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重视“敬”,视其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敬”既是一种内心品质,也是一项行为准则,由内在情感而外显为态度行为。居处恭,执事敬。“敬”不仅体现在对父母、君长的孝顺尊敬,也体现在人对于自身修养和与人交往时的规范性要求,“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意义即在于此。如此,儒家的“敬”是一种君子仁人所具有的“爱人”的普适性品格,具体于行为则是敬天地,孝父母、尊君长,居处恭、执事敬。

——《礼记·曲礼上》

释义:

此“竟”通“境”,“禁”意为政教所忌,“俗”指所常行与所恶之事。凡到一地,应先知道当地禁忌;凡到一国,应先明晓此国风俗;凡进一家,应先打听主人忌讳。

点题:

对于《礼记》中的“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三句,郑玄概括为“皆为敬主人也”。儒家重视“敬”,视其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敬,既包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也包括对人伦纲常的体认,还包括对作为个体之人的尊敬。敬,既是修身养性、成为君子“儒”的方式,也是实现“仁”的途径。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刘宗周甚至认为:“为学之要,一诚尽之矣,而主敬其功也,敬则诚,诚则天。”

链接:

《礼记·曲礼上》——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卒哭乃讳。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大功、小功不讳。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延伸悦读:

《礼记·曲礼上》通篇所讲,皆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长幼尊卑的应对、进退洒扫的礼节以及祭祀的礼仪,简而言之,即为一“敬”字。“敬”无时无刻不体现于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之中,儒家视其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和检验标准。

“敬”既是一种内心品质,也是一项行为准则,由内在情感而外显为态度行为。“敬”被儒家赋予诸多内涵:畏惧、谨慎、认真、虔诚、忠厚等等,由此而产生诸多外延:敬天地,孝父母、尊君长,居处恭、执事敬等。

敬天地。对于天地自然,儒者始终保持一种虔敬的心态:“天地者,生之本也。”儒家敬天地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天地自然育生万物、泽养世人的感恩与敬意。

孝父母、尊君长。儒家主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谈到“君师者,治之本也”。“孝”是“仁”的根本与核心,而“敬”又是人之“孝”区别于动物能“养”的本质区别,“敬”与“孝”实为一体,不可分离。同样的,忠君顺长、尊师重教也是儒家所称道的美好品质,所体现的也是“敬”。

居处恭,执事敬。“敬”不仅体现在对父母、君长的孝顺尊敬,也体现在人对于自身修养和与人交往时的规范性要求,“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意义即在于此。与人交往的“敬”不仅在于态度、行为上的温良恭让,也在于注重遵从他人的礼仪、风俗、爱好、避讳。如此,儒家的“敬”是一种君子仁人所具有的“爱人”的普适性品格,具体于行为则是敬天地,孝父母、尊君长,居处恭、执事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