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义之财如浮云

不义之财如浮云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曾子的做法以及孔子的赞同足以表现出儒家对待财富的态度——无功不受禄。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是自己付出所得的东西坚决不受。据载,类似的事情在孔子身上也发生过。无欲并不是没有欲望,而是能够把欲望限制在道义之内。孔子的见解之所以如此透彻,是因为他的目光远大。所谓有形之道,就是指法律、规范及制度等,只有合法才不会被绳之以法。不义之财得到越多死亡越快,而且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原 典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意 译

孔子说:“吃的是粗粮,喝的是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虚渺啊。”

处 世 智 慧

曾参穿着破衣服耕种。鲁国国君派人去送给他一座城,说:“请你以它来修补你的衣服吧。”

曾参没有接受。鲁国国君不死心,又派人来,曾参还是不肯接受。如此往返几次,使者都无功而返。

最后一次,使者问曾参:“土地不是您向别人索要的,而是人家主动送给您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曾参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会畏惧人家;给予别人东西,就会傲视人家。国君送我土地,即使他不傲视我,但我能不因此而畏惧吗?”

曾参终于没有接受馈赠。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说的这番话,足以保全他的节操了。”

曾子,名参,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鲁国人,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仁孝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以上曾子的做法以及孔子的赞同足以表现出儒家对待财富的态度——无功不受禄。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是自己付出所得的东西坚决不受。

这种做法一直为儒家学者所坚持,到战国时的孟子仍是如此。

战国时代,孟子名气很大,府上每天都是宾客盈门,其中大多是慕名而来、求学问道的人。

这一天,接连来了两位神秘人物,一位是齐王的使者,一位是薛国的使者。对于这样的人物,孟子自然是不敢怠慢,小心周到地接待了他们。

齐王的使者给孟子带来赤金100两,说是齐王所赠的一点小意思。孟子见其没有下文,坚决拒绝了齐王的馈赠,使者也灰溜溜地走了。不多一会儿,薛国的使者求见,并给孟子带来了50两金子,说是薛王的一点心意,感谢孟子在薛国发生兵难的时候帮了大忙。孟子吩咐手下人把金子收下了。

对此,孟子左右的人都十分奇怪,孟子的朋友陈臻对这件事大惑不解,他问孟子:“齐王送你那么多金子,你不肯收;薛国才送了齐国的一半,你却接受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对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错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错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对了?”

孟子看了看一脸茫然的陈臻,笑着对他说:“都对。在薛国的时候,我帮了他们的忙,为他们出谋设防,终于平息了一场战争。我也算个有功之人,为什么不应该受到物质奖励呢?而齐国人平白无故给我那么多金子,是有心收买我。君子是不可以用金钱收买的,我怎么能收他们的贿赂呢?”

孟子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

据载,类似的事情在孔子身上也发生过。孔子去见齐国国君齐景公,齐景公把廪丘(今山东省郓城县西北)那个地方赐给他。被孔子谢绝了。孔子出来后对弟子们说:“我听说君子应该凭借功绩接受俸禄。今天我刚刚向齐君提出建议,他还来不及实行,就把廪丘赐给我,他太不了解我的为人了!”于是立即离开了齐国。

孔子对学生说的话与曾参对使者说的话,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无功不受禄”,所谓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什么叫取之有道?就是通过做事来得到属于你的那一份,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勤劳致富。孔子这样说:“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馁,即食物,食物在勤劳耕作中,俸禄在勤奋学习中。孔子还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出去做官,最当紧的是把事情做好,然后再考虑利益。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一次,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接道:“您的学生申枨不就是一位吗?”孔子说:“枨也欲,焉得刚?”申枨的欲望并不少,怎么能够做到刚强?后人将这句话概括为无欲则刚。无欲并不是没有欲望,而是能够把欲望限制在道义之内。

除此之外,儒家还强调做事的过程中要守规矩。《左传》这样说:“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要获得利益必须做事,而做事就要信守诺言,承诺不是随便说出口的,一定要依据道义,这样,事情才能成功,利益也才能实现。

人们把遵循道义来做事叫作正当途径,把通过正当途径挣到的钱叫作干净钱。

鲁国有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仆。鲁国法律规定,凡是有人用钱将他们赎回来的,可以从国库里领取费用。

孔子的学生子贡是个巨商,走的地方多,而且很富有,他从别国赎回了鲁国人,但却再三辞让,不肯从国库中取钱。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叫着子贡的名字发表意见说:“赐的做法有过失,从今往后,鲁国不会再有人去赎人了。”接受国库的钱,对人的品行并无损害;不接受国库的钱,反倒造成了没有人去赎人的后果。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勇敢而仗义,他跳到水里救起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送给他一头牛报答救命之恩,子路收下了。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评论道:“鲁国人一定会去解救落水的人。”

孔子的见解之所以如此透彻,是因为他的目光远大。故事中的子贡看上去很高尚,其实不然,他是用财富来猎取名声,是用一种利益换取另一种利益,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社会风尚,并不符合道义:其他的鲁国人要去赎人,则面临两难的选择——若从国库中领取费用,则显得自己没有子贡“高尚”;若不从国库中领取费用,则自己的利益受损。这样一来,最佳选择就是不赎人。因此,子贡这样的“高尚”不能倡导。

俗话说:“消财免灾。”但如果把这句话反过来讲,也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那就是:贪财招祸。所以,对于那些爱财的人来说,越是大利在前,越应该小心谨慎。因为大利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陷阱,一不留神,你就会上当受骗。为了避免上当,就必须要时时提高警惕,尤其是面对诱惑的时候。

我们也可以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理解为这样两个含义:一是有形之道,一是无形之道。

所谓有形之道,就是指法律、规范及制度等,只有合法才不会被绳之以法。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宁可耐心地从小钱赚起,也不应妄想一夜暴富。只有劳动、知识、智慧,才能构成财富的大厦;懒惰、无知、贪婪,则是引致死亡的深渊。君子爱财,一定取之有道,这样的钱财,使人高枕无忧。不义之财得到越多死亡越快,而且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切莫学“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所谓无形之道,即道德、良心。它要求所有的钱都必须来得正,必须是正当利润。在打算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自己做的这件事有没有偏离道德范畴。有偏离,哪怕一点点都不要去做。只有赚钱时心里干净,花钱时心里才能清静。要知道,人在意诚时心才会正,才会让自己的一切获利手法符合道德规范的约束,使自己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并谨慎自己行为中涉及的种种道德问题。

然而,有的人则不同。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无德无道无良知,只要能弄到钱,就不怕做小人。有的当权者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有的经商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凡此种种,无一不是丧失良知的表现,自然,也肯定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要聚财,更要聚德,就一定要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聚来的才是干净财,才是良心财,才是清白财,用的时候才会放心、舒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