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昭与颂古之权舆

善昭与颂古之权舆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颂古,即举古则以为韵语,发明其意者。开此先路者为汾阳善昭。善昭思想无甚建树,他强调:“一切众生,本源佛性。譬如明月当空,只为浮云遮障不得显现。”唯其颂古则是其对禅学的创新和贡献。善昭的颂古就是从古德的公案中选出百则,分别以韵文即偈颂的形式对其蕴义予以阐释。宋以后禅学,包括整个佛学向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渗透,不能不说与颂古这类文字禅有密切关系。

第一节 善昭与颂古之权舆

颂古,即举古则以为韵语,发明其意者。通俗地说,就是禅师以公案为例,用诗词韵语给与解释与评议,是对闪烁其词的公案所进行的语言文字说明。这实际上是宋代文字禅之滥觞。开此先路者为汾阳善昭。

善昭(945~1022年),山西太原人,俗姓俞。少有才识,不待师训而通晓文字。14岁杖策游方,历参诸方老宿71员,后得法于首山省念,为临济宗六世传人。

太宗淳化四年,省念入灭后,道俗千余人遣契聪迎请,住汾州太平寺太子禅院,足不出户,说法不倦近30年,故称汾阳。

《古尊宿语录》载:龙德府尹、驸马都尉李遵勖与昭为旧相识,请其做承天寺主持。“使者三返不赴”,故受罚。使者复至云:“必欲得师俱往,不然有死而已。”昭遂应允,令设馔具装,并告众僧人:“老僧去也,谁人随得?”先后有二僧愿同行,但昭嫌其仅日行50~70里而罢。后又有一僧曰:“和尚到处,某甲即到。”昭曰可,遂告使者:“吾先行矣。”于是坐逝,某甲亦化。

此记与李遵勖《广灯录》有异,系采之《续传灯录》,有画蛇添足之意。为了神化某僧,僧传多如此。不过也可见汾阳之个人魅力。

善昭思想无甚建树,他强调:“一切众生,本源佛性。譬如明月当空,只为浮云遮障不得显现。”(1)这些话完全是从《坛经》中照搬而来的。在方法上,他说:“千说万说,不如自见分明。当下超凡入圣,不被众魔惑乱,唤作大事已办。”(2)这里他突出“虚空无障碍,来往任纵横”的道,必须“亲证”、“自得”,也都是禅门的老生常谈。唯其颂古则是其对禅学的创新和贡献。

善昭有三诀(3),三句(4),然而他尤其重视的是临济之三玄三要。不过对此他是尽抒己意的。他说: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5)

在善昭看来,所谓三玄三要是难以把握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关键是得意,而得意的途径仍然有赖于语言和文字,只不过要“得意忘言”,才能够会通而得玄旨。这里他实际上强调的是语言文字对玄理的把握和表达,即语言文字在“得意”中的功能。这也就为文字禅在理论上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所谓道本无言,借言以显得意忘言,应当说不仅是文字禅,而且是所有禅家,甚至说是一切玄学家遵循的基本规则。

其实,善昭作颂古,无非是对以前的公案在晦明之间而持有异议罢了。他说:

古人公案未尽善者,请以代之;语不格者,请以别之。

未尽善者,予以补缀;语不合义者,则予以修正。颂古也是基于这一认识,而展开语言文字阐释的。

善昭的颂古就是从古德的公案中选出百则,分别以韵文即偈颂的形式对其蕴义予以阐释。虽然再也说不上简洁明快,但也决无故弄玄虚之嫌,不过它还是奉行禅门“不说破”的原则。如此也就容易使学人心领神会而不至于茫然而入歧途了。颂古之后,昭另作“都颂”,即总颂,说明他选材的原则和目的。颂曰:

先贤一百则,天下录来传。难知与易会,汾阳颂皎然。空华结空果,非后亦非先。普告诸开士,同明第一玄。

其选取公案的标准既不分宗派,也不分先后、难易,而是以能否开悟众生,作为典范,从而以空花而结空果,即实现“同明第一玄”的目的。这里他明确地告诉人们,对于他颂的公案,无论难易,都会把它说得明明白白。说穿了就是要把禅从玄学的道路上转到世俗生活中来,把佛教的义理进一步向社会普及。宋以后禅学,包括整个佛学向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渗透,不能不说与颂古这类文字禅有密切关系。

为了说明颂古的内容和意义,兹举数例:

其一,二祖问达摩:“请师安心。”摩云:“将心来与汝安。”祖云:“觅心不可得。”摩云:“与汝安心竟。”

(颂)九年面壁待当机,立雪齐腰未展眉。恭敬愿安心地法,觅心无得始无疑。

这段本来见诸灯录上的公案,显然是由僧传上演绎来的。慧可所谓的心,实指自我之本性,也即佛性。向外觅心实乃缘木求鱼,或者说骑驴找驴,也就是迷失了本性。故达摩让他将心拿来,采用旁敲侧击、引而不发的方法,引导慧可向内寻找自己的本性。慧可觅心不得,言下大悟。这段公案以心喻性,并引导由外向内,旨在启发一种悟性。善昭的颂虽然不像我们这里说得如此明白,但也决没有故弄玄虚、巧取噱头之事,其畅晓如话,读了自然使人心领神会而不致疑窦丛生。

又,六祖问让和尚:“甚么处来?”“嵩山安和尚处来。”祖云:“甚么物恁么来?”“说似一物即不堪。”祖云:“还假修证也无?”“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云:“只此不污染,是诸佛之护念,汝善护持。”

(颂)因师顾问自何来,报道嵩山意不回。修证即无不污染,拨云见日便心开。

这里引的是惠能向怀让传法的故事,看似平常话中却暗含机锋,所以怀让不能答,而花了八年时间,悟出超越语言文字,超越主客存在的禅意,道出了禅宗的一句名言:“说似一物即不中。”接着当他回答修证与否的问题时,他同样采取的是出入即离两边的否定思维,说明修证的必要性及其祛除污染的因果关系。(《五灯会元》写的是“修证则不无”,引文恐有误)。

善昭的这则颂并无着意渲染,但他撇开了那些令人费解的机锋,直探问题的本质。他强调的是不假修证,只要保持自性的清净就不得污染。此“拨云见日便心开”的颂辞,实际上是对《坛经》“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复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尽散卷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的注释和阐发,与原公案的意思显然相左了。

再,善昭颂著名的“一指禅”的公案云:

天龙一指悟俱胝,当下无私物匪齐。

万互千差宁别说,直教今古勿针锥。

这段颂文几乎是直说俱胝断指这一公案的深意了。针锥,是借用《涅槃经》中“芥子投针锋,佛出难于是”的故事,是难度极大的形象说法。善昭的意思是俱胝因天龙一指禅而悟万法归一,只要超越差别和对立,物我俱忘,一即一切,无今无古,也就无所谓难易了。当然,这则公案更重要的是通过断指这一有悖常理而且残酷的行动中,要人在心行路绝之中悟出万法归空的意旨,可以说这是善昭理解的片面和肤浅了。(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