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德麟教授的人道主义观述评

陶德麟教授的人道主义观述评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十多年后,陶德麟教授又发表了《人学研究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再次阐述了自己的人道主义观,提出我国人学研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陶德麟教授认为,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不能等同,但又密切相关。

陶德麟教授的人道主义观述评

谈立玲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出现了一股研究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热潮。这股研究热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从国际背景来看,国外哲学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生了所谓的人类学转向,对人的研究成了哲学的中心问题,由此产生了人道主义和反人道主义这两股对立思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也出现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两个针锋相对的理论派别。“文革”结束后大量国外学术著作被翻译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理论工作者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长期以来把人道主义等同于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等同于修正主义,在理论上对人道主义进行了多次批判。与此同时,由于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不完善,我国还存在着一些忽视人的权利、地位和作用的弊端。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和捣乱,出现了种种肆意践踏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的法西斯暴行。反思历史,有人提出我们以前批判人道主义的做法是错误的,为了不再犯错误,现在应该大力宣传人道主义,用人道主义补充、发展甚至取代唯物史观。

现实的需要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激发了理论的热情。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研究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热潮。在这场学术讨论和争鸣中,人们对人道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引起了重大误解,一度出现了思想混乱的局面。为了消除思想分歧,胡乔木同志于1984年1月发表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对人道主义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武汉大学的陶德麟教授相继发表了《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两种伦理原则》等文章,支持胡乔木同志把历史观与伦理原则区别开来的基本观点,同时又作了原则性的补充和发挥,并且系统阐述了自己的人道主义观。二十多年后,陶德麟教授又发表了《人学研究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再次阐述了自己的人道主义观,提出我国人学研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当年的论战早已结束,参与这场论战的学者们经过多年思考,思想更加成熟,但我们这些后学重读当年的文章时,无不为他们深沉的现世情怀和独特的理论魅力所倾倒。笔者在学习阅读陶德麟教授的文章后,写这篇短文向大家介绍他的人道主义观,但因能力有限,实在只能窥得他深邃思想的一鳞半爪了。

一、为人道主义正名

为人道主义正名,既是理论研究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文革”前,我国对人道主义进行过多次批判,把人道主义等同于资产阶级世界观,等同于修正主义。“文革”中更是公然鼓吹反人道主义,把人的理想、价值、幸福、自由和尊严毁损殆尽。长期以来对人道主义不加分析地进行拒绝和否定的做法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种观念: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不相容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不反对人道主义;人道主义这面旗帜是资产阶级举过的,我们无产阶级不能举。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所犯的错误迫使理论的困境凸显出来,陶德麟教授认为,为人道主义正名,乃至为人道主义辩护,都是必要的。

为人道主义正名,不仅要给人道主义以历史的、科学的解释,而且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在考察人道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之后,陶德麟教授指出,人道主义是伦理原则,不是历史观;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历史观基础,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

陶德麟教授认为,使用一个概念,应该尊重历史赋予它的本来含义。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人道主义反对以神权压制人性,弘扬以人为中心,后来发展到鼓吹天赋人权,提倡自由、平等和博爱。从人道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是适应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争取政治权力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从人道主义的基本内容来看,它强调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具有强烈的伦理内涵。因此,人道主义从产生的时候起,就不是一种解释人类历史的哲学理论,而是基于某种历史观的伦理原则。

陶德麟教授认为,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不能等同,但又密切相关。人性论是历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人的性质或本质作出解释和说明的理论。一定阶级的人道主义观是以一定的人性论为基础的。唯心史观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一成不变的、具有固定特征的东西,是历史发展的目的和动力,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性发展的历史。唯物史观则认为,从来没有抽象的、固定不变的人性,只有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历史地变化着的人性,人类历史不是一部人性发展史,而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的历史。陶德麟教授认为,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人道主义正是以唯心史观的抽象人性论为理论基础,鼓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观;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则是以唯物史观的科学人性论为理论基础,倡导社会成员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和互相尊重。

二、对待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科学态度

陶德麟教授认为,要正确地对待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就必须阐明它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区别和联系,肯定其历史进步作用,并且指出其历史局限性。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区别,除了它们所依据的历史观对立以外,就其具体内容而言表现在四个方面:(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以不触犯资本主义制度为限,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则与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相一致;(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反对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相一致的;(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很大程度的非现实性,不可能彻底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现实的、可以彻底实行的。

尽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也批评和谴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过度剥削和压迫等不合理现象,但他们绝不会把理论的批判诉诸革命实践,而是寄希望于改良,寄希望于统治者的良心发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主张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但这些思想和主张由于脱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最终必然沦为维护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意识形态工具。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现实,提出了人们在社会主义阶段应该遵守的伦理原则,因而是现实的、可行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就否定其历史进步作用,进而不加分析地否定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一切内容。陶德麟教授认为,我们必须历史地分析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科学地评价其历史价值,肯定其曾经发挥的历史进步作用,并且学习、借鉴其合理成分。

尽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具有阶级局限性和虚伪性,但相对于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它所宣扬的内容仍然是先进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扬无差别的人类之爱,就比公然宣传种族仇视、憎恶人民好,宣传公平、正义、人格、良心,就比宣传损人利己、不讲良心、不要人格好。

主张对立阶级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毫无共同之处、善恶标准一定处处相反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陶德麟教授借用恩格斯对杜林永恒道德论的批判指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中有若干东西,但不是全部,可以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有条件地加以承认,或者批判地继承。在一定历史时期,我们甚至非常需要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帮助我们纠正时弊。对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不分糟粕和精华,一概加以拒绝和否认,这是荒唐可笑、愚不可及的,不是历史的进步,而是历史的倒退。

三、大力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伦理原则,不是历史观。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它立足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属于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这种意识形态。这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从伦理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对绝大多数人民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绝大多数人民对共同利益的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

陶德麟教授认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与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是一致的,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也是一致的。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生产者,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最深层的动力。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阶段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条件和途径的理论,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强调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由此可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致的。

相对于以往一切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历史进步性。我们可以从陶德麟教授的文章看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具有先进的善恶标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基础上,认为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行为就是善的、正义的,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行为就是恶的、不正义的。

第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以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能够客观地分析社会现实,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与宣传普遍的、无差别的人类之爱不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公开宣布人道主义原则对不同的人实行起来是有差别的,其实现的程度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各种具体情况。

第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与强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个人主义不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认为,个人利益只能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人民的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个人的解放只能以集体的、群众的、社会的解放为前提和基础,脱离实际的个人设计和个人奋斗是无法取得成功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因此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

由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大力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客观需要。

四、人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原则

《人学研究应当坚持的两个原则》是陶德麟教授在2006年11月举行的“科学发展观与人学理论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稿。这篇发言稿虽然没有提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但以很大篇幅论述了西方人道主义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理论的不足和历史局限性,不能用来指导人学研究,中国现阶段的人学研究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来理解、诠释、运用和发展科学发展观。

做人学研究,首先要科学地解释人的本质。能否科学地阐释人的本质,决定了人学研究能否正确认识人自己,能否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否得出有关人的科学结论。

以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为例。西方人道主义者认为,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用这种人的本质观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必然会得出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合理的制度的结论,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保护私有制,实行商品交换和贸易自由,坚持等价交换原则,提倡人与人不分阶级的互爱合作。即使有人谴责资本主义存在的各种弊病,但他们仍然是以肯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和合理性为前提的,其目的仍然是维护和改善资本主义制度。

以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为例。作为抽象的人性论,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还是其他理论,都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的本质,不可能科学地解释人类社会和历史,更不可能得出让人民当家做主的结论。封建统治者一方面从现实的利害关系出发肯定人民的重要地位,提倡以民为本,一方面又把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说成是从来如此,天经地义的。

陶德麟教授认为,以往一切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都是错误的、不科学的,打开“人”这个黑箱的第一个人是马克思,因为他第一次指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应当从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社会关系中去探求,人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改变着自己。马克思所研究的人,不是脱离物质的精神实体,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实体,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历史的人。只有这样解释和说明人,才能得出科学的历史观,找到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所以,我们应当提倡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人学研究。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对陶德麟教授的人道主义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有了一个大致了解。笔者认为,陶德麟教授在人道主义研究上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人道主义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人道主义观。由于对人道主义的理解存在偏差,加上国外思潮的影响,有人错误地把人道主义归于资产阶级的哲学,归于错误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无论好坏,不加分析地一律予以否定和拒绝。有人看到人道主义伦理原则中的合理内容,不加批判地宣扬人道主义,并且错误地把人道主义与人性论混为一谈,用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来解释社会历史,并且主张用人道主义来重新解释、补充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针对人们对人道主义理解上的错误以及由此导致的非批判的态度,陶德麟教授明确指出人道主义是伦理原则,不是历史观,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因其历史观基础、阶级立场、思想内容上的差异,可以划分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在一定阶段产生的进步思想,其中合理的成分可以为我所用,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仍然有积极作用。

第二,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所作的历史的、批判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正确地对待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陶德麟教授认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出现以前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伦理原则,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客观上也为无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撑。没有普遍的抽象的人性,但人性中仍然有共同的东西,对立阶级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不是毫无共同点,资本主义人道主义中合理的成分也可以拿来为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建设服务。对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既肯定其历史进步作用,又认识到它的历史局限性,对其中合理的优秀的成分加以继承,对其中不合理的落后的成分加以抛弃,才是我们对待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正确态度。

第三,阐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基础和先进内容,并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进行人学研究的指导思想。陶德麟教授指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一部分,其世界观、历史观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认识和解释了人和历史,指出寻求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我们建设和宣传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进行人学研究,不是要用人道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而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和人学研究。

时代在变,思想在变,人们对人的思考也在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开展,陶德麟教授对人和社会的思考和研究,也就从人道主义的理论思考衍生到各个领域,形成个人独特的思想主张和理论风格。我们要真正了解他的理论,还必须阅读他的文章,把握时代的脉搏,思考他提出的问题。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