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列宁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论述

列宁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论述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宁在指出自然科学理论与哲学思维的这一区别时,又看到了两者的联系。这实质上是对以往哲学本体论所作的方法论的清理,而这一清理又为列宁正确地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诸问题奠定了思维基础。列宁把这个最大的共性称之为客观实在性。
列宁科学哲学关系的论述_文化哲学:认识与评价

一、列宁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论述

列宁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论述是通过分析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关系、物质范畴的哲学涵义和科学涵义具体展开的。

先看列宁对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关系的说明。

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对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关系的说明是以分析自然科学理论与哲学思维的关系而体现出来的。自然科学理论与哲学思维的关系问题是解决世纪之交不同认识论学派论争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列宁通过分析物理学危机,揭示出这两种思维形式的区别和联系。列宁认为,自然科学理论与哲学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自然科学理论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结构的描述,哲学思维则是对物质的存在性质、存在方式的思考;只有哲学思维才具有本体论、世界观的意义。正是这样,列宁反对用具体的自然科学理论直接说明哲学问题,他指出,物理学危机的思想根源,就在于物理学家用物理学数学形式化、物理学理论发展的相对性原理等这样一些具体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变化来说明哲学意义上的物质。列宁在指出自然科学理论与哲学思维的这一区别时,又看到了两者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这两种思维之间的相互影响:一方面,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改变人们对物质存在方式的看法。比如,物理学革命可以打破把事物看作是绝对的、不变的形而上学思维,“生产辩证唯物主义[95];另一方面,哲学思维又为科学家规划自然图景,提供思维框架。他强调,在物理学革命中,自然科学家只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才能正确评价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在这里,列宁已经看到了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之间的质的差别,强调对作为哲学本体的物质范畴的说明只能运用哲学思维,而不能简单地搬用科学思维。这实质上是对以往哲学本体论所作的方法论的清理,而这一清理又为列宁正确地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诸问题奠定了思维基础。

再看列宁对物质范畴的哲学涵义和科学涵义的厘定。

列宁认为,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概念和科学意义上的物质概念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前者处于抽象层次上,是对世界本原的解答;后者处于具体层次上,是对单个具体事物或物质结构的说明和描述。由两者在层次上的这一区别所决定,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特性和内容。从它们各自的特性看,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一个“广泛已极的概念”[96],是不可再定义的,即没有比它更大的概念来限定它,相反,对这个概念的说明则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和科学问题的基本前提,因此,哲学的物质是一个规定性的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不同,科学的物质概念总是和具体相联系,总是需要用更高、更广泛的概念来解释,而且还要受到哲学概念的限定。譬如,微观物质的存在和运动要由电子或基本粒子的结构和运动方式来解释和描述,又体现了哲学物质范畴的客观实在性,因此,科学的物质概念是一个被规定性的概念。规定性和被规定性既体现着哲学“物质”和科学“物质”各自的特性,又决定着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具有规定性特性的哲学“物质”所揭示的是事物最普遍、最一般的性质,即最大的共性。列宁把这个最大的共性称之为客观实在性。他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97]而具有被规定性特性的科学“物质”所揭示的是个别事物的特殊结构,它总是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概念表现出来,譬如,“以太”、“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等等。哲学“物质”和科学“物质”的这些区别表明,哲学“物质”是“一”,科学“物质”是“多”,两者的关系是“一”和“多”的关系。“一”和“多”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列宁正是由此出发,在指出了两者区别的同时,又考察了两者的联系。列宁认为,哲学的“物质”和科学的“物质”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哲学的“物质”是通过科学的“物质”的无限发展和相互转化而证明的;无数科学“物质”的变化和发展都体现着哲学的“物质”,表现了人的认识的深化。由此,列宁得出结论:“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在认识自然界上的这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自然界是无限的,而且它无限地存在着。”[98]

列宁对哲学的“物质”范畴和科学的“物质”范畴的厘定,实质上是对哲学本体进行科学和哲学的清理。经过这种清理,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观在新的哲学发展阶段上得到了更精确的阐发和更有力的论证,也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