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列宁《哲学笔记本》的内在联系

列宁《哲学笔记本》的内在联系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宁《哲学笔记》是一堆处于无序状态的残篇断简,还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从列宁《哲学笔记本》的创作过程来看,是有一定顺序、有一定完整性的研究过程。在这里不能不指出,《哲学笔记》的编者忽略了某些真正应当补充进来的东西。这一摘要和《哲学笔记本》,是列宁关于辩证法笔记的上下篇。澄清这一问题是当前把《哲学笔记》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的突破口。

(三)列宁哲学笔记本》的内在联系

列宁《哲学笔记》是一堆处于无序状态的残篇断简,还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根据列宁自己命名的《哲学笔记本》的原有顺序来判断得出的结论只能是:零散的形式后面掩盖着内容上的有机联系,八个笔记本是有一定顺序,有一定中心、彼此衔接、直接相关的有机整体,其中包含着列宁系统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的一组纲要。

从列宁《哲学笔记本》的创作过程来看,是有一定顺序、有一定完整性的研究过程。列宁采用的方法,是马克思所强调的“追溯法”:用人体解剖做钥匙反过来做猴体解剖,从发达机体追溯到细胞状态。他的研究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古希腊朴素辩证法。在这里不能不指出,《哲学笔记》的编者忽略了某些真正应当补充进来的东西。这就是上面指出时,列宁1913年1914年之交所做的《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提要,特别是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笔记。这个《提要》和《卡尔·马克思》一文中的辩证法一节,是列宁系统研究辩证法的真正起点和第一阶段。这一摘要和《哲学笔记本》,是列宁关于辩证法笔记的上下篇。为了追溯马克思“《资本论》逻辑”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来源,列宁走向辩证法史研究的第二阶段——改造黑格尔唯心辩证法。构成这一阶段的八个笔记本中的基本文献是:黑格尔《逻辑学》摘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摘要,黑格尔《历史哲学》摘要,《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八个笔记本的最后,为了进一步探寻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来源,列宁追溯到辩证法史的源头——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这是列宁辩证法史研究的第三阶段。构成这一阶段的基本文献是:拉萨尔《赫拉克利特》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摘要。

列宁是围绕着明确的中心来广泛搜集材料的,在基本文献之间、基本文献与辅助文献之间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列宁这里的工作方式的特点是:专题研究,目标集中;基本问题,贯穿始终;原始资料,详尽占有;参考资料,力求完备。比如说,列宁不仅在基本文献中详尽研究了黑格尔的主要著作,而且还在辅助文献中搜集了尽可能完备的参考资料。在黑格尔《逻辑学》摘要之后,他做了《关于论述黑格尔逻辑学的主要著作书评的札记》,评述了“论述黑格尔的最新文献”。其中德文著作5部,英文著作6部,意大利文著作2部。后来又补充了对诺埃尔的法文专著《黑格尔的逻辑学》摘要,和有关的四本法文著作。这种搜集资料的方式,有助于证明它是一部辩证法专著的准备材料,而不仅仅是为个人弄清问题或实际应用辩证法而做的零散札记。

列宁拟定的辩证法研究纲要把许多零星思想串联起来,使整个笔记紧密围绕建立辩证法体系这个中心展开。八个笔记本中有两类材料:一类是随读随做,信手写来的大量零散笔记,好象散乱的珍珠;另一类则是列宁对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自己思想的系统总结。后者凝聚着列宁长期以来的哲学深思,实质上是列宁系统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的纲要,象红线一样把粒粒珍珠串联起来。这些纲要牵涉到辩证法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理论来源、核心实质,各种要素,叙述方式,显然都是围绕着写出辩证法专著、建立辩证法体系这个逻辑主旨展开的。这样的纲要一共是四个,形成了一组。这组纲要连在一起,构成了八个《哲学笔记本》的骨骼,这四个纲要又是两两成对的,形成两个序列。

《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和“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的纲要(10)构成一个序列,围绕着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一致原则展开,揭示着辩证法体系的基本性质和知识来源,前者从总体高度对比研究了马克思“《资本论》逻辑”和黑格尔《逻辑学》,分析了这两个体系的内在结构和逻辑顺序。列宁由此得出的三者一致原则,把辩证法体系看成多面的钻石,有三个基本方面:既是辩证法,又是认识论,又是逻辑学。这就指明了作为哲学科学的辩证法的多样功能,建立辩证法体系的根本途径。后者则把三者一致的原则进一步具体化,要求体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体现辩证逻辑与认识史的一致,辩证法体系要对整个人类认识史做出辩证的哲学总结。列宁列出了由以构成认识论——辩证法的知识来源的七大领域:哲学史,各门科学的历史,儿童智力发展的历史,动物智力发展的历史,心理学,感觉器官的生理学

《辩证法要素》和《谈谈辩证法问题》构成另一个序列,围绕着对立统一是辩证法核心的原则展开,揭示着辩证法体系的内在结构和理论内容。前者写在关于黑格尔逻辑学摘要的三个笔记本的尾声之处,看来是想对其中所包含的辩证法要素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从而提出列宁自己的辩证法体系构想的雏型。列宁以改造黑格尔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三要素”为基本构架,逐步扩展为七要素——十二要素——十六要素。他按照“自在之物的客观辩证法——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认识的辩证法”这个总的顺序,圆圈式地展开了自己关于辩证法体系的总体构思。后者写在八个笔记本的近于最后,可以看做最富于概括性的总纲要。在这里,列宁的思想进一步升华。他要求以对立统一学说为核心来全面叙述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并且注重揭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实质。他要求以马克思《资本论》为范例,构成辩证法规律、范畴的严整体系,而不能象普列汉诺夫那样,停留在辩证法“实例总和”的水平上。为此,他专门考察了《资本论》的叙述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然后做出一个言简意赅的高度概括:“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因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只是辩证法的局部情况)。”(11)这里接近于画龙点睛式地说明八个笔记本的主题思想——按照“《资本论》逻辑”的叙述方式写出“一般辩证法”,写出《资本论》式的唯物辩证法的“大逻辑”。

初看起来,本文提出的问题似乎是无关宏旨的繁琐考证。实际上,它却是象马克思所说的那种“显微镜下的细致工作”,直接关系到对列宁《哲学笔记》的根本理解。澄清这一问题是当前把《哲学笔记》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的突破口。它要求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哲学笔记》,真正抓住列宁这一著作的基本思想、逻辑主旨。它要求用新的方法来重新研究《哲学笔记》,从目光局限于个别原理、个别片断的微观考察上升到对八个笔记本整体的宏观考察,从单篇札记的静态考察上升到对列宁内在创作活动的动态考察,从解释、论证其中的个别原理上升到创造性地揭示列宁思想实验室的真正奥秘。它要求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哲学笔记》的理论贡献,不是孤立地挑出其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观点,而是把哲学视野放宽,转向列宁为建立辩证法体系而拟定的整体构思。它要求从新的高度来重新估价《哲学笔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更加充分更加科学地评价它的巨大意义。它也要求我们从新的实践需要出发,把列宁《哲学笔记》已经开始而尚未完成的工作继续下去。

(载《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4期,转载于《新华文摘》,1984年第8期)

【注释】

(1)《哲学笔记》,1963年俄文版第39、454页。

(2)《哲学笔记》,1963年俄文版第39、45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25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通集集>提要》,第34-35页。

(5)《列宁全集》,第21卷第65页。

(6)拉法格:《回忆马克思》。

(7)《哲学笔记》第357、307、357、399、409页。

(8)《哲学笔记》第357、307、357、399、409页。

(9)《哲学笔记》第357、307、357、399、409页。

(10)《哲学笔记》第357、307、357、399、409页。

(11)《哲学笔记》第357、307、357、399、40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