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银行通行则例》到《兑换纸币则例》

从《银行通行则例》到《兑换纸币则例》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晚清时期,外国银行纷纷在中国沿海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发行银行券行使市面。在此情形下,清政府于光绪三十四年颁布《银行通行则例》15条。此后,为加强对纸币发行的监管,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两部重要法规,即《通用银钱票暂行章程》及《兑换纸币则例》。时隔不到一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兑换纸币则例》。[6]这一奏折所附《兑换纸币则例》19条,与《通用银钱票暂行章程》几乎完全一致。

第一节 从《银行通行则例》到《兑换纸币则例》

晚清时期,外国银行纷纷在中国沿海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发行银行券行使市面。中国为挽回权利,并图抵制,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设了中国通商银行。此时的银行事业正处于草创阶段,钞券随意发行的弊害尚未完全彰显,政府对于各行号的发行干涉不多,但开始积极筹备设立国家银行,试图发行信用昭著的纸币。光绪三十年三月(1904年),户部上奏的“试办银行酌拟章程折”,实际已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这种意图。奏折称,“中国官商,平素情形隔阂,且因从前之钞票,近年昭信之股票,办理不善,失信于民,更不敢与官交易。今银行甫设,又势难遽禁商号出票。官中行用纸币,恐一时未能取信商民。必须设法昭示大信,数年以后,或可望商情渐通,流行无滞”[1]。继户部银行于光绪三十一年开业(光绪三十四年改为大清银行)后,交通银行(光绪三十三年邮传部设)、浙江兴业银行(光绪三十四年设)、四明商业银行(光绪三十四年设)等先后成立,加上当时各省官银钱号林立,银行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在此情形下,清政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布《银行通行则例》15条。该条例首次从法律角度对银行作了明确定义,此外,对于普通银行的业务范围、组织形式、创办手续、开业审批、营业报告的报部及公告、监督检查、歇业清理程序以及违章事项的罚则等,也作了具体规定,实际上是中国最早的银行法。则例第1条规定银行业务为9项,其第9项为“发行市面通用银钱票”,并附文解释:“纸币法律未经颁布以前,官设商立各行号,均得暂行发行市面通用银钱票。但官设行号每月须将发行数目及准备数目,按期咨报度支部查核。度支部并应随时派员前往稽查。”[2]该则例明确规定,允许官商所设银钱行号发行通用银钱票,而对于发行兑换准备,则未作任何规定。于是各省官银钱号,“遂得漫无限制,滥发纸币,不数年间,纸币充斥,社会苦之”[3]。应当说,此举对后来的纸币滥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后,为加强对纸币发行的监管,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两部重要法规,即《通用银钱票暂行章程》及《兑换纸币则例》。

首先颁布的是《通用银钱票暂行章程》。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度支部鉴于纸币充斥之为害,亟应早筹限制之法,特上奏“厘订章程限制官商银钱号滥发纸币折”,该奏折称:“近来行号林立,票纸日多,官视为筹款之方,商倚为谋利之具,倘不设法限制,将使官款收放几无现银,市面出入惟余空纸,物价腾贵,民生困穷,其危害何堪设想”;同时提出,“当清厘积弊之初,必当有较若划一之法”,并拟订《通用银钱票暂行章程》共20条,“所以保信用,固银根,亦预为划一币制之地”。与该奏折同时奏准公布施行的《通用银钱票暂行章程》共20条,其要点如下:凡印刷或缮写之纸票,数目成整,不载支付人名及支付时期地址者,俗名钞票;银行则例称为通用银钱票,均须一律遵守此项章程(第1条)。通用银钱票,必须有殷实同业5家互保,担任赔偿票款之责,方准发行,惟官设行号,不在此限(第3条)。本章程未经颁布以前,凡已发行银钱票之行号,尚未注册领照者,限于文到6个月内,赶紧备集资本,呈请地方官验实,报部注册;逾期不呈请者,除限期勒令收回此项纸票外,由地方官查照第18条,酌量轻重,处以罚款(第5条)。本章程未经颁发以前,有非银钱行号发行此项纸票者,限至宣统二年五月底,陆续将全数收回,其有于限期内不能全数收回者,准其另设银钱庄号,照章注册,援照此项章程,一律办理(第6条)。本章程颁发后,再行新设之官商银钱行号,概不准发行此项纸票(第7条)。该章程颁发后,凡照章准发此项纸票各行号,只能照现在数目发行,不得逾额增发(第8条)。凡发出此项纸票,无论官商行号,必须有现款4/10作为准备,其余全数,可以各种公债及确实可靠之股票借券储作准备,另行存库立帐,不与寻常营业帐目相混,以备抽查(第10条)。凡准发此项纸票各行号,自宣统二年起,每年须收回票数二成,限以5年全数收尽(第11条)。凡准发此项纸票各行号,于限期内情愿一时全数收回者,准商由大清银行以确实之抵当物品,借予低利,分年摊还款项(第12条)。凡官设行号,均由度支部随时派员抽查,如准备数目不符,或呈报不实,及有其他情弊者,立禀度支部查办(第15条)。凡官设行号,由各地方官随时会同商会派员抽查,如准备不符,或呈报不实,及有他项情弊者,报部查办(第16条)[4]。以上各条,或责成担保(如第3条)、限期注册(第5条),或限制发行(第7条)、规定限额(第8条),或严定准备(第10条)、随时抽查(第15、16条)等。从文字上看显然已经蕴含统一发行的意图,然而当时官商行号对此大多抱观望态度,并未切实遵行,“比年新开行号呈请注册者固属不少,而旧设者多未补请”[5]

时隔不到一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兑换纸币则例》。宣统二年五月初十日(1910年6月16日),度支部提出奏折称:“诚以纸币关系重要,倘发行之机关不一,势必漫无限制,充斥市廛,物价因之昂贵,商务遂以不振,贻害于国计民生何堪设想”;并提出,应将“纸币一切兑换发行之事,统归大清银行管理,无论何项官商行号,概不准擅自发行”;对各省官商行号所发银钱各票,必须“按年收回二成,期以五年收尽”;至于其他官银钱号所发各票,因为数较巨,“似不能不变通办法,以收速效”;对以前大清银行所发通用银票,“亦应陆续收回,以昭划一,不准增发”。[6]这一奏折所附《兑换纸币则例》19条,与《通用银钱票暂行章程》几乎完全一致。

《兑换纸币则例》19条公布后,度支部于宣统二年五月十四日(1910年6月20日)又奏请限制官商行号发行纸币,称:“通用银钱票流通市面,殊于币制有碍”,因此“其业经发行各行号,应即照章按年收回;未经发行各行号及以后新设各行号,即不准再为发行。如有不遵此项章程办理者,无论官办商办,即由臣部查明实情奏参,照章惩罚,以维币制”[7]

由此可见,晚清中央政府屡次颁布相关法令,在主观上确实有统一货币发行的考虑。但实际运作中,中央政府一方面订定法令禁止旧设行号发行纸币,另一方面又继续核准新设行号发行新币,言论与行动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其实际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