,简短易记,深入浅出,便于传诵,利于普及。它以《易经》理念作为立论的理论基础,吸纳古典哲学精髓,体现了中国古典兵学的民族特点,为读者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它操作性、实用性强,不仅可以应用在军事方面,而且还可以广泛地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是具有军事谋略、生活谋略“启蒙读物”、普及读物的性质,老少咸宜,所以在古代兵书中,它很“年轻”,却声誉远播。

至于“七十二变”,并不是一部兵书,而是古典小说《西游记》描写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一种本事。《西游记》中的主角孙悟空神通广大,有七十二变的法术,能够随意变成各式各样的鸟兽虫鱼草木器物,或者兽身、妖体、人形。说变化有“七十二般”,不过说明孙悟空法力无边颇具神通而已。毛泽东把“七十二变”也列入文韬武略,则是指它对事物哲理和斗争策略的启迪。所谓韬略,本质上就是变化,如毛泽东所说“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说“中国人打仗讲究文韬武略”,其中“很有一番学问”!这也许是他一生品读《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等古典兵学的最基本的心得体会。现在,“谋略学”已经成为一门专学,也有人将中国兵学称为“东方谋略”,此中道理毛泽东早已揭示。

历史大度慈悲,它给予了暮年毛泽东评价两《孙子》和中国古典兵学的绝好机缘,毛泽东的图书收藏中也增加了几函线装大字本新书。徐中远先生在《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中列出了《毛泽东晚年读过的新印大字线装书目录》(1972年7月8日至1976年8月31日),其中就有:

《孙子兵法》,1函1册

《孙膑兵法》,1函1册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1函10册(徐中远:《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496—500页)

老师课堂上讲《孙子集注序》,中央苏区的“《孙子》罪案”,从红军走过的县城找《孙子兵法》来看,新印大字竹简本……都是毛泽东《孙子》解读史道路上的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