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越的理想

超越的理想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原先未经触动的生活经过了触动、经过了转化就成为真正的生活,成为值得一过的生活,在生活中直接就实现了永恒的理想。但这也的确是一种超越,而且有可能是真正的超越,绝对的超越。永恒的理想时时刻刻在我们生活的每一步面前,衡量审判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而不是简单地把审判放到生命的最后。这样的超越才有真实的力量。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上》)“道亦器、器亦道”,生活本身成为形而上者,类似于化腐朽为神奇。[12]原先未经触动的生活经过了触动、经过了转化就成为真正的生活,成为值得一过的生活,在生活中直接就实现了永恒的理想。如果能够时时做到,而且如果像是在未经触动的生活过程中那样自然地做到这一步,并且不再偏离,即所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那就是圣人。而圣人就是前面所说的“与天地合其德”的大人,也是可以“赞化育、参天地”(《中庸》)的人。但即使是这样的人也还是人,而不是对于人来说根本不可及的神或者上帝。“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如果现在一个人现实上还不是圣人的话,那原因也不是不能,而是不为。[1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因为那根本上就是每一个人先天就具有的真正的自己。

我们是顺着永恒的理想冒出于天地之上,弄清楚了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这个形而上者,我们在生活中实现它,也是实现真正的自己,即所谓“成己”。看起来,我们似乎是离开了生活,然后又再次进入,就像佛祖已经到了寂灭之地又不舍众生回到世间一样。可实际上,我们是在生活中发现了这个真正的自己。尽管在开始的时候,这个真正的自己是通过完全否定性的面貌出现的,也是我们在开始的时候并不能对之有明确的自觉与肯认的,但毕竟是在生活中发现的,而且它的确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础,每一个人自己认真反身自求都可以找得到。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在未经触动的生活过程中,它也还是有“端倪”显露出来,那就是如果我们没有按照真己的要求去做,我们会觉得心有所“不安”[14]。这个“不安”恰恰显露了正确的方式和内容。我们是希望能够在生活中“心安理得”的。同样我们也会在自己身上发现有所“不忍”,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顺着这些推出去,我们自然就会走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的地步,而不需要先到超越的彼岸,再返回头来到此岸。

但这也的确是一种超越,而且有可能是真正的超越,绝对的超越。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个超越改变了它的面貌。永恒的理想时时刻刻在我们生活的每一步面前,衡量审判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而不是简单地把审判放到生命的最后。它及时发现和纠正我们的过错,真实地发挥着效用。而如果仅仅在生命的最后才做最后的审判,我们可能面临的就是回天乏术,无力改变已经过去的一切。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无法再有任何改变,只有被动地等待审判的结果,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必然性才会获得其重要性。在当下的衡量和审判中,我们知道了自己错失,我们为求“心安”及时改正,我们才可以避免再犯,才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我们才可以日益把我们的生活向上提升。这样的超越才有真实的力量。同时这种衡量和审判虽然是用绝对否定性的死亡作为其面目的,但却并非冰冷、残酷的,而是欣欣向荣的,让我们时刻感受到和乐的。这不是另外加上去的主观感受,好像为了吸引我们向它而趋一样,而是它的本性就如此的。如果说生活中有什么最大的快乐或者持久的快乐的话,那么这个最高的超越本体就是。“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因为它自己就是“神无方、易无体”(《周易·系辞上》)的。虽然本体始终是那个作为万物源头也是我们自己源头的贞定的“一”,但它的效用是无穷尽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虽然可以直接就到它那里,满足它的要求,但是我们向之努力的进程和需要改善的生活内容却是无穷无尽的。这里不会出现所谓“理想”实现后的失落与无措,而是实现的时候感受到了欢欣鼓舞,同时又有新的征程展现出来。每一次实现都是一种创造,而且是绝对唯一的创造,它不能保证你用同样的方法再次取得成功。如果你仅仅想用原来成功的方式再做努力,那只能证明自己的懈怠,从一开始就与创造取得成功的欢乐无缘了。我们之所以说它是绝对的超越,也是从这个角度而言。它时时都在提出要求,我们也需要时时承接它的要求改造自己的生活,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时刻“戒慎其所不闻,恐惧其所不睹”(《中庸》),“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论语·泰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