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莽并不是怎么不得了的一个坏人

王莽并不是怎么不得了的一个坏人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盖因王莽代表农民利益,不得地主阶级拥护。汉平帝死后,王莽假惺惺地大哭一场,以掩人耳目。当了假皇帝,王莽并不满足。诚然,王莽上台前使用了一些欺世盗名、骗取人心、玩弄权术等阴谋手段,不够光明磊落。王莽就任大司马后的一天,他的母亲生病了,公卿列侯派夫人

王莽并不是怎么不得了的一个坏人

他在称帝前是人们交口称赞的忠臣栋梁,身死国亡后,成了史学家们口诛笔伐的乱臣贼子,对此,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毛泽东评点原文

关于王莽变法,汉时一般做史的人——范晔、班固、班昭等——因为他们吃的是汉朝的饭,要给汉朝说几句好话,把王莽说得怎么坏。其实王莽也不是怎么不得了的一个坏人。我们现在研究王莽,要拿很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的。均田制是王莽时提倡的,可见他注意农民问题了。因为农民问题最重要者其唯土地,而他先节制土地。地主阶级见王莽所行的政策,诸多不利于己,欲寻一代表本身利益之人,取而代之。而刘秀遂于是时起来了。倡人心思汉,以迷惑一般人之目耳。盖因王莽代表农民利益,不得地主阶级拥护。刘秀则代表地主阶级之利益,故能得最后之胜利。[1]

王莽简介

王莽(前45~公元23),字巨君,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后来成为新朝的皇帝。

王氏家族由于王政君入宫成为孝元皇后而地位显赫,一门之中共有九个侯爵,五个大司马,惟有王莽的父亲早死,没有封侯。王莽的叔伯兄弟趁着显贵的时候穷奢极欲,纵情声色,惟独王莽孤苦贫穷,勤奋节俭,恭敬谦逊。他勤苦修业,博学多识,孝敬母亲。哥哥早逝后,他照顾嫂嫂,抚养哥哥的孤儿。对外广交有识之士,对内侍奉伯叔,礼貌而又周到。阳朔年间,其伯父大将军王凤病重,王莽殷勤服侍,王凤在临死时把他托付给王太后及汉成帝,他才开始做黄门郎、射声校尉等小官。不久,在族亲和许多当时的知名人士推举下,汉成帝开始看重王莽,认为他是个贤才,封为新都侯。封邑在南阳新野县的都乡。后又升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地位开始尊贵,名声也越来越大。

绥和元年(公元前8),王太后姐姐的儿子淳于长犯罪,王莽不顾他是太后亲戚,而向大司马王根告发,淳于长被依法处死,王莽因此获得了忠直的名声。王根很欣赏王莽的原则性,在自己年老退休之时,推荐王莽代替自己,皇帝便把王莽升为大司马。从此,他开始踏上王朝政治的高层,职位超出了同辈,继四位伯叔之后辅佐朝政,这年,他才38岁。

王莽执政一年多,成帝死,哀帝即位,王莽曾“上书固乞骸骨而退”(《汉书·元后传》),想请求退休。因哀帝和太后的挽留,他才勉强视事,不久就得罪了哀帝的祖母定陶傅太后和哀帝的母亲丁姬,被迫退居于封国。在封邑三年,官吏上疏为王莽鸣冤的就有几百人,贤良人士周护、宋崇等人也极力颂扬王莽的功德,促使哀帝征召王莽回京。一年多后,哀帝就死了,太后诏命王莽为大司马,并立九岁的汉平帝,“太后临朝称制,委政于王莽”(《汉书·王莽传》),王莽重掌大权。元始元年(公元1),太后又封王莽为太傅,主管四辅的职事,特赐嘉号为“安汉公”。元始三年(公元3),经太皇太后批准,王莽的女儿被立为皇后,王莽成为国丈,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为进一步收买人心,王莽拒绝了太皇太后赏赐给他的二万五千多顷土地,却暗中派王恽等八个大臣,带着随从人员到全国各地对这件事情大肆宣扬。后来,这些人写了许多歌颂王莽功德的文章,并说是从百姓那里采集的。这样一来,王莽的威望更高了。

元始四年(公元4),王莽又被封为宰衡,“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地位为上公。元始五年(公元5),王莽在为汉平帝祝寿时,用酒将他毒死。汉平帝死后,王莽假惺惺地大哭一场,以掩人耳目。第二年,他挑选宣帝的玄孙子婴为帝,子婴年幼,年方二岁,于是王莽“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汉书·王莽传》)。

为了称帝,王莽开始大造舆论。汉平帝死后不久,京师就有许多人要求王莽“应天承命”当皇帝。还有的人一再向太皇太后提出,请王莽行天子令。长安有个官吏谢嚣报告说,附近一个县村民挖井时,发现一块白石,上面刻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几个字。有人又上奏提出,请安汉公像周公旦那样代替天子临朝。有的大臣又上疏给太皇太后,说安汉公在祭祀宗庙时,最好称“假皇帝”,百姓称他为“摄皇帝”。太皇太后同意了。

当了假皇帝,王莽并不满足。有人开始给他大造当真皇帝的舆论。不几天,人们就纷纷报告说:发现了王莽是真命天子的图书;高帝庙里发现了汉高祖让位给王莽的铜箱等等。在这之后,王莽于初始元年(公元8)十一月,废刘氏王朝,自立为帝,变“假皇帝”为真皇帝,去汉号,改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

王莽称帝后,大封功臣,镇压反叛。为缓和阶级矛盾,王莽附会周礼,托古改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王莽的改革由于带有根本性的弊端,实行数年,没有成效,不仅没有解决西汉后期以来的内外各种矛盾,反而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引发了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王莽在与起义军的作战中接连败军失将,十分惊恐,当起义军攻下长安后,长安人民攻入未央宫,王莽逃入渐台,被商人杜吴杀死,王莽的统治随之结束。

试析

王莽身死国亡后,历代封建正统史学家以幸灾乐祸的态度,把最恶毒的言辞加在他的头上,肆意歪曲王莽的形象。对此,毛泽东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以往的史学家把王莽说得如此这般坏,是因为他们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要维护正统宗法统治的利益和形象。特别是东汉建立后,更把他看成是篡权夺位、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东汉的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王莽传》正是站在正统的宗法立场上,记载了王莽发迹、篡权、变法到灭亡的一些事迹,对他多有批判和贬斥,甚至谩骂和丑化。诚然,王莽上台前使用了一些欺世盗名、骗取人心、玩弄权术等阴谋手段,不够光明磊落。不过,生逢乱世,如果没有这一套权谋,哪个帝王又能登上皇帝的宝座?何况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必得有人解决。成帝之时,思想家谷永就曾说过:“天生蒸民……不私一姓。”特别指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汉书·谷永传》)。汉朝刘邦建立天下,不也是从秦朝手中夺得的吗,为什么王莽就不可以从刘家的孤儿寡妇手中夺得呢?如果抛开封建正统观念,王莽也完全可以当皇帝。

毛泽东认为对王莽的评价不能跟在正统的封建史学家后面人云亦云,要用“很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要实事求是。白居易有诗曾云:“王莽谦恭未篡时”,班固的《汉书·王莽传》经过作者的严重歪曲,以致泯灭其真,不过,我们还是从其字里行间窥见一些王莽未篡时谦恭的遗迹。王莽出身贫寒,自小生活俭朴,身居高位后,也少有一般高官显贵的豪华奢侈。王莽就任大司马后的一天,他的母亲生病了,公卿列侯派夫人去探望,王莽的妻子出门迎接,她的穿着没有丝毫的绫罗绸缎,更没有贵夫人那种满身的珠光宝气,和普通的百姓没什么区别,人们看见还以为是佣人,一问才知道是王莽的夫人,都很吃惊。对自己的母亲,王莽也称得上是一个典型的孝子。对于自己的儿子,他也严格要求。一次,二儿子王获杀死了奴仆,王莽严厉斥责他,并要他自杀以谢罪。每遇水旱灾荒,王莽就吃素食,以示和天下百姓同甘共苦。王莽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恭敬谦逊,但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坚持原则,并不怕丢官罢职。太后的外甥淳于长犯罪,他不怕得罪太后予以揭发。哀帝时,未央宫摆酒宴,内者令为哀帝的祖母定陶傅太后设置幄帐,把她的座位安放在太皇太后的座位旁边。王莽发现后,认为定陶太后是藩国之妾,不能与太皇太后同列并坐,就命撤去幄帐,另设座位。对此,傅太后大发脾气,对王莽极为愤恨,不久王莽就因此而丢官。对于地位没有自己高的贤士,王莽也恭敬有加,经常把自己赏赐和采邑收入所得全部拿来供给他们,而自己过节俭的生活。从这些事迹来看,假如王莽在未篡位时就身亡,他也会获得像周公旦那样的颂扬。这些事迹也可能含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在内,即便如此,我们总不能说他比那些贪图享乐、穷奢极欲、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还要坏。而且王莽当皇帝前的所作所为和当皇帝这件事本身也并不能证明他就是一个了不得的坏人。

从他当政后所进行的改革来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体制等多方面,往往在否定和扬弃现有体制的同时,援引古义作一些创新,属于托古改制性质,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在所有制方面,王莽实行了重大改革,设立“王田”和“私属”。西汉后期,土地高度兼并,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从平均主义的幻想出发,下令:“今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汉书·王莽传》)就是将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称为“王田”,然后按男劳力进行再分配。八个男劳力分给一井(九百亩),这样就保证一夫一妇有一百亩田地。如果男劳力不足八个的家族,就要把按规定多出的土地交出来分给别人;原来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人,都可以按井田制规定的份额分到土地。为了防止大地主购买大量男劳力做奴隶,继续占有大量土地,又下令奴婢称为“私属”。土地和私属一概不准买卖。对于敢于违反和反对新的土地制度的人,就把他们遣送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有很大好处,对于拥有大量地亩的大地主显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或多或少地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实事求是地讲,王莽的王田主张并未认真实行,但却抓住了中国封建社会社会问题的要害,即土地兼并问题,为后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后来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和占田制,不能说与王莽的王田主张毫无关系。

毛泽东看到王莽政权的实质仍然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而这些变法措施代表的却是农民的利益,损害的是地主的利益,“王田”实施后,地主官僚因买卖田宅,获罪者不可胜数,这样,改革就遭到了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刘汉贵族更是如此,南阳大地主刘氏家族“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后汉书·齐武王%传》),待机起兵反莽。这样,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加之制度本身的弊病,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是福利,而是巨大的灾难。这些措施不能落到实处,而且推行中吏治腐败,贪官污吏借机鱼肉百姓,人民已无法生活,被迫起来反抗。而豪强地主刘秀代表地主的利益,并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宗法意识,一举推翻了王莽政权。

王莽变法失败的原因相当复杂。可以说,他是被自己、被改革的失误,被人民群众、被反对派一起扼杀的。从总体上看,王莽的改革不够成熟,显得草率,没有章法,又是处在那样危机四伏、情况严重的氛围之中,其失败也是必然的。不过,历史不应以成败论英雄,而应作出公正的裁断。王莽的改革措施未能在匆忙的历史瞬间落实,因而未能解决西汉后期就开始沉积的大量社会问题,各种原有矛盾一起激化,诱发了农民大起义,把他及其改革很快淹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莽不过是西汉后期政治矛盾的替罪羊和牺牲品。

【注释】

[1]转引自《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第512页,时事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