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力心理学

强力心理学

时间:2022-1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冯特认为,心理学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初步看来,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力量心理学,一种性力量心理学。突破这种“阻碍心理”,才能恢复人的真正的“力量心理”。自尊是高级生命的自我防御措施,它将自身力量看成强力或即将成为强力,而无论自身状况如何。信任强迫人们对毫不知情的力量保持依赖感,虽然很可能会因为这种力量不够强大而受到伤害。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那时起,心理学从形而上学传统中分离出来,开始独立地研究思维规律。然而冯特认为,心理学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虽然现代生理学的研究给了心理学很多启示,冯特早年也把自己的心理学研究称为“生理心理学”,但他始终认为心理过程不受生理过程的支配,心理学有独立的研究领域。这和巴甫洛夫将心理还原成高级神经活动的做法迥然不同。巴甫洛夫将人的心理活动变成了感官刺激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使人成为一种高级动物。冯特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内容都以复合的形式产生,心理分析就是将这些经验分解为不可再分的、绝对简单的心理结构,即一般的心理元素。冯特指出,一切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心理元素结合而成的,“所谓的心理复合体是指我们的直接经验的每一种复合性的成分,这些成分按照其自身的特性区别于这种经验的其他内容。在这种意义上说,心理复合体被理解为相对独立的单元”。而心理元素包括了感觉和情感,感觉复合成为记忆、知觉和观念等,情感复合成为情绪。那么,心理元素怎么开始复合?冯特认为是通过联想和统觉这两种形式综合来达到的。联想是一种被动的、无关意志的心理过程,而统觉才是个人创造性地综合把握经验元素的过程,是意志自由指引下的主动过程。冯特的心理学分析证明了,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意志的参与。而之前我们已经证明了意志的本质就是力量,也就是说,力量心理学的主要含义是力量作为主动积极的意志参与到心理复合体的综合过程。

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更注重意志的能动作用,完全排除了客观对象和内容在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意动”:表象的意动、判断的意动和爱憎的意动。这使得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从实验观察转向内部知觉和反省,因为这种方法不加杂质地直接研究纯粹的本体意识,所以影响了胡塞尔和以后一大批现象学家及存在主义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最主要的概念是“力比多”,“力比多”构成了心理上的潜意识,潜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力比多”也是他的人格论和梦论的解释基础。人格的主宰就是性本能的潜意识,梦就是“力比多”被压抑后伪装成的满足。弗洛伊德用“力比多”来表达驱使人类寻求快感的动力,它是推动个体一切行为的原始驱动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性冲动。一开始这个概念只属于性本能的能量形式,后来弗洛伊德将其泛化为一种包罗一切爱或生命本能的力量。初步看来,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力量心理学,一种性力量心理学。但我们所说的“力量”,并不是一种庸俗化的部分身体力量,固然这种力量能解释人类的许多动物性心理,但是对于解释人类历史性的文化心理就十分牵强。

由于现代心理学是在科学技术的框架内构造的,它以一种平均化的知识手段将人类的心理限定在可计算和可观察的领域内,一种贫乏的表象领域,从而使人类被隔绝到一个与他们生存状态漠不相干的“真空”中。这种“真空”又从技术上支持了宗教的虚无主义。因此尼采批评整个现代心理学都是阻碍心理学,“一种出于恐惧的围城”,“乌合之众想以此来抵御强者”。[23]他历数了六条现代心理学的重大罪状:

1)一切不快、一切不幸,都是因为不公(罪责)而被伪造出来的。

2)一切强大的快感都被打上有罪、诱惑、可疑的烙印。

3)虚弱感、最内在的怯懦、缺乏直面自身的勇气,都被带上了神圣化的名称,被当作最值得意愿的东西来传授。

4)人身上的一切伟大特征,都被曲解为非自身化了,被曲解为为了某个他者、他人而牺牲自己。

5)爱情被伪装成献身(以及利他主义),而实际上,爱情是一种额外取得(Hinzu-Nehmen),或者说是一种由于人格的充盈而作出的交付。

6)生命作为惩罚,幸福作为诱惑;激情是恶魔般的,对自身的信赖是邪恶的。

“阻碍心理学”抑制一切卓越、优秀的事物产生,它使人们的性格庸俗化、平面化,使人奴化为现代意义的人。突破这种“阻碍心理”,才能恢复人的真正的“力量心理”。力量心理学关注始源的生存状态中的基本现身情绪,所以是一种生存论的心理学,从行为方面来理解人的心理状态,因此从科学角度来说它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尼采在《强力意志》中打算写一篇“强力心理学”,然而由于他的健康状况,最后在书中只留下了这个标题。因为情绪在生理结构中的始源性,用任何理性主义的逻辑论证都是不恰当的。本书试着沿尼采的思路展开描述,将情绪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日常生活中正面的、好的情绪其实都是防御性心理。因为好情绪总是力图维持既定状态。

快乐是一种伴随着强力之迸发的惬意感,是一种“强力感的刺激”[24],它获得一种暂时性的极大满足,从而出现开放性姿态,企图永恒地和世界融为一体。从强有力的行动中和行动的预期结果中都能获得欢乐,因此尼采说:“对快乐的预计,作为某个行动的可能后果的快乐,以及与一项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快乐,作为一种被束缚和被积压的力量的释放。”[25]

喜欢是一种人愿意与他的对象进一步发生联系的情绪表达,它意愿着对象的力量和自身力量成为一个整体,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力量感。喜欢上升到“爱”时,这种强烈的情绪甚至抛弃了“主体意识”,只要达到独立一体的力量不断增长的目的即可。

尊敬是对外在的强力表达的仰慕之情,实际是对这种强力可能侵犯自身的一种恐惧和防护,它适当地表达了对外在强力的顺从,好像强力已经征服完毕似的,以此来换得一个暂时稳定的环境使自身发展壮大。自尊是高级生命的自我防御措施,它将自身力量看成强力或即将成为强力,而无论自身状况如何。弱力比强力更需要自尊来维持表面的平衡,这就是常见的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自尊心更强的原因。

信任是一种盲目的情绪,它总是从日常的习惯和生活秩序中升腾起来,人们对某某人或事保持信任,实际是想延续他们熟悉的生活。信任强迫人们对毫不知情的力量保持依赖感,虽然很可能会因为这种力量不够强大而受到伤害。自信是一种特殊的信任样式,因为人对自身力量不够了解,所以选择了盲目依赖自身的方式来维持常态。

同情是人类的天性。人类的情绪总会不自觉地受到他者情绪的感染,尤其以负面情绪为甚。这是因为他者那个悲惨境遇可能会加到自己身上,人们害怕自己无力承担,这是一种“力量虚弱症”,所以弱者富有同情心。而强者很少会产生同情,即使产生了也完全是另一回事:“同情乃是对攫取欲的刺激,最令人欣慰的刺激。”[26]

名望是一种集体意识,当某人的影响在众人的心中造成压力时,这种压力感就是名望留下的痕迹。名望出自实际行为,某人的力量实际上帮助或者刺激了众人的力量增长,那么才不算沽名钓誉。从集体心理上说,“众人对某人的感激之情达到恬不知耻的程度,某人也就有名望了”。[27]

胜利感是强力在征服弱力之后的满足感,倘若这种暂时的满足感迷惑了它自己,以为这就是最终状态,那么强力就会失去本质特征,不再提升了。所以尼采认为胜利是老去的一种标志。追求胜利感的动机莫过于对失败的恐惧,虚弱的力量是经不起失败的,胜利感使力量意识到自己可以经受考验。尼采说:“我现在已有足够的本钱了。”[28]

第二,日常生活中反面的、坏的情绪其实都是攻击性心理。因为坏情绪总是力图破坏既定状态。

羞愧是一种温和的负面情绪。它明智地、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状态,然后对这种不够强大的力量状态感到无所适从。所以这种情绪在女人身上比较常见。羞愧经常是因为力量间的对比而产生的,相当强大的力量有时也会遇到更强大的对手。羞愧可能是激励力量增长的好方法之一,尼采说,人类无比强大的标志是:完全没有羞愧心理。

撒谎是许下一个诺言来使对方信任自己。尼采说:“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诺言。”[29]撒谎者的动机是缓和双方之间的紧张气氛,一方面,他并不了解对方的力量状态,所以尽可能使诺言更美好。另一方面,他也不了解自己的力量状态,所以撒谎造成了虚弱意识。这种意识造成了他不敢面对现实,因而会阻碍自身力量的真正发展。

恐惧是出于能否掌握世界的不安心理。随着掌控力的增强,恐惧越深,因为它害怕丢失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无所有后,恐惧又是虚无随时要来临的前兆,这时的恐惧就上升为畏惧了。强者和弱者一样都遭受着恐惧,恐惧无论何时何种情况都存在着,只要有生存就有这种情绪。

猜忌是强力对于其他力量与自身的关系所作的否定性假设,弱力的怀疑还不能构成猜忌,因为猜忌伴随着强力的赏罚行为。换句话说,强力能够主动地去猜忌,并能运用自己的力量来证明这一假设是否成立。弱力的怀疑是被动的、无奈的,且最后只能引向悲观主义。

嫉妒是对其他占有优势地位的力量怀有的不安心理,它担心其他力量壮大后会来侵犯自己,也担心自己发展得不如其他力量强大,从而影响它的征服计划。嫉妒是力量之间竞争状态的最明确的标志。

排斥是力量发展中才具有的心理。弱者需要相互团结扶助以维持生存,强者可以通过占有来使异在的力量成为自己的部分。中等力量最具排斥性,因为它把排斥当成斗争的手段。这种手段就是:凡是自己的所有缺陷都无关紧要,凡是他者的所有优点都是暂时的假相。他者的所有罪过,只因为他不是自己。

追求出众就是时刻注意周围人的情绪的一种情绪,它的目的是爬到人类权力的顶端或显眼位置,尼采说:“追求出众就是追求控制他人。”[30]追求出众的冲动暴露出的是赤裸裸的力量控制欲。

忘却是大自然给人类馈赠的礼物,人们用这项天赋权利来抚平其他力量对他们造成的创伤。但对自身力量给其他力量造成的创伤是不会轻易忘却的,因为这是力量感带来的荣耀。尼采说:“我们于是用‘忘却’这词掩盖我们的力量的这一缺口,好像又发现了一种新的力量。”[31]

残酷不但是追求毁灭的心理,而且要将毁灭的过程变得触目惊心。它在一种破坏力中看到了强力实施的身影,如果不能强有力地追求增长,那么就强有力地追求毁灭。虽然后者带来的快感极其短暂,但是毕竟以胜利者的姿态活了一回。

傲慢是强者已经认识到自身力量的卓越性而表现出的姿态,和狂妄不是一回事。狂妄是弱者企图掩饰自己的虚弱或者盲目认为自身就是强者的虚荣心。傲慢者以冷静的心态看待自身和周围人之间巨大的力量差异,甚至经常会让人误解为冷漠。尼采说:“希腊哲学家是伴随着一种隐秘的内心情感终其一生的:世间的奴隶比人们认为的要多得多,每个人都是,但只有哲学家不是。当他想到,世间最强有力的人物与他的奴隶群为伍,他的傲慢便无限膨胀。”[32]

贪婪是力量的本性,它根深蒂固地影响人的基本心理。如果说慷慨大方是它的反证,那么事实正好相反,慷慨大方是黑格尔所说的力量的分散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要将这些力量最后都统摄到自身以完成本质。

烦恼是不请自来的干扰者。如果力量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追求增长,那么就谈不上干扰。但是力量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总是与外物打交道的,这毕竟构成了基本生存状态,所以只要力量存在,就会有烦恼。

痛苦是一种内敛式的虚弱意志。强者可以遭遇伤害但不会遭遇痛苦,因为强者把这种伤害看成是自己力量扩张的阻力,反而激起了更强的斗争意识。只有弱者才把伤害当成自己应有的命运并看成生命的本质,默默地承受和消化。或者说,在伤害面前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积极反抗还是消极忍耐,本身就是区分强者或弱者的标志。叔本华的“痛苦”和尼采的“快乐”成鲜明对比,它蕴涵着对人性的基本判断。

憎恨的对象不是伤害,而是受伤后被迫选择正义。力量本来有极善到极恶的选择范围,现在行动自由减少了一半。憎恨是一种将双方关系隔绝的过程,在长久的封闭中又带上尖锐性。

偷窥试图发现他者的秘密,刺探消息的过程是为了以后力量能更好地展开征服行动作准备的。然而在这种过程中以极小的代价进入他者的核心,快感可能比征服更强烈,这也是偷窥心理容易上瘾的原因。

邪恶是一种最具破坏性的心理,它把现存所有的力量秩序都看成是自身力量的否定,力图从否定的方面去瓦解现有秩序,削弱他者以使自己的力量突出。完全的邪恶只是习惯性地去破坏,与自身的发展无关,甚至阻碍自身发展也毫不在乎。邪恶对弱者是最大的恐惧,因为无力对抗,只好用道德去谴责它。而邪恶对强者来说简直是雕虫小技。尼采说:“毒剂可使弱者走向毁灭,但对于强者,它无异于增强剂。”[33]

愤怒是负面情绪中最激烈的形态,上述所有的负面情绪在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后都会过渡到这一形式,它对现存状态严重不满,然而改变的意愿得不到自身力量有效的支持,或者是自身力量的暂时没落、不如往常够用。怒火往往是因为心中没有底气,所以塞涅卡说,老人、孩子和病人最容易发怒。

可以看出,攻击性心理比防御性心理要多得多,因为力量的攻击性远远大于它的防御性。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为何经常遇到负面情绪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