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怎么拥有一个专利

怎么拥有一个专利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不等于力量第二节 知识不等于力量在上一节中,我们着重阐明了培根关于“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论点的意义,以及它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但是,我早在1980年就已经提出,知识不等于力量,并指出这一论点没有揭示出知识与能力的关系[6]。这就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如何理解“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在说明了我的意图之后,我还想费一点笔墨,说明为什么知识不等于力量。其次,从知识的属性看,它不能像数学等式那样直接等于力量。

知识不等于力量

第二节 知识不等于力量

在上一节中,我们着重阐明了培根关于“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论点的意义,以及它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从字义上理解,“知识就是力量”亦即“知识等于力量”。但是,我早在1980年就已经提出,知识不等于力量,并指出这一论点没有揭示出知识与能力的关系[6]。这一看法不仅从现代智力论科学的论述中得到了支持,而且国内不少研究者也表示赞同。

我深知,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培根在三百多年以前的论述,也不能苛求他以现代的观点论述知识与智力的关系。我并不喜欢吹毛求疵,这很可能与我的职业有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感陈腐的教育思想影响是很深的,学校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培养的人才也基本上是知识型的。这就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如何理解“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我也无意非难这一观点,而只是想较正确地用现代科学知识去说明知识本来的意义,让当代的青少年树立一个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认识到知识是智力的基础,创造才是最伟大的力量!

在说明了我的意图之后,我还想费一点笔墨,说明为什么知识不等于力量。

首先,从实际情况来看,长期在学校工作的教师,往往会观察到这样的矛盾情况:考分高的学生,往往不一定智力很高;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都有创造性的成果。据反映,我国派送到欧美各国的留学生,他们在考试中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明显高于这些国家的学生。但是,一旦进入科学研究或实际工作后,他们又明显地不如欧美一些国家的学生。这不仅说明了知识与能力的差别,而且还反映出我国大学教育制度上的严重弊端。这种高分低能的情况,不仅在学校有,而且在社会上也不乏其例。我们固然看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智者,但也见到“满腹经纶无所用”的夫子。前后两者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读了很多的书;但不同之处是,前者学以致用,故而下笔如有神,而后者读死书,因而成为夫子。

其次,从知识的属性看,它不能像数学等式那样直接等于力量。知识也是一种信息,它通过载体而存在。例如北京图书馆,藏有千万册图书,堪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是一座知识宝库。但是,如果人们不去查阅和使用这些图书,那么这些知识也只能储藏在那里。又如科学发明专利,也是知识,而且是创新的知识。据统计,300余年来,世界上90多个国家共登记专利2000万项,仅美国就占400万项,居世界第一位。现在,每年的科技发明专利以30万~40万项的速度递增,平均每天有1000项左右专利产生。科技发明专利是很宝贵的知识资源,但也并不是每一项专利都能被采用。据统计,当今专利的使用率仅为10%左右,对于已获得使用的专利来说,当然就变为了力量,但那些未被使用的专利,仍然是知识,或者说是一种潜在的力量。

再次,知识的能力化。我们说知识不等于力量,但是它可以转化为力量,这就是知识的物化或者能力化。知识的物化是有条件的,其条件是:知识必须通过认识它的主体而起作用;知识必须作用于客体并显示出效果;主体与客体必须结合。例如计算机软件,这时它还仅仅只是知识,如果要转化为力量,还必须把它放入计算机里,由人进行操作,这时它才能起到代替人运算和记忆的作用。反之亦然,如果计算机没有软件和人的操作,那么功能再大的计算机也发挥不了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