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元闹荒和过剩

美元闹荒和过剩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元短缺时代,是美国主导整个国际货币关系的全盛时期。1950年之前,其他国家的美元短缺差不多都是靠美国长期贷款和捐赠来解决的,1949年美国要求欧洲各国对货币进行了一轮贬值调整,到1950年各国美元短缺现象就开始出现了。1958年之前,持续的美元赤字实际上帮助各国避免了政策冲突,实现了经济发展,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时代以来,国际货币秩序还没有这样和谐过。

“特里芬两难”:美元闹荒和过剩

“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的历史,可以看成是大国之间相互讨价还价的一段历史,1971年这个体系的最终崩溃也可以看成是这个讨价还价的最终失败。

战后国际货币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和其他主要工业国家政治关系的平稳运行,只要欧洲和日本在政治和战略上还依赖于美国,继续接受美国的“善意”领导,那么这个体系就可以维持下去。但这一状况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经济和政治形势的时代变化最终会摧毁美元霸权。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可以分成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为美元短缺时期,从战后一直持续到1958年;第二个时间段为美元过剩时期,从1958年一直持续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美元短缺时代,是美国主导整个国际货币关系的全盛时期。美元短缺或美元荒这些词语在那个时代被人们广泛使用,这实际上意味着“只有美国才能肩负起整个世界货币稳定的责任”,在那个时代也只有美国通过收支账户的美元外流才能平息其他国家抢夺黄金的斗争。

1950年之前,其他国家的美元短缺差不多都是靠美国长期贷款和捐赠来解决的,1949年美国要求欧洲各国对货币进行了一轮贬值调整,到1950年各国美元短缺现象就开始出现了。在接下来的年份,美国国际收支账户的赤字就差不多以每年15亿美元的数额往上增长。

按照战前做法,各国如果出现赤字便会通过竞争性的汇率贬值或者紧缩性政策来进行调整,那么战后各国解除外汇管制和贸易限制后,就不能使用这些措施了,而只能依赖于美国的赤字来满足贸易进口的需求。1958年之前,持续的美元赤字实际上帮助各国避免了政策冲突,实现了经济发展,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时代以来,国际货币秩序还没有这样和谐过。

我们可以把1958年前的全球经济不平衡称为一个“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不平衡”。[14]1958年之后美国持续性的收支赤字变得越来越无法收拾。1957年由于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切断了中东地区对欧洲的石油输出,美国相应提高了对欧洲的石油出口,因此1957年美国国际收支账户出现了短暂的盈余。1958年美国又恢复了赤字状况,赤字达到35亿美元,1959~1960年美国赤字数额更大了(见图4)。

图4 1950~1971年美国的国际收支情况

1958年欧洲各国货币几乎都恢复了可兑换性,之后欧洲各国政府不再担心美元荒,而开始关心如何避免美元过度积累。1958年之前,各国都没有要求把大规模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兑换成黄金的美元储备不到10%。但在接下来的10年中,海外结存的美元储备中有2/3都兑换成了黄金,欧洲各国开始纷纷挤兑黄金,美国黄金储备差不多要被耗光了(见图5)。

很显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变得越来越明显,这个缺陷其实早就被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特里芬指了出来,他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在流动性创造机制和国际收支调整机制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

早在1957年特里芬就发现了“美元隐患”问题。他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又详细说明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流动性创造机制缺陷。他认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与会者对金汇兑本位制认识不够,提出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管理性的技术问题,而是整个体系的内在结构缺陷问题。这个问题就出在金汇兑本位制上。

图5 1945~1971年美国和其他各国持有的黄金和美元

资料来源:Michael Bordo,1993.“The Gold Standard,Bretton Woods and Other Monetary Regimes:An Historical Appraisal,”NBER Working Papers 4310.

按照他的分析,美元和黄金按固定比价挂钩,靠美国国际收支的持续逆差向世界提供清偿力和流动性,必然会使美元陷入一种两难境地:在美元固定汇率制度下,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成为各国储备资产流动性的来源。而长此以往,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会越来越大,其他国家结存的美元储备会越来越多,最终超过美国的黄金存储量,其他国家就会降低对美元的信心,怀疑美元是否还能和黄金保持可兑换性,这样它们很有可能提前挤兑黄金,甚至投机美元。但是如果美国平衡其国际收支,各国储备资产流动性又会降低,从而降低世界经济的活力。各国政府对美元过剩接受不是,不接受也不是,就造成了一个美元两难问题。后来人们把这一问题称为“特里芬两难”(Triffin Dilemma)。[15]

德、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遭受猛烈轰炸,工业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尤其是德国,苏联等国把它仅剩的一些工业设备都搬回了自己国家。在战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德、日借款购买了美国许多最新的生产设备,但美国的旧设备要大规模地淘汰掉却没那么容易,这些新设备的生产效率要明显地高于旧设备,德、日的生产实力就逐渐显现了出来。德、日的工业实力越来越强,直逼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德、日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也逐渐扩大。

20世纪60年代,美元兑换黄金的压力越来越大,私人市场上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投机风潮,各国间也在商议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美国政府发行了用其他国家货币标价的“罗莎债券”(Roosa Bonds)来进行融资,美联储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之间也建立了短期信贷支持网络,1961年美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10个成员国签署了“一般借贷安排”,美国可以向他国借用60亿美元的资金来支持美元汇率,缓和美元危机。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在出现私人货币投机问题时,为各国资金提供充分的支持。

1967年11月,在英镑经过几次投机性危机后,英国政府最终决定把英镑从1949年设定的2.80美元/英镑贬值到2.4美元/英镑,这样投机风向更为剧烈地转向了美元。1962年,在几大金融中心之间(美、英、法等8个国家)各国中央银行共同成立了一个总额达2.7亿美元的“伦敦黄金库”,以在危机时稳定私人市场黄金的价格。但是美国黄金储备越来越少,只剩下不到1/3的储备能够支付其短期债务。

美国越来越无法承受国际货币市场的抢购压力,1968年3月“伦敦黄金库”无力维持,最终被黄金双轨制替代。美国政府决定私人市场上的金价格由市场供给决定,各中央银行之间的官方价格还是维持在35美元兑1盎司黄金上,也就是让市场上的金价自由浮动,但伦敦“黄金库”的成员国在国际结算时仍按官价在美国兑换黄金。

黄金双轨制意味着美元已经变相地贬了值。虽然美国政府官方上还在声明美元和黄金挂钩,但实际上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在迫使美元和黄金脱钩。1968年下半年,法郎和马克也迎来了一场投机风潮,法国政府和德国政府用紧急措施渡过了危机,稳住了法郎、马克和美元的官方汇率平价,美国总统约翰逊还特意给法国总统戴高乐发去了贺信,以安抚其心。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各国开始积极商讨创建一种新的流动性创造方式,避免全世界流动性储备都压在美元赤字上。这个商讨主要在10个工业国间进行,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瑞典、加拿大(又被称为“10国集团”)。他们商讨的结果是创造一种“世界货币”——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来充当世界储备资产。

196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一致通过了“特别提款权”制度,该制度从1969年开始正式运行,1970~1972年约分配了95亿份“特别提款权”。各国一开始对“特别提款权”特别有信心,认为未来的流动性短缺问题可以通过这个制度解决。特别提款权的分配为美国应付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对国际货币市场上的投机风潮来说,这点帮助无异于杯水车薪。[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