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塑像的传说

塑像的传说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契此,五代时期出生在浙江奉化,他在世的时候,经常拿一布口袋,说话语无伦次,随处就寝,人称布袋和尚。1994年,浙江奉化雪窦寺的知客师讲道:五代时候,奉化溪口河边的一只小船上,传来被弃婴儿的哭声,一个渔民便将小孩抱回家抚养。八岁的时候,父母终于耐不住他的纠缠,便送他到附近的雪窦寺出家了,法名契此。太守不解其意,跑到雪窦寺一问,才知道契此和尚已经圆寂一个多月了。雪窦寺变成了弥勒佛的应化道场。

临济寺院的门前是一条东、西宽十米左右的小马路,正门前是一座很古老的、高五米左右、长七八米的影壁墙。走进正门是寺院的山门,然后便是天王殿,殿内供奉的木雕弥勒佛的化身,我国五代时期的契此和尚,俗称布袋和尚的坐像。东西墙上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四大天王画像,南墙两侧挂的是韦陀和伽蓝画像。

佛经说,佛、菩萨为了普度众生,应随机缘,根据不同环境、不同人类,可以变化多种形象,为人们讲经说法、度化众生、帮助人们脱离苦海;佛、菩萨既然在帮助人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变化自己的形象呢?众所周知,雷锋做好事不留姓名,可佛、菩萨做好事连形象都不留,这与今人形成了多么大的反差?会使人感动得又哭又笑,对我们这阎浮提世界的人也未免太厚道了!

弥勒,是古印度语,译为慈氏,这是他的姓,他的名字叫阿逸多,译为无能胜,合起来便是:慈无能胜,意思是大慈大悲无人能胜过他。他出生于印度南部一个比较显赫的贵族、大婆罗门家庭,婆罗门是当时印度非常高贵的种姓,掌管祭祀、僧侣和文教。《弥陀疏钞》说,慈无能胜在母胎里就有一颗慈善的心,后来他这一家族都叫慈氏。又说他在前生遇见了大慈如来佛,也发愿和他一样的名号,就得了慈心三昧。

契此,五代时期出生在浙江奉化,他在世的时候,经常拿一布口袋,说话语无伦次,随处就寝,人称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圆寂。

1994年,浙江奉化雪窦寺的知客师讲道:五代时候,奉化溪口河边的一只小船上,传来被弃婴儿的哭声,一个渔民便将小孩抱回家抚养。小孩三岁的时候,随父母去拜佛,他便嚷着要出家。八岁的时候,父母终于耐不住他的纠缠,便送他到附近的雪窦寺出家了,法名契此。

契此和尚长大后,常拿一布口袋四处化缘,他什么东西也要,要的东西再多,也装不满他的那布口袋。一些顽童将果皮、死鱼抛向他,他便笑呵呵地收下,将鱼放在水中,鱼便活了,游离而去。又将要来的东西发放给贫苦人们,并随机向他们说法,教化、帮助了很多在苦海中挣扎的穷苦众生。

一天,宁波天童寺的僧人准备用斋,忽然来了一位拿布袋的胖和尚,竟然坐在方丈的座位上,巡堂师非常生气,揪住他的耳朵便往外拖,耳朵越拖越长,一直拖到门口,那胖和尚仍然笑嘻嘻的纹丝不动。方丈闻讯赶来,大声喝道,是菩萨应供来了!众僧便恭恭敬敬地顶礼三拜。

后梁明贞三年,炎夏的一天,宁波太守府花园内忽然出现了一个胖和尚,护院家丁赶也赶不走,便告诉了太守。太守是一个佛教根底很深的居士,他想,门卫很严,和尚怎么能进来呢?到花园看时,只见胖和尚正在柏树下睡觉,待他醒后,太守问他来自哪里。胖和尚说是雪窦寺的契此。太守便请他到客堂用茶,契此不理太守,便脱掉衣服,跳进水池洗澡,并让太守帮他搓背。太守看在他是出家师父的分上,便耐着性子帮他搓起了背。突然看见他的背上生出了眼睛,笑嘻嘻地看着自己,顿时吓呆了。

洗完澡,契此交给他一封信,告诉他等我走了你再看。说完就不见了。太守拆开信一看,信上写着: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太守不解其意,跑到雪窦寺一问,才知道契此和尚已经圆寂一个多月了。因此,人们便认为这个布袋和尚——契此,就是弥勒佛的化身。雪窦寺变成了弥勒佛的应化道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