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子入太庙,每事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写孔子陪同鲁国国君入太庙祭祀周公,因为用的是四代礼乐,多不经见,每件事都要发问。此章寥寥几笔,勾画出孔子这位古圣先贤好学善问的形象。“每事问”在《论语·八佾篇》中的本义,是说他对周公周礼的尊敬和恭谨的态度。同时,“每事问”当是问不确切知道的事情,它也体现孔子重视多见多闻、虚心请教、勤学好问的精神。

论语·八佾篇》第十五章记载: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太庙:鲁国周公庙。周公:姓姬,名旦,约活动于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的政治家,被分封在鲁,是鲁国的始祖。孔子当时在鲁国做官,所以陪同鲁国国君,入太庙去祭祀周公。

鄹,读邹,地名,今山东曲阜东南,孔子出生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鲁国鄹大夫,故当地人称孔子为“鄹人之子”。

本章写孔子陪同鲁国国君入太庙祭祀周公,因为用的是四代礼乐,多不经见,每件事都要发问。有人便嘲笑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仪呢?他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了这话,便说:“这正是礼啊!”朱熹注:“孔子自少以知礼闻,故或人因此而讥之。孔子言是礼者,敬谨之至,乃所以为礼也。”(《四书集注·论语集注》)此章寥寥几笔,勾画出孔子这位古圣先贤好学善问的形象。他那虚怀若谷的优秀品德,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每事问”在《论语·八佾篇》中的本义,是说他对周公周礼的尊敬和恭谨的态度。同时,“每事问”当是问不确切知道的事情,它也体现孔子重视多见多闻、虚心请教、勤学好问的精神。每事问,遇事不懂,即发问请教,甚至要“不耻下问”,这也反映出孔子治学的一种基本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