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巨大财富,我们应予评说

历史巨大财富,我们应予评说

时间:2022-1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快,到2006年2月18日,九思同志就要满九十岁了。固然,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全体师生员工在党的领导下、在新中国旗帜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也必须充分认识九思同志的巨大作用。九思同志的功劳,我们学校这笔巨大“财富”,我们应予评说,也必须评说,以此来纪念他的九十华诞,以此来作为历史借鉴,来推动学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九思同志为此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历史巨大财富,我们应予评说——写在朱九思同志九十华诞前夕

很快,到2006年2月18日,九思同志就要满九十岁了。作为原华中工学院建校之初还是学生的我,到1980年破格晋升为当时湖北最年轻的两位正教授之一的我,到1991年增选为我校第一位院士的我,到1993年至1997年任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我,到后来直至2000年5月26日并校之后一直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我,作为随着我们学校一起成长的我,作为九思同志的学生的我,在九思同志九十华诞前夕,看到学校的今天,回顾学校的历史,回想原华中理工大学的建校初期,看到学校建校初期所处的地位与今天所处的地位,不能不思潮澎湃,感触万千:学校能有今天,能成为新中国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缩影,必须饮水思源。固然,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全体师生员工在党的领导下、在新中国旗帜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也必须充分认识九思同志的巨大作用。可以说,他在原华中理工大学建设与发展中众多重要的方面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功劳应居首位,并且还深深地影响着学校今天的建设与发展。九思同志的功劳,我们学校这笔巨大“财富”,我们应予评说,也必须评说,以此来纪念他的九十华诞,以此来作为历史借鉴,来推动学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也只能抛砖引玉,书不尽言,聊达心情于万一。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培育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学校,特别是大学,是实现高等教育的机构,其首要任务是培育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还必须肩负其他重要任务:创新文化,特别是要进行科学研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服务社会,特别是要成为政府的智囊库与高新科技成果的源头;交流学术,特别是要在今天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改革开放。学科的结构与建设如何,这是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龙头问题;学校的科研与教学关系如何,这是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水平问题;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关系如何,这是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层次问题;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对外开放如何,这是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道路问题;特别是,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如何,这是学校建设与发展中最为基础的问题;还有,学校的校园环境如何,这实际上是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校园问题。九思同志从他1954年担任我校领导,特别是从1959年担任学校的党委书记,后又兼任行政第一把手直至1984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为止,他在30年间,在上述几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而且,在退下来之后,还一直不断关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甚至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原华中工学院已从一所机电类的工学院发展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学院,建立了同国防有关的自动控制类、船舶工程类专业,“文革”中期建立了同激光技术等有关的专业,接着建立了无线电类实质上即同信息类有关的专业,学校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多科性工学院。1980年前后,他顶着有关方面的压力,学校先后设置一批理科、文科专业,初具了综合性大学的雏形;同时,他还特别关心对高等教育本身的研究,设置高等教育研究所。他从整体上构建我校学科的结构,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时间与空间,占据了有利的战略地位。学科建设,本质上是学术建设,是学术生态环境的建设,只有具备了合适的多样性的生态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环境,才能有欣欣向荣的学术生态。九思同志为此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对于一所高学术水平的大学来说,没有理科,就没有应用学科的明天;没有文科,就没有理科、应用学科的后天;理科是应用学科发展的源头,而文科又是理科、应用学科发展的源头。毫无疑问,理科、应用学科是文科发展的战场,应用学科也是理科发展的战场。文、理、应用三大类学科彼此相依,彼此互动,共同发展,是一所高学术水平的大学所应有的学术生态环境,亦即我们所应努力追求的学科建设的目标。

与学科建设紧密相连的,就是要解决科学研究问题,解决好科学研究、教学、社会服务这三者的关系问题。应该说,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关键,为社会服务是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活力。没有科研,就没有提高。教师水平不能提高,教学条件不能改进,哪有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成果,何以服务于社会?又何以开展学术交流?九思同志早在“四人帮”刚倒台就明确指出:“科研要走在教学前面。”正确地解决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他高度重视科研,科研处处长由一位校领导兼任,他亲自抓科研,亲自过问科研项目,亲自组织教师大规模地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国内外调查研究,制定有关规划,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目标,尽力提供研究条件。他还敏感地抓住科研动态,全力以赴。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大抓激光技术;70年代中期,他大抓无线电类技术,实质上即信息类技术;70年代他又抓理科的科研,在他的直接关心下,引进了引力人才,建立了引力实验室,创造了引力研究条件。他一贯重视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研究开发,例如,在“文革”后期与“文革”结束后,我校两台数控加工中心相继诞生。如此等等。他的创造性的努力为学校高水平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他决不是不重视,他十分重视教学,他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他深深了解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没有科研,哪有高水平的教师?任何一个类型的高等学校都要有教学,都要有科研,问题只是教什么,研什么,如何教,如何研,如何评价教,如何评价研而已。不重视教学,就不是高等学校;不抓科研,也不是高等学校。

与上两点紧密相连的是,他异常关注研究生研究,大抓研究生教育,他抢抓机遇,迅速发展我校研究生教育。我清楚地记得,1978年第一次招硕士研究生时,一次招了200多名,成为当时高校招生中的少有者。我们所在的机械一系,指导教师一人得带几个,当时包括我在内,颇有怨言:“哪能这么招?一个人带几个!”其实,一逼就逼上了,还不是带得不错!在一所高学术水平的大学,本科生教育是基础,研究生教育是提高,继续教育是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活力。可以说,没有科研,就没有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没有研究生教育,就没有能成气候的科研。科研,研究生教育,既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学术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为国家提供高水平的人才与科技成果;毫无疑问,也严重关系到为社会直接提供服务。就是在1984年,在他退下之前,我校成为我国第一批建有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我校已有博士点17个,硕士点近40个。在他的关心下,由当时校领导之一的陈珽教授这位自动控制界权威兼任研究生院院长,这就为学校在一个高层次的水平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校学术水平,提高教师水平,提高学生质量,他力主学校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他大抓外语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他大力聘请外教,积极开设专门的外语班;他为外语教学积极创造人力条件、财力条件与物力条件;他还生端设法,利用一切可能,大批派遣教师出国学习,派遣研究生留学;积极同外国有关大学特别是著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1979年11月,原华中工学院第一批5位副教授赴美国有关高校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我于1982年12月出国时,学校派遣的高级访问学者已达150人左右,这些高级访问学者绝大部分成了学校的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他还十分有远见地在80年代初就将当时的名称“华中工学院”的英语名定为“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一直沿用至今。仅这一点,就为我校创造了巨大的无形资产。九思同志深刻认识到,学校要迅速发展,要高水平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坚持“三个面向”的道路。

令人最为钦佩的是他不懈地加强师资建设,令人最为感动的是他一贯对教师发自内心地予以爱护与尊重。他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一切得以师资建设为基础。是的,没有教师,就没有学校;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学校。他常讲:对学校的优秀教师,要如数家珍,一个一个记在心上,数得出来。他是这么讲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在位时,对派遣出国学习回校的教师,一个一个地会见,亲切地交谈,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只要能解决的就当场拍板解决。我清楚地记得,我1983年12月由美国返校,他1月4日约见了我,了解有关情况,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讲:“我希望回国后,有段时间,不再担任社会工作与行政工作,集中力量,把在美国学习到而须继续学习与研究的问题向前推进,做出成绩。”他立即通知我所在的系、室,免去我一切行政工作,系里又主动从多方面支持我的工作,这为我在业务上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保证。还有一个令人十分感动的数字:原华中工学院在“文革”前,教师有1100多人;“文革”结束时,增至2200多人。众所周知,“文革”期间,高校的教师几乎都在流失,而华中工学院的教师却翻了一番。因为在学校军代表刘昆山同志的支持下,从“牛棚”中“解放”出来的九思同志,不怕鬼,不畏邪,敢于抵制“四人帮”对知识分子的倒行逆施,大胆到处网罗“牛鬼蛇神”,“招降纳服”,积极网罗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得华中工学院欣欣向荣,迅速发展,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江泽民同志讲得十分深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及,就是我校校园的绿化,九思同志有着卓著的功劳。几十万株树,枝繁叶茂,参天蔽日,一片绿色海洋,一片绿的世界,甚至只见树木,不见房屋;这是“森林”,这凝聚了九思同志的心血。九思同志爱树的逸事传闻不少。每挖一个洞,每种一株树,他几乎都要亲临现场。他常讲:树木是净化空气的,房屋是污染空气的。人讲:九思同志爱树如命。这也不为过。正因为他这么重视绿化环境,所以今天喻园之内才有人与环境这么绿色和谐,才有这么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

还得写点,那就是“管理”。九思同志在位时留下的科学“管理”传统,队伍的团结,管理的高效,工作的务实,环境的整洁,如此等等,也一直深深影响着今天。九思同志还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在本文尚未论及的方面作出了贡献。

唐朝大诗人李白讲得好:“人非尧舜,谁能尽善?!”是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九思同志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工作上也不是没有错误的。然而,这同他为我校所创造的巨大历史财富,这同他对我国高等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同他对我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所作的贡献,是远远不可比拟的。在庆祝他九十华诞的时候,作为九思同志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应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所明确提出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要向九思同志学习,要与时俱进,要如九思同志一直讲的那样,“敢于竞争,敢于转化”,进一步抓住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科研龙头问题,学术水平问题,办学层次问题,发展道路问题,师资建设这一基础问题,文化校园建设问题,以及学术管理问题,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令人满意的大学,首先为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既能真挚爱国又会自主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奋斗!

(原载《华中科技大学周报》,2005年12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