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方平读《楞伽经》偈

张方平读《楞伽经》偈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张方平自己倒并不觉得奇怪,他沉浸在《楞伽经》经首四偈的意蕴之中:“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据说当时人们将张方平抄写的这部《楞伽经》,称作“二世经”。张方平精研《楞伽经》,撰写此偈以述心得。张方平对《楞伽经》能融会贯通,因缘特深,比作“走盘珠”是很确切的。晚年他将《楞伽经》授于苏轼,并出资使善工者刻之,以广流传。苏轼撰《书楞伽经后》,专记其事。

一念存生灭,千机缚有无

神锋轻举处,透出走盘珠

图八 白居易

【注释】

①生灭:即有为之诸法。依因缘和合而为未有法之有,称作“生”;依因缘离散而为已有法之无,称作“灭”。有生者必有灭,这就是“有为法”;有灭者必不有生,这就是“无为法”。但从中道之正见来说,“有为法”的生灭为假生假灭,而不是实生实灭。

②有无:即有法与无法。如小乘之“七十五法”、大乘之“百法”,称作“有法”;如龟毛兔角,称作“无法”。

③走盘珠:即滚珠,譬喻圆润融通。宋代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楞伽经后》中云:“《楞伽》四卷,可以印心,……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

【出处】

此偈出于《乐全集》。据说张方平以能回忆前生事而闻名遐迩,很有些传奇色彩。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他以翰林学士出守滁州(今安徽滁县)。到任不久,他偕属吏游琅琊山寺,周行廊庑,至藏经院,观看了一会,便命手下从梯梁间取出一函经文。打开一看,是四卷《楞伽经》,但只写了一半。他便要过笔来,续写后半部,笔迹与前半部一模一样。跟随他来的属吏以及接待他的僧人,都惊奇万分,目瞪口呆。

当时,张方平自己倒并不觉得奇怪,他沉浸在《楞伽经》经首四偈的意蕴之中:“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张方平反复品味这四首偈语的深意,突然醒悟,回忆起前世的种种情形,泪流满面。他告诉人们,自己前生是琅琊寺的知藏僧,患病去世。因为抄写《楞伽经》尚未完成,所以发愿再来续成。据说当时人们将张方平抄写的这部《楞伽经》,称作“二世经”。张方平精研《楞伽经》,撰写此偈以述心得。

【赏析】

这是张方平很著名的一首诗偈。张方平,字安道,晚年自号乐全居士,南京人。他从小颖悟绝伦,读书过目不忘,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并为太子太保。为国举才,眉山“三苏”就是他推荐的。他对佛学研究有素,深谙有为、无为之法。此偈阐述了他对“生灭”“有无”的看法,并作诗谈论自己对《楞伽经》的体会:“楞伽三万六千偈,百八句中成自性。法法非法离法尘,心心无心人心病。渐熟当似庵罗果,顿照犹如大圆镜。龟毛兔角妄有无,海浪空华不清净。”张方平对《楞伽经》能融会贯通,因缘特深,比作“走盘珠”是很确切的。可以说,他的人生成就和佛学造诣,都是有为、无为之法的辩证的统一。他于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意到便是禅机,积劫方成菩萨。晚年他将《楞伽经》授于苏轼,并出资使善工者刻之,以广流传。苏轼撰《书楞伽经后》,专记其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