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做《玄奘传》

怎样做《玄奘传》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玄奘是中国第一流学者,决不居第二流以下。如何借《玄奘传》说明中国佛教的发达史,就是做《玄奘传》的主要目的。玄奘是中国人,跑到印度去留学。就退一步说,《玄奘传》最少也要简单叙述佛灭后千余年,佛教发展和衰落移转的情形。关于这点,可看玄奘所著《异部宗轮论》,那书讲佛教自佛灭后到大乘之兴,分二十宗派。论起译经的卷 帙,鸠摩罗什虽不及玄奘,论起译经的范围,玄奘却不及鸠摩罗什。

怎样做《玄奘传》

凡作一专传,无论如何必先拟定著述的目的,制好全篇的纲领,然后跟着做去。一个纲领中,又可分为若干部,先有纲领,全篇的精神才可集中到一点,一切资料才有归宿的地方。拿几个纲领去驾驭许多资料,自然感觉繁难,尤其是著伟大人物的传,事迹异常的多,和各方面都有关系,作者常常有顾此失彼的苦楚,但是事迹越多,著作越难,纲领也跟着越需要。

玄奘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事迹和关系也是异常的复杂,所以作他的传尤其需要纲领,主要的纲领可定为二个。

(一) 他在中国学术上伟大的贡献。

(二) 他个人留下伟大的畴范。

如何才能够把这两纲领都写出,这又不能不分细目,关于第一个纲领的细目的是:

(1)他所做的学问在全国的地位如何?

(2)他以前和同时的学术状况如何?

(3)他努力工作的经过如何?

(4)他的影响在当时和后世如何?

关于第二个纲领的细目是:

(1)他少年时代的修养和预备如何?

(2)他壮年后实际的活动如何——某时期如何,某一部分如何?

(3)他平常起居状况,琐屑言行如何?

像这样在二个纲领内又分七个细目,把各种资料分别处置,或详,或略,或增,或减,或细目中又分细目,一定很容易驾驭资料,而且使读者一目了然。无论作何人的传,都应该如此。

玄奘是中国第一流学者,决不居第二流以下。但是几千年来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伟大,最知道的只有做《圣教序》的唐太宗;其次却轮到做《西游记》的人,说来可气又可笑,士大夫不知玄奘,儒子妇人倒知道有唐三藏。《新唐书》、《旧唐书》都有《方技传》本来就没有几个人看,百余字平平淡淡的,《玄奘传》更没有人注意了。

佛教输入中原以后,禅宗占领了全部领土十之七,天台宗占了十之二,剩下的十之一就是各宗合并的总量。不用说玄奘的法相宗不过这十分之一的几分之几了,所以从一般人的眼光看来,玄奘的地位远在慧能、智之下。其实我们若用科学精神,诚实的研究佛教,法相宗的创造者是玄奘,翻译佛教经典最好最多的是玄奘,提倡佛教最用力的是玄奘。中国的佛教,或只举一个人的传,把全部佛教说明,若问哪个最方便?我敢说没有谁在玄奘上面的。如何借《玄奘传》说明中国佛教的发达史,就是做《玄奘传》的主要目的。

玄奘是中国人,跑到印度去留学。留学印度的,在他以前,不止一个,但是留学生能有最大成功的,一直到今日,不惟空前,而且绝后。他临回国的前几年,在印度佛教里是第一个大师。他的先生戒贤是世亲的大弟子,他又是戒贤的大弟子,继承衣钵,旁的弟子都赶不上他——他是中国留学印度的学生中,空前绝后的成功者。翻译佛教经典,他以前也并不是没有人,但一到他手里,一个人竟译了一千六百余卷,而且又还改正了许多前人译本的错误,规定了许多翻译佛经的条例,在译学上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和永久的规模。

教理上,他承受印度佛教的正脉,开中国法相宗的宗派,在世界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都占极重要的位置。——合起上面三种事业来看,他在学术上的贡献何等伟大!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何等重要!

关于这几样,说明了以后。头一样,佛教理的变迁和发展,从释迦牟尼到玄奘的经过如何?应该跟着叙述。我们知道,中唐、晚唐之间,回回入印度,开学术会,一把无情火把佛教第一、二流大师都烧成灰烬,佛教从此衰落。这时上距玄奘回国不过百余年,可见玄奘留学印度的时候,佛教刚好极盛,所以不但说明中国佛教全体可在他的《传》里,就是印度佛教全体也在他的《传》里说明,也没有什么不可。就退一步说,《玄奘传》最少也要简单叙述佛灭后千余年,佛教发展和衰落移转的情形。关于这点,可看玄奘所著《异部宗轮论》,那书讲佛教自佛灭后到大乘之兴,分二十宗派。全书组织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众部。说明佛灭后百余年,佛门分了这二派。上座部是老辈,大众部是青年,后来又先后由此二派分出二十小宗派,后来又由此二十小派分出大乘各派。大乘崛起,把原来二十派都认做小乘,精神性质渐渐日见殊异。我们所以能了解当日那种情形,全靠玄奘那部《异部宗轮论》,自宋、元、明到清末,一般研究佛教的人都能注意到这点,我们要认真知道佛教全部变迁的真相,非从小乘研究大乘的来源不可,所以作《玄奘传》,起首应将佛灭以后的各宗派简单说明。

其次,须说明大乘初起,在印度最有力的有二派:一、龙树,这派称法性宗。二、世亲,这派称法相宗。更须说二派的异同,和小乘又有什么分别?像这样,在简单叙述小乘二十派之后,略详细地叙述大乘,然后观察玄奘在各派中所占的地位,他是大乘法相宗的大师,须要郑重的说明,若不说明,不知他的价值。

在这里头,可以附带讲玄奘以前各派输入中国的情形。以前的人虽然不如玄奘的伟大,但若没他们,也许没有玄奘。譬如鸠摩罗什自然是玄奘以前第一伟大的人。他是法性宗,生在玄奘前二百多年。那里法相宗才萌芽,所以他译了许多主要经典却没有译法相宗的一部,但从他起,中国才有系统的翻译,许多主要经典到此时已输入中国,所以我们把印度佛教流派说明以后,应该另有做一章,说明佛教输入中国的情形,就借此把玄奘以前的译经事业笼统包括在里。

说起玄奘以前的译经事业,最早起于何时?很多异说。据我的考定,实始于东汉桓帝、灵帝间,略和马融、郑玄时代相当。前人相传,东汉明帝时已有译经,其实不可信。那时佛教虽早已输入——西汉哀帝时秦景宪已从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东汉明帝时楚王英已斋戒祀佛——但不过有个人的信仰,而没有经典的翻译。桓、灵间,安清、支谶才从安息、月支来,中国人严佛调才帮助他们翻译佛经,自此以后续译不绝,而所译多是短篇,杂乱无章,见一种就译一种,不必一定是名著,不必一定有头尾,而且译意的外国人——或印度、或西域——并不深懂中国文字,笔述的虽是中国人,而未必是学者,最多能通文理而已。对于佛教教理又不很懂,所以有许多译本都免不了资料的无选择和意义的有误解二种毛病,这是汉末、三国、西晋译界的普遍现象,虽已译了许多经典而没有得到系统的知识,可以叫他“译经事业第一期”。

一到第二期便有个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龟兹人,以当时论,固属外国;以现在论,也可说他一半是中国人。在他那时候,译经事业已有进步,他虽生长外国,却能说中国话,读中国书,诗也做得很好,外国人做中国诗,他是最先第一个。他的文章,富有词藻,选择资料,又有系统。论起译经的卷 帙,鸠摩罗什虽不及玄奘,论起译经的范围,玄奘却不及鸠摩罗什。从前没出有译论的,到鸠摩罗什才译几种很有价值的论,从前大乘在中国不很有人了解,到鸠摩罗什才确实成立大乘,中国译经事业,除了玄奘,就轮到了他。

玄奘叫做三藏法师,从前译书的大师都叫三藏。为什么这样叫?没有法子考证,大概三藏的意思和四库相等,称某人为三藏,许是因某人很博学。中国的三藏在玄奘以前都是外国人,中国人称三藏,从玄奘起,以后虽有几个,实在不大配称。从鸠摩罗什到玄奘的几位三藏,却可大略的叙述几句,然后落笔到玄奘身上——说明译经事业,就此停止。

但玄奘以前和同时的中国学术状况,却还要叙述一段。教理的研究在鸠摩罗什几乎没有一点条理,比较地有专门研究的是小乘毗昙宗,乃上座部的主要宗派。在鸠摩罗什以后,法性宗——即三论宗——大盛,三论宗之名,因鸠氏译三化而起。三论为何?《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后来又译了一部《大智度论》,合称四论。经的方论,鸠氏又译了《维摩诘》、《小品放光般若》、《妙法莲华》、《大集》,从此,他的门徒大弘龙树派的大乘教义,一直到现在,三论宗还是很盛。

这派专讲智慧,和法相宗不同。法相宗从六朝末到隋唐之间,在印度已很兴盛,渐渐传入中国,最主要的《摄大乘论》已由真谛译出,中国法相宗遂起(法相宗又曰摄论宗,即由《摄大乘论》省略)。只因为译本太少,又名词复杂,意义含糊,读者多不明白。玄奘生当此时,笃好此派,在国内历访摄论宗各大师请教,都不能满意,所以发愿心到印度去问学,而一生事业,遂由此决定。

我们作传时,应有一节说明玄奘以前的摄论大势如何,有多少大师,有没有小派,有什么意味,有多大价值,才能够把玄奘出国留学的动机衬出。他出国前曾经受业的先生和曾经旁听的先辈,固然全部很难考出,但重要的几个却很可以考出来。初传摄论宗到中国来的真谛,玄奘已不及见了,真谛的弟子,玄奘见过不少,不可不费些考证工夫,搜出资料来。

现存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凡八万余字,是玄奘弟子慧立所做。在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价值应推第一。然而我们所以主张要改做,别的缘故固然多,就是他只叙玄奘个人切身的事迹,而不叙玄奘以前的佛教状况,多收玄奘的奏疏,唐太宗、高宗的诏旨,而不收玄奘和当时国内大师的讨论的言辞,也已很令我们不满意。我们作传,在第一章说明玄奘在学术界的贡献和地位以后,第二章就应如前数段所论,说明玄奘以前,佛教教理的变迁和发展,小乘、大乘、法性、法相的异同,各派输入中国的先后和盛衰,译经事业的萌芽和发达,法相宗初入中国的幼稚,玄奘的不安于现状,像这样,把玄奘留学的动机,成学的背景,说了一个清楚,然后才可叙到《玄奘传》的本文,到此才要叙他少时怎样?出国以前,到了什么地方?访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一切用普通传记的做法。

自此以下就进了第三章。要说明玄奘努力工作的经过,在印度如何求学,回中国如何译经?

《三藏法师传》,很可惜未用日记体,年代很不清楚,要想把玄奘在印度十七年历年行事严格规定,实在很难,然而根据里面说的,在某处住了若干天,在某路走了若干月,在某寺学了若干年,约略推定,也不是不可能。这节最须特别描写的就是玄奘亡命出国,万里孤苦的困难危险,能够写得越生动越好。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亲手做的地理书,体例很严,若是他曾经到过地方,就用“至”字或“到”字,若没到过就用“有”字。

最可恨的,印度人讲学问,对于时间、空间的观念太麻木,所以我们要想从印度书里窥探玄奘所到的地方和所经的年代,实在没有法子,好在西洋人近来研究印度史和佛教史,发明了许多地图史迹,我们很可拿来利用。

《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二书,一面叙玄奘游学的勤劳艰苦,一面述西域、印度的地理历史,在世界文化上的贡献极大,一直到现在,不但研究佛教史的人都要借重他,就是研究世界史的人也认为是宝库,所以我们要根据这二书,参考西洋人的著作,先把玄奘游学的路线详细记载,把佛教在西域、印度地理的分布情形整理出一个系统来,然后下文叙事才越加明白。

以后一节,须述当时印度佛教形势。上文第二章已经叙述佛教的变迁和发展,是注重历史方面的,而对于当时的情形较简单些,这里说明佛教形势,是注重地理方面,对于当时,应该特别详细。第一须说明玄奘本师在当时佛教的地位。

玄奘见时,戒贤已八十九岁了,他说:“我早已知道你来了,忍死等你。”这个故事也许是迷信,然亦未尝不可能。后来戒贤教了玄奘三年,又看他讲法二年,到九十五岁才死,无论是否神话,戒贤在当日印度佛教的地位实在最高。

戒贤住持的寺叫那烂陀。那烂陀的历史和地位也得讲清(后来回教徒坑杀佛教徒,以就在这个寺)。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这寺的内容很详细,西洋人和日本人考出他的地址,发掘出来,再参考他书,还可证明他的规模很大,分科很细,是印度全国最高的研究院。戒贤当日在里面是首席教授,最后二年,玄奘也是首席教授,这种史料和中间那几位大师的史料,西洋文字、日本文字比较中国文字多得多,我们须得说明了这段,才可讲玄奘留学时所做的工作。

玄奘自己站在法相宗的范围内,一生为法相宗尽力,但毫无党派观念,只认法相宗为最进步的宗派,而不入主出奴,排斥异宗。那时那烂陀是法相宗的大本营,法相宗正在全盛时代,戒贤多年不讲法了,这回却特别为玄奘开讲三年,玄奘精神上感受的深刻,可想而知。但玄奘并不拘泥在一派之内,无论任何异宗,任何异教,只要有名师开讲座,他都跑去旁听。大乘各派,小乘各派,乃至外道,他都虚心研究。

那时印度风行一种学术辩论会,很像中国打擂坛,许多阔人、国王、大地主,常常募款做这类事。若是请的大师打胜了,就引为极荣誉的事,时间长到几个月。当玄奘在印度最后的几年,六派外道最占势力,胜论大师顺世最有名,最厉害,跑到那烂陀来论难,说输了便砍头。那时他寺的佛徒给他打败的已有好许多,所以他特来惹戒贤,戒贤不理他,叫玄奘去跟他论辩,几个月工夫,驳得顺世外道无言可说,只好自己认输,便要砍头,玄奘不让他砍,他便请玄奘收他做奴仆,玄奘不肯,只收他做学生,却又跟他请教,他又不肯,结果就在晚上谈论,几个月工夫,又使玄奘学清楚了胜论。

像这样精神,玄奘是很丰富的。他是佛教大乘法相宗,不错,但学问却大公无我,什么都学,所以才能够成就他的伟大。他游印度共费了十九年,他足迹所经有六十万里,所为的是什么?只为的求学问,像这几种地方,我们作传,应该用重笔写。

玄奘最后两三年在印度佛教的地位高极了,阔极了,竟代替了戒贤,当那烂陀寺的首席教授。有一回,两国同时请他去讲演,甲国要他先去,乙国也要他先去,几乎要动刀兵了,结果鸠摩罗王、戒日王来调停,都加入,就在那两国边界上开大会,到会的有十八国王,各国大小乘僧三千余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婆罗门和尼乾外道二千余人,设宝床,请玄奘坐,做论主。玄奘讲他自己做的《真唯识量颂》,称扬大乘,叫弟子再读给大众听,另外写一本悬会场外,说若里边有一字没有道理,有人能破的,请斩我的首以谢。这样,经过十八日,没有一个人能难,那些地主和听众都异常高兴,戒日王甚至请玄奘骑象周游各国,说中国大师没有人敢打。

除上列各大事外,玄奘在印度还做了许多有价值的事,我们应该多搜材料,好好地安置在《传》里——这是讲在印度工作的话。

他回国以后,全部的完全花在宣传佛教,主要的事业十九都是翻译佛经。他是贞观元年出国的,到贞观十七年才起程回国,次年到了于阗,途中失了些经典,又费了八月工夫补钞,到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才到长安。他出国是偷关越境的,很辛苦,回来可十分阔绰。他一到于阗就上书唐太宗,告诉他将回国,刚好唐太宗征高丽去了,西京留守房玄龄派人沿途招待,并且出郊相迎接。太宗听见玄奘到了京,特地回来,和他在洛阳见面。他从二月六日起,就从事翻译佛经,一直到龙朔三年十月止,没有一天休息。开首四年,住长安弘福寺;以后八年住长安慈恩寺;以后一年陪唐高宗在洛阳,住积翠宫;以后二年住长安西明寺;最后五年住长安玉华宫。二十年之久,译了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佛经,一直到临死前二十七天才搁笔。前四五年因为太宗常常要和他见面,还不免有耽搁的时间,自太宗死后,专务翻译,没有寸阴抛弃。每日自立功课,若白天有事做不完,必做到夜深才停笔,译经完了,复礼佛行道,至三更就寝,五更复起。早晨读梵本,用朱笔点次第,想定要译的,十几个学生坐在他面前笔记,他用口授,学生照样写,略修改,即成文章。食斋以后,黄昏时候,都讲新经论,并解答诸州县学僧来问的疑义,因为主持寺事,许多僧务又常要吩咐寺僧做,后宫内使又常来请,派僧营功德,所以白天很麻烦。一到晚上,寺内弟子百余人咸请受诫,盈庑满廓,一一应答处分,没有遗漏一个,虽然万事辐辏,而玄奘的神气常绰绰然,无所拥滞——像这样一天一天的下去,二十年如一日,一直到他死前二十七日才停止,这种孜孜不倦,死而后已的工作情形,《传》里应该详细叙述。

玄奘一生的成功就因最后二十年的努力,若是别人既已辛苦了十九年,留学归国,学成名立,何必再辛苦?他却不然,回国的第二十七天就开始译经,到临死前二十七天才停笔,一面自己手译,一面培植人才,不到几年,就有若干弟子听他的口授,笔记成文。卒至有这伟大的成绩,自古至今,不但中国人译外国书,没有谁比他多,比他好,就是拿全世界人来比较,译书最多的恐怕也没有人他在之上,所以我们对于这点,尤其要注意,最好是做一个表,将各经的翻译年月,初译或再译,所属宗派,著者姓氏、年代,卷 数、品数等等,一一详明标列,这样才可以见玄奘所贡献给学术界的总成绩。

这个表要有二种分类排列法,一种是依书的外表分别。一种是依书的内容分列。前者可分创译、补译、重译三类。创译是前未译过的,补译是从前未译完的,重译是从前译得不好的。后者可分七类:一、法相宗的书,创译的很多,重译的也不少。二、法性宗的书,如《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鸠摩罗什也曾译过,但不完全,所以玄奘重译全部,共有六百卷 之多。三、其他大乘各宗的书,如《摄大乘论》,从前也有人译过,但没有他的详,没有他的精确。四、小乘各宗的书,又可分二目:甲、上座部的书,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乙、大众部的,如《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达磨正理论》。五、讲宗派源流的书,如《异部宗轮论》。六、讲学问工具的书,如《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本是最初介绍论理学的杰作。七、外道的书,如《胜宗十句义论》,是印度外道哲学书最要的一部,像这样分类列表,既令人知道玄奘贡献之伟大,又可令人知道他信仰法相宗是一事,翻译佛经又是一事,他做学问很公平,忠实,不仅译本宗书。这点无私的精神也要用心写出。

译书若单靠他一手之力,自然没有这么大的成绩。他在数年之内培养成许多人才,又定好重要规则,译好专门名词,说明方法利弊,使得弟子们有所准绳,这点不能不详细研究他。周敦义《翻译名义序》引了玄奘的五不翻论,可知玄奘像这类的言论一定不少,他的弟子受了他的训练,所以能在他的指挥下共同译出这么多书来,这点也须在本章最末一节说个清楚——这以上是讲玄奘努力工作的经过,是第三章。

到第四章,应该说明玄奘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他是不大著书的,《成唯识论》是法相宗的宝典,虽经玄奘加上许多主张,等于自著,但名义上还是翻译的。他在印度时用梵文著了《会宗论》、《三千颂》和《真唯识量颂》,确是自己创造的,而为量已少,而且《会宗论》还没有译成国文。他另外著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没有佛教教理主张。为什么他不大著书?我们想,大概因为佛经的输入比较自己发表意见还要重要,所以他不愿著书。

那么他的学问的成就怎样呢?我们知道他不仅是一个翻译家而已,他在印度最后几年的地位已经占最高座,学问的造诣当然也到了最高处,但是他没有充分的遗著供我们的探讨,如何能见他学问的真相呢?没有法子,只好在学生身上想法子。

他最后十五年是没有一天离讲座的,受他训练的学生不下数千人,得意门生也有好些。像清儒王伯申的《经义述闻》引述他父亲的学说,我们尽可以从王伯申去看王怀祖的学问。玄奘的得意门生如窥基、圆测等的著作自然很不少玄奘的主经在内,我们尽可以从这里面探讨玄奘的学问。窥基、圆测的书经唐武宗毁佛法,焚佛书以后,在中国已没有,幸亏流传到日本去了,最近二三十年才由日本输入窥基做的《成唯识论述记》。

窥基是尉迟敬德的儿子,十二岁的时候,玄奘一见就赏识他,要收他做门徒。那时唐帝尊尚佛教,玄奘又享大名,窥基家人当然很愿意。窥基自己可不肯,玄奘又非要不可,经过多次的交涉,允许他的要求,将来可以娶妇吃肉喝酒。后来窥基跟了玄奘多少年,虽未娶妇,却天天吃肉喝酒,但是玄奘许多弟子,他却是第一名,唯识宗就是他创造的,为法相宗二大派之一,后来这派极盛。

道宣《续高僧传》说。圆测并非玄奘的学生,不过在末席偷听而已,并没有什么了不得。在圆测的书未发现以前,看去似果真和玄奘不相干,近来日本人修续藏,找他的书,找出来了有传到中国才知道在法相宗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不和唯识宗所说的话一样。

所以玄奘传下的二大派,我们应该彻底研究,其同点何在?其异点何在?都要弄清。弄清了,玄奘的学说也可跟着明白,而且因此不惟说明玄奘的学说了,就是玄奘的影响也很清楚。玄奘的影响清楚,也就是法相宗的大势连带清楚,此后顺便可以讲些法相宗流入日本的历史,一直叙到现在,笔法也是很清顺。

最后凡是玄奘的门生和门生的门生,尤其是当时襄助玄奘译书的人,须用心考出,做成一个详细的表,其中有事业可称的,可以给他做篇小传。

……从此以上,是讲《玄奘传》第一个纲领下的第四细目,也就是第四章。我上文不是讲过有二个纲领吗?那第二个纲领还有三个细目应该叙在什么地方呢?这早插在前面四章里了,当做《传》时,心中常常要记着这二个纲领,一面要叙述玄奘在中国学术上伟大的贡献,一面同时要叙述玄奘个人留下伟大的畴范,不可只注意前者,忽略了后者。我这种做法,是以前项纲领为经,以后项纲领为纬,后者插入前者里面,随时点缀,不必使人看出针迹缝痕,才称妙手。多年欲做玄奘专《传》,现在大概的讲些我的做法来,将来或者能有成功的一天,给学者做个参考。

(节录自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标题为编者所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