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知道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懂得孔子主张的“知之”和“不知”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其次,要明确孔子说这句话时是有嘲讽意味的。但是,孔子的表述技巧令人称道,通俗含蓄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意蕴。在对待过错的态度上,我们应做君子,不做小人。孔子指出与人相处的原则是对他人要宽厚,对自己要严格。当重耳登上王位后,以前没有追随他逃亡的大臣担心会受处罚,随时可能作乱。

第三节 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为人处世之道是一门重大的学问,是一种智慧。现在就孔子这方面的人生智慧做如下汇集。

一、求知应有的态度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通“汝”)

2.含义是仲由,我教导你们的知识你们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就是明智的呀。

3.内容理解。本段主要探讨的是在求知的时候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正确态度。在孔子看来就是要懂得什么是“知之”,什么是“不知”。“知之”意思是知道懂得,“不知”意思是不知道不懂得。光知道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懂得孔子主张的“知之”和“不知”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因为知识是浩瀚无边的,是博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书海中更好地遨游。

知道与不知道是一对矛盾,尤其是对于求知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在此我们应该有一种明确的态度,就是承认有所知和有所不知,这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只有有所“不知”,才能朝着有所“知之”的境界迈进。在迈进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种高超的智慧,那就是要放弃小智慧而具有大智慧。这种智慧是大的方面很清楚,小的方面不知道。北宋名臣吕端就被宋太宗称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毛泽东主席评价叶剑英元帅:“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4.具体事例。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就是我们求知的楷模。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在采访他时,对他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采访中问到了很多问题希望他能够讲解,以便我们能够分享成功的经验。但是丁肇中却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这是什么态度呢?这就是求知时应该具有的态度,承认自己不知道是需要勇气的。

二、对待问题

1.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含义是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3.内容理解。本段文字看似简单,实际上由于几个虚词的运用,使我们对整体意思理解有些难度。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虚词的含义。“末”:无,没有。“也已矣”,三个语气词连用,强调“吾末如之何”的确定语气。其次,要明确孔子说这句话时是有嘲讽意味的。但是,孔子的表述技巧令人称道,通俗含蓄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意蕴。最后,要明确从中获取的道理:遇到问题时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不能束手无策。第一,我们要明白能够说不知道怎么办的人其实在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可能是在向别人寻求帮助,希望别人能够给自己以必要的帮助,哪怕是出出主意也好。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第二,此句的侧重点是说不说怎么办的人,“我”对他的态度是不知道怎么办。这里体现敢于说怎么办的人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人,而孔子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失望。

三、对待错误

1.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2.含义是,孔子说:“知道自己有过错却不改正,这可以说就是过错。”子贡说:“品行高尚的人犯错误就如同日食和月食一样:对于自己的过错别人看得很清楚;只要能够改正,别人仍然会敬仰他。”子夏说:“小人有过错也一定会加以掩饰。”

3.内容分析。本部分是关于错误的问题的讨论。第一,要有一个总体的正确的态度。这个正确的态度就是在人生征程中,我们要认识到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次要明确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之一就是对待过错的态度不一样。君子应该胸怀坦荡,不掩饰自己的过错,也不怕改正过错。小人却相反,他们一心追求名利,有了过错,就怕别人知道,影响自己的名和利,于是想方设法掩饰。在对待过错的态度上,我们应做君子,不做小人。第二,举出相关改正错误的实例。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董卿在主持节目时把欧阳修的诗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的“昼”字念成了“书”字。中国剧协副主席魏明伦发现后直接指出董卿把字读错了,董卿态度非常好,说:“您的指正,不仅及时纠正了我的错误,也对我今后的工作敲响了警钟。”

四、与人相处方面

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含义是孔子说:“自己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3.解读理解。朱熹解注此句为“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4.内容分析。孔子指出与人相处的原则是对他人要宽厚,对自己要严格。因为人与人相处难免会遇到矛盾和纠纷。多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多做自我批评,也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有利于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在此举出几个实例:第一个是齐桓公听从自己的师傅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嫌释放并且任用自己的仇人管仲为相国,使齐国成为强国。第二个是晋文公重耳与臣子的故事。在重耳逃亡时,手下有个叫头须的人偷走了他们耐以为生的财物。当重耳登上王位后,以前没有追随他逃亡的大臣担心会受处罚,随时可能作乱。头须去求见重耳,希望能够得到重用,起先重耳不能够原谅头须,但是在头须辩解后,重耳认识到赦免头须罪责的重要性,结果还封他当了官,终于稳定了人心。第三个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宽解刘巴的故事。

五、从政方面

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含义是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问孔子怎样处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做事情贪图快速,不要贪求细小的利益。求快往往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3.内容分析。本段主要讲到的是从政方面要认识到欲速则不达。孔子要求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很难成功。由此可知,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4.具体事例。本段关于“欲速则不达”的观点是正确的,从政者要认识到其正确性,做事情时要循序渐进。因此从政者在处理政务的时候要考虑客观条件的存在,不要盲目地强求速成的“政绩”;应该明白什么是小利和什么是大事。能够把个人的荣辱当成小利,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大事的人才会被百姓称道。

实例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如果一味地想通过速成来提高学习成绩,那是很难做到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俗话说得好,只有多花一些工夫去把刀磨快,才能砍出更多的柴来。其实真正的秘诀就是不要求快,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坚持的过程,古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例二: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揠苗助长的故事。

六、为人诚信

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兒,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

2.含义是孔子说:“做人不讲求信用,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了。好比大车缺乏车兀、小车缺乏车兀一样,这样的车靠什么行走呢?”

3.内容理解。本段文字主要是对人应有的品质提出了要求,具体就是人应该讲信用,在实际行动中要做到诚实有信。这里“信”主要包含信用和信德两个方面。信用主要表现为人说话要算话,要重诺守信;信德主要是指信用、信人、自信三者的总和,具体说来就是要有为人处世的信用,要有对于他人的信任和信任中的信人,要具有对于自己的正确认识的自信。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从信德中的信用去思考,就是说:第一,说话要有事实依据,不能够信口雌黄。最重要的是做到言行一致。历史上“一诺千金”的故事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人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千金易得,难买季布一诺”的朋友。第二,要诚信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现在我们来看古人的相关论述:在《荀子·荣辱》中荀子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宋朝大儒程颐认为“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在《前赤壁赋》中苏轼提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由上可知,诚信是我们立于世间的基本,诚信是我们的处世之道。诚信做人,是我们立德的根基。对于诚信的作用我们的古人尚且如此重视,何况今人呢?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个人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诚信就是个人道德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我们的立世之本和立业之根。个人需要诚信,组织需要诚信,社会希望诚信!因此,我们要弘扬诚实守信之风,鞭挞见利忘义之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信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言而有信,与信用相对的就是食言而肥。食言而肥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古代汉语词典》中对“食言”的解释是这样的:“不履行诺言,言而无信。”食言而肥的对立面就是决不食言,意思是坚决履行诺言,说话一定算数。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只图自己能够得到便宜即为食言而肥。因此,我们坚决反对那些食言而肥的人和行为。

总之,我们要提倡诚实守信。古人云:“言行相应,则谓之贤。”就是说言行一致,才能够被人称为贤者,贤者最核心的东西是诚信待人。

4.古今名言积累。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龄)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轻诺必寡信。(老子)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真诚到永远。(海尔著名广告语)

一个企业要永续经营,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张瑞敏)

七、治国诚信

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含义是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不得不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不得不还是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3.具体事例。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为了树立变法的决心,为了让那些百姓知道统治者还是讲信用的。商鞅当众许下承诺能够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从都城南城搬到北城的人有重赏。果真商鞅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把治国当成儿戏,由于前一次的戏弄诸侯,以致后一次真正需要诸侯来救自己的时候却无人来救。

综上可知,商鞅立木取信一诺千金,而周幽王却不讲信用。结果商鞅变法成功,国家日益强盛;周幽王自取其辱,身死国灭。可见,信用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史记》中记载:“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同时,我们还要记住一个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四匹马的车也追不上,形容话说出之后,无法再收回。

八、品质

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

2.含义是孔子说:“时令到了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内容分析。本句话写寒冬腊月,方知松柏是常青的。这样松柏就成为了文学史上著名的意象,这一意象象征着人的精神和品质。松柏常青的前提是岁寒,岁寒喻指严峻的考验。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在这里松柏代表的是一种品质,具体说来就是坚贞不屈、高风亮节。孔子强调的是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我们都应该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特别是在艰险的环境下,我们更要不畏艰险的环境,保持自己的节操!我们要敢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4.与此主题相似的诗词。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竹石》)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的《古风十二》)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李世民的《赠萧瑀》)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代无名氏的《争报恩》第一折)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九、珍惜时间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含义是孔子在河岸上说:“流逝的时光就如同这个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3.内容理解。对于本句的理解,我们要善于抓住几个关键词语,由词到义,由义到境地拓展。首先我们看关键词语是“川上”、“逝者”、“流水”、“不舍昼夜”。“川上”怎样来理解呢?在理解“川上”的意思之前,我们先要理解“川”字的含义。《古代汉语词典》中对“川”字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水流的意思;第二种是低而平坦的土地。《新五代史·周德威传》:“平川广野,骑兵之所长也。”再看“逝者”的含义,教材中解释“逝者”意思是往者,过去的。我们理解“逝者”不能够脱离语境是孔子在河岸上说话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逝者”理解为“逝川”,《古代汉语词典》中对“逝川”是这样解释的:逝去的流水。比喻流水般过去的时光。就是说时间如流水。流水是大自然中的客观事物,它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就是始终是流动的。其次,这里我们要理解孔子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慨:流失的时光如同流水一样不停止呢?这说明对自己过去流失的时光除了惋惜就是一种深深的反思。这里由孔子一生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屡屡不得志的状况,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最后明确列举珍惜时间的相关名句:(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2)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3)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莎士比亚)(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