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列宁合作社理论的意义

列宁合作社理论的意义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宁对合作社经济的重新认识和评价,探索出一条以合作社来引领苏俄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路径。在列宁的合作制计划的指导下,苏维埃俄国各类合作社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斯大林宣布,苏联胜利地实现了列宁的合作社计划。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列宁讲的合作社就是斯大林时期搞的集体农庄。事实上列宁在文中只谈到流通领域的合作社,而未提及生产领域的合作社,更未提及集体农庄。

第四节 列宁合作社理论的意义

一、为苏联社会主义农业建设指明了道路

列宁在《论合作制》中关于合作化的思想和认识,是在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对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最成熟之果”。列宁在肯定商业和市场是苏俄加强工农经济联系、推进工农联盟的同时,认为在社会主义政权下,合作社实现了私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他发现了合作社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性质,论证了合作社是农民、小生产者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好形式,明晰了合作制的物质基础和发展规律,及其多样性形式和推行的方式,拟定了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合作社计划。列宁对合作社这一俄罗斯传统商业形式的重视,既继承了其能推进商品经济的精华,又以社会主义政权保障了其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从而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得力帮手。列宁对合作社经济的重新认识和评价,探索出一条以合作社来引领苏俄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路径。

二、促进了苏联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在列宁的合作制计划的指导下,苏维埃俄国各类合作社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参加农业合作社的人数增长迅速,到1925年底,各种合作社达5.48万个,参加的农户有858.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8%。到1928年,合作社数量增加到9.3万多个,入社人数已经增长到1130万人,参加农户占总农户的40%左右。供销和信贷等形式合作社的迅速发展,使单家独户的农户个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生产过程中间环节的欺压,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消费合作社的兴起联系起国营经济和小农经济,成为城乡的主要商品供应者。1926年至1927年,苏联全国72%的纺织品、73%的食糖、60%的食盐、50%的煤油是由消费合作社提供的。此外,消费合作社还组织了大量生产面粉、糖果点心、面包、肥皂、啤酒等商品的中小企业。在农业集体化以后,消费合作社逐渐转向为农村居民和集体农庄的需求服务,在收购农副产品和供应食品、工业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至1929年有6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迅速提高。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获得了连续三年的农业丰收(1925—1927),农业产值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等于战前的108.3%),谷物业的总产也基本上达到战前的水平。1937年,在苏共(布)中央领导下完成了农业集体化。斯大林宣布,苏联胜利地实现了列宁的合作社计划。

三、把列宁的理论与斯大林的集体农庄区别开

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列宁讲的合作社就是斯大林时期搞的集体农庄。事实上列宁在文中只谈到流通领域的合作社,而未提及生产领域的合作社,更未提及集体农庄。列宁所说的合作社贯彻的是自由工商业原则,是商品市场关系,是用私人买卖利益去吸收农民自愿参加的。而斯大林时期搞的集体农庄恰恰取消了商品市场关系,扼制了农民的私人利益,因而只能用强制的办法迫使农民参加。将列宁讲的合作社等同于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无疑是将两种所有制形式不同的经济组织混为一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