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来为何叫众观音别乱了禅位

如来为何叫众观音别乱了禅位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知道她的心意,由大地的生机引起她对病人的悲悯,刹那之间,我体会到佛家如来藏思想的两个层次,那就是《入楞伽经》所说的———如来藏和藏识。前者称为“藏识”境界,后者称为“如来藏”境界。合起来,《入楞伽经》便名之为“如来藏藏识”。

前言———关于如来藏

开笔写这本书时,一位追随了笔者逾二十年的侍者,正身患危症,处于生与死的边际。其时初入炎夏,从住处的窗户可以见到一大片长满灌木的草地,时时有一群白鸟,排成“人”字飞翔。灌木入夏繁茂,白鸟飞向阳光,眼前一片生机。来探病的人望着这景色,深深地叹一口气。我知道她的心意,由大地的生机引起她对病人的悲悯,刹那之间,我体会到佛家如来藏思想的两个层次,那就是《入楞伽经》所说的———如来藏和藏识。

那深深的叹息,可以说是人之常情。阳光、草地、茂林、飞鸟,的确可以引起人对垂危者的同情,一边是生气勃勃,一边是奄奄一息,这就是藏识的境界、世俗的境界。如来藏呢?无生无灭,即佛家所说的如来法身和法身功德。住入如来藏的境界,不是不对垂危者悲悯,可是悲悯的同时,却不因此而觉得垂危者生机断绝。

这个如来藏境界很难说得清楚,所以才叫做“甚深秘密”、“诸佛密意”。正因难说,笔者当时没有跟叹息的人说些什么,然而却瞿然而惊,觉得若不把如来藏思想说清,就很难令人面对生与死的边际。那么,学佛又有什么用!

人要学佛,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住在识境———藏识的境界,境界中一切真实,所以人才有责任面对家庭社会,令到它和谐、令到它兴盛。因此学佛的人才应该尊重生命、尊重岁时、尊重大自然的生机。能够这样,就不会有刀兵灾病。

这可以说是世俗的层次。

住在智境———如来藏的境界,境界亦十分真实,但这时再看识境,便觉得它“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有如《金刚经》之所说。这时候,才可以说识境为空、为无。

这可以说是胜义的层次。

因此,许多人初学佛即强调“见空性”。那并不是恰当的做法。心还住在识境,还给眼识、耳识,以至意识支配着自己的心理,此时若便说“一切法空”,那便只是落在概念来否定现实,由是堕入唯心。佛家不是唯心,只是如实而知识境如何而成为有,及至能脱离心识的束缚,才能进入一个境界,这个境界无可形容,姑且说名为“空”。

归结来说,人在识境中观修,是一个层次;通过观修令心识自然离开识境,那又是另外一个层次。前者称为“藏识”境界,后者称为“如来藏”境界。合起来,《入楞伽经》便名之为“如来藏藏识”。

上面所说,读者不一定能够立即了解,那不要紧,下面的正文,便打算将这“甚深秘密”、“不可思议”的如来藏尽可能交代清楚。当能了解时,人就了知“空性”是什么,那就可以端正自己立身处世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就可以知道学佛的究竟与目的,从而改造自己的心理,不落于执著,也不落于虚无;人就得到毫无心理压力的自在。在俗世中,能得自在的人实在太少了,人际关系已织成一张张利害交缠的网,在网中只有束缚。

然而,如来藏思想实在甚深广大,周遍无量无边的法界,这本小书虽云“细说”,却实在只如芥子之于须弥,不足以比拟不可思议如来藏亿万之一,所以当读者读这本书时,须于文字之外以求深义,千万不可受文字拘束,尤其不可受所作的譬喻拘束,若一落于文字或譬喻的概念,那么,所能体会到的便仍然是心识束缚的境界,离如来藏境界那就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