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粟裕打仗点子就是多

粟裕打仗点子就是多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粟裕是中国人民无比忠诚的英勇战士,是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舞台造就的杰出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思想哺育的常胜将军。“粟裕这个同志,点子就是多嘛”,毛泽东一语道出了粟裕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每战必胜、所向无敌的诀窍所在。在毛泽东身边战斗的宝贵经历,使粟裕逐渐认识和理解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粟裕打仗点子就是多

粟裕是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舞台造就的杰出军事家,在我军素有常胜将军的盛誉。那么,粟裕百战百胜的“诀窍”何在?毛泽东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毛泽东评点原文

你们看,粟裕这个同志,点子就是多嘛,他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1]

粟裕简介

粟裕(1907~1984.2.5),中国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湖南省会同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南昌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团长、师长、师政委、军参谋长、第十军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参加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主力红军长征后,率部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曾任挺进师师长,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组织部长,省委办事处主任。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他是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7岁。主要军事著述有《战时参谋工作》、《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等论文和战争回忆录。

试析

粟裕是中国人民无比忠诚的英勇战士,是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舞台造就的杰出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思想哺育的常胜将军。那么,这位百战百胜的将军常胜的“诀窍”是什么呢?我们先从一件事说起:

1946年10月,粟裕打电报给毛泽东,要求把华中和山东两大野战军会合起来,集中作战。在延安杨家岭的毛泽东,手拿这份电报,笑眯眯地对朱德、周恩来说:“你们看,粟裕这个同志,点子就是多嘛,他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朱德说:“我看这个意见很有道理。”周恩来说:“粟裕同志打仗,向来是肯动脑筋的,并且总是能照顾全局。”

毛泽东朗朗一笑:“我看可以同意他的意见,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会合后,在陈毅同志的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商定,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

自此,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与陈毅领导的山东野战军合并一处,粟裕担负起华东战场战役指挥的重任。[2]

“粟裕这个同志,点子就是多嘛”,毛泽东一语道出了粟裕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每战必胜、所向无敌的诀窍所在。

首先,粟裕的点子是他对中国革命战争内在规律性认识的集中体现。

粟裕并没有进过专门的军事学院,井冈山时期向朱德、毛泽东学打仗的经历,是他全部战争思想和指挥艺术形成的来源和基础。

在中央苏区,粟裕经历了一至五次反“围剿”的数次战斗。跟随毛泽东作战,他逐渐学会和掌握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1934年7月,粟裕参加北上抗日先遣队,征战于闽、浙、赣、皖四省边区。后又在浙南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他把自己长期从事游击战争的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了游击战争的6条原则:①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②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③支配敌人,掌握主动;④积极进攻,绝少防御;⑤飘忽不定,出没无常;⑥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

在作战、行军、宿营等方面,粟裕也都摸索到了一套要领。在作战行动上,他总结的要领是:①反敌人之道而行,并竭尽欺诈之能事;②敌进我退,敌集我散,敌大我避,敌小我欺,避实就虚,声东击西;③不要企图大胜,只要常有小胜;④站在敌人翼侧、后方和圈子外围,不为敌人所合击;⑤一切作战行动必须迅速、勇猛、坚决,迟疑犹豫就等于等死;⑥注意使用突然的白刃袭击,只要枪弹一响,刺刀就要杀到敌人的肚皮上去。粟裕还总结了隐蔽行动和企图的许多方式。

以上是粟裕以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十六字诀”为指导,结合当地革命斗争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游击战的作战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以进为进”的反“围剿”方针,取得了浙南反“围剿”作战的一次又一次胜利。

在毛泽东身边战斗的宝贵经历,使粟裕逐渐认识和理解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此,粟裕深有体会地说:“我跟随毛泽东、朱德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的内在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身受益。”

其次,粟裕的点子又是他卓越的军事思想和高超的指挥才能的突出显示。

粟裕作为常胜将军,他能以战略全局的眼光关照战役计划的制定与战役指挥的实施,在战役指挥上他密切注视和精确把握战役在战区转折中的作用,有计划地引导战役发展方向。他注重战役之间的转换与衔接,能动地掌握一连串的战役布势与节奏,用一波接一波的战役胜利达到战略目的。他能在复杂困难的情况下稳定和扭转战局,他善于捕捉战机苗头,创造条件予以诱导,使战机成熟;他用兵不拘常法,每战必有创新;他善于根据各部队的特点布置战役任务,并根据战役进程及时转用,使一支部队顶几支用,从而一再实现战役上的以少胜多。黄桥决战,粟裕组织精密,以黄桥为轴心,采取诱、顶和两翼包围迂回战术,以九个团7000余人,打垮了韩顽二十六个团三万余人的进攻,并全歼了韩顽主力第89军和独立第6旅共11000余人。创造了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战斗上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苏中战役,粟裕灵活用兵,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以突然勇猛的动作首战宣泰,再胜如南,三战海安,袭李堡、南插敌后,攻黄(桥)救邵(伯),一个半月间连打7仗,每战总以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七战七捷,歼敌五万余人,予进攻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掩护华中解放区完成了对付敌人大规模进攻的全面准备,同时也初步探索了解放战争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为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解放战争初期战略方针的形成,对传统战法在解放战争中的运用和作战指导、战役组织指挥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实战依据。他敢于先打强敌,甚至对重兵集团中的强中之强予以割歼;他长于控制战役转折,推动胜利提前到来。宿北战役,粟裕当机立断,抓住一路突出之敌,集中24个团的优势兵力,激战四昼夜,全歼国民党整编69师21000人,这是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会合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改善了华东野战军所处的被动局面。孟良崮战役,粟裕及时捕捉战机,根据战场情况的演变,及时改变计划,提出改变以往选歼弱敌或歼翼侧,孤立之敌的传统打法,采用“虎口拔牙”的战法,实施反突破,把蒋介石的御林军、五大主力之首号称“王牌”的整编七十四师,从敌重兵集团中央割裂出来予以歼灭的作战方案,最终在孟良崮山区全歼这支“王牌”军32000人,使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受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震撼了南京蒋家王朝。

再次,粟裕的点子体现了他敏锐的战略洞察力和对革命事业高度责任感的两者统一。

粟裕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的革命胆略、战略思想、洞察力和指挥艺术,在战争中得到了最好的施展和发挥,特别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华东和中原战场上,导演了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央军委确定重大作战方针和战役过程中,粟裕曾多次提出重大建议,均被中央军委采纳。除本文开始提及的例外,再试举几例:

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提出分兵出击江南数省执行机动作战,对中央军委这一战略性决策,粟裕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思考,他认为,从全局看,为了改变中原战局,进而协同全国其他战场彻底打败蒋介石,中原和华东人民解放军势必要打几个大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他认为,从当时情况看,分兵渡江南下打大歼灭战是做不到的。分兵的结果必将造成主力兵团分散,内线吃紧不利于内线打大歼灭战。况且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条件正在成熟,所以粟裕最终向中央军委建议把主力纵队留在中原。中央同意并支持他的方案,改变了分兵渡江南下的战略布局。接着在粟裕的指挥下发动了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

淮海战役前和淮海战役过程中,粟裕多次向中央军委建议。第一次是济南战役尚未结束,他即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很快被中央所采纳。第二次他向中央军委提出:鉴于即将举行的淮海战役规模很大,建议请陈(毅)军长、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中央即复电同意粟裕建议。第三次他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在歼灭黄伯韬兵团后立即向徐州、蚌埠线进击,将国民党军队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建议。中央军委次日复电指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第四次是战役中期,他准确地预见到徐州国民党守军逃跑的可能和方向,建议置华东野战军主力于敌南逃的途中。他的建议再次被中央军委采纳。

淮海战役后,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原定渡江战役发起的时间是4月中旬,后考虑国共和谈有可能签约,电告粟裕渡江时间要推迟半个月到一个月,并征求粟裕的意见。粟裕回电认为:如延长一月,则江水上涨,又临雨季,我方将有三分之二的船难以在江水上涨后的长江中行驶……因此粟裕建议渡江仍依原时间为好,可以先渡江后,再等待和谈结果。

军委和毛泽东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决定把渡江时间只推迟一星期,然后发起渡江战役。

总之,粟裕以他敏锐的战略洞察力、无畏的胆识、杰出的军事才干和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赢得了全国军民的爱戴和尊重,也自然赢得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他这员战将的赞誉和器重。

【注释】

[1]引自殷理由主编:《毛泽东交往百人丛书·军事人物篇》,第32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以上引自殷理由主编:《毛泽东交往百人丛书·军事人物篇》,第328~329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