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兼并模式的主要类别

兼并模式的主要类别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垂直型兼并在分业制解体之前的银行扩大规模或者救济式兼并活动中较为多见。此外,水平兼并的成本问题也是决定兼并效率的重要要素。水平兼并会扩大控制市场力度、产生导致市场价格上升的社会成本。它是指不同业态金融机构之间的兼并,又称为混合兼并。多数“混合兼并”的目的在于通过混合重组,实现企业多样化和经营的多元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市场份额,强化竞争能力。

第二节 兼并模式的主要类别

一、交易费用理论与银行兼并

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信号,资源的利用是在价格信息引导下进行的,而且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需要支付成本。因此,产权经济学认为,通过一个组织并借助某种权力(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可以节省部分市场费用。交易费用理论强调的是节约费用。其意义在于,当市场存在非理性、投机动机、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的状况下,市场运作的复杂性会大大提高交易费用(包括调查、谈判、监督等费用),为了节约这些费用,可采取的办法之一就是用企业兼并来代替市场交易。也就是说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银行兼并,其表现为当一家银行因大量代理(包括代理和被代理)、委托业务所支付费用过高时,便会产生通过兼并方式,让代理机构或受委托机构成为自己的内部机构,以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成本。

二、市场垄断理论与银行兼并

市场垄断理论认为,兼并活动的主要动因来自借助兼并或并购达到减少竞争对手、增强控制经营环境、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垄断利润的目的。通常在三种情况下会发生以垄断为目的的兼并活动:一是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削价竞争激化的情况下,通过兼并取得在自身产业中的比较优势;二是在国内市场遭受外商势力威胁,通过兼并组建大企业集团,以对抗外来竞争;三是为了规避法律约束,通过兼并将被约束行为内部化,进而达到继续控制市场的目的。

三、规模经济理论与银行兼并

广义上的规模经济理论包括横向理论、纵向理论和多样化经营(混合)理论,用这三种理论解释银行兼并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垂直兼并。它是指处于垂直或者关联银行之间的一体化兼并(纵向),目的是通过收购其他银行与自身业务有关联的产品或服务,增强垄断势力。垂直型兼并在分业制解体之前的银行扩大规模或者救济式兼并活动中较为多见。

第二,水平兼并。它是指在同一市场、规模相同,且处于竞争关系的银行之间(横向)通过兼并实现金融集团化、增加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份额的兼并。实际操作中,水平兼并以对等兼并为多。

水平兼并的效益主要体现为:①规模效益——通过扩大规模削减平均费用;②协同整合效益——通过复数企业拥有资源的互补性提高效益性;③学习效益——通过高费用企业向低费用企业学习产生的提高效率性的效果。

决定水平兼并效果的主要因素有:①固定费用中存在非分割性情况下,生产量增加、固定费用负担扩散;②在减少必要库存量的情况下,可确保产品供应;③根据生产流程的物理特性,生产量增加、效率提高。

此外,水平兼并的成本问题也是决定兼并效率的重要要素。水平兼并会扩大控制市场力度、产生导致市场价格上升的社会成本。同时还存在产生规模不经济的可能性。导致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有:①市场竞争力下降,导致压缩成本的动机减退(动机成本);②巨型化组织结构导致第一线信息传递至决策者的过程中,信息被扭曲或丢失(信息成本);③巨型化组织机构导致对劳动者监督的困难(监督成本)等。上述成本,企业规模越大,与市场交易距离越远越严重。

第三,多样化兼并。它是指不同业态金融机构之间的兼并,又称为混合兼并。例如,银行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之间的兼并。多数“混合兼并”的目的在于通过混合重组,实现企业多样化和经营的多元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市场份额,强化竞争能力。金融控股集团是其中一大典型形态。

多样化兼并的效果主要表现为范围效益和分散风险效果,具体表现为:①范围效益——同一企业经营多项业务,其总费用低于经营单项业务。范围效益是以多种经营为目的,在资源不可分割的情况下,使用同一原料生产多种产品,并通过同一流通渠道销售所产生的效益。②分散风险效果是指多项产品整合后(多样化)的收益变动幅度小于各个产品收益变动幅度之和所产生的降低风险的效果。此外,相关程度越小(收益变动差异越大),收益风险越小,多种产品收益处于完全反相关关系时,风险可降至最小。

近年,大型金融机构热衷于巨型金融集团化(46)倾向十分显著。经营者倾向于金融集团巨型化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跨业态的金融服务,可以获得范围效益和整合效果,并可以通过事业的多样化达到收益的稳定化和分散风险的目的。根据G10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巨型金融集团化的动机主要集中在“通过商品多样化分散风险”和“强化市场控制力”。虽然作为金融集团巨型化的诱因,还包括“市场能力”集约等,但是这种作用在金融壁垒可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其可能性很低。

金融集团巨型化的整合效果的源泉集中在两个方面,即金融产品的生产(费用)和消费(收益)。而企业追求多样化的理由,在经济学中用范围效应概念解释,而在经营学中则用整合效果概念解释。由于范围效益和整合效果重叠较多,故在以下文章中,不特别加以区别。

(1)费用方面的整合效果:金融集团巨型化产生的整合效果主要表现为,在一家企业生产复数商品比分别在不同企业生产各类商品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复数商品之间的共有生产费用(固定费用)越大,其效果越大。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可以产生费用整合效果的原因是:第一,复数业态可以共享固定费用,例如,信息系统投资费用、品牌维持费用等共同费用;第二,通过利用原有商品传输通道,只需少许费用便可以扩大提供商品范围,例如,在银行窗口销售投资信托、保险商品等;第三,追加少量费用便可以将某商品生产所需信息用于其他商品生产,例如,向住宅贷款借款人连带出售火灾保险等。

(2)收益方面的整合效果:当一家金融机构向消费者集中提供不同金融商品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时,与不同金融机构分别提供不同商品相比,单个商品的消费额增加,可以实现扩大消费对增加收益的整合效果。例如,个人理财业务,证券公司的综合账户等。金融机构通过组建巨型金融集团,建立可同时提供复数不同金融商品的服务机制(一门式销售),无疑可提高金融机构的收益率。例如,巨型金融集团成立之前,客户在购买复数金融商品时,需要分别承担各个商品的购入成本。然而,在巨型金融集团的组织框架下,频繁购买商品和合并购买商品,可以节约购买成本,而后者,由于商品购买量增加,同时还会增加商品销售部门的收益。

从规模效益来看,在银行兼并中,一家银行向社会提供的金融产品或者服务成本取决于该银行的资金实力或服务能力,因此银行规模越大,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越低,规模产生的效益就越明显。因此,实现集约化经营、追求规模效益成为银行兼并的一大动因。在贷款业务方面,在市场稳定的前提下,银行贷款规模的变化引起的效益变化存在三种可能,即盈利、保本或亏损,规模扩张可以促使效益增长,这是银行重组的内在动因。另一方面,如果所有银行都进行贷款规模扩张,则单个银行就会出现实际收益持续上升,或者实际收益持续下降甚至亏损的局面,即发生经济学理论中的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的结果。

在上述三类兼并中,水平兼并在战后日本银行业的兼并活动中最为多见。例如,第一银行和劝业银行的兼并、三井银行和太阳神户银行的兼并均属于这一形态。然而,发生在21世纪的日本的银行大兼并的巨型化倾向中,多样化兼并的特征较为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