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政部多收了

财政部多收了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预计今年全年财政收入将达到3.9万亿元左右,与去年相比可增收9 000亿元。国家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税收。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逐渐增加,应该还一还“陈年欠账”,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比如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范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9 000亿元,于国于民都是好事,但前提是用好这笔财政收入。这是对中央财政支出的一大考验。

案例6.1 财政部多收了9 000亿元,最该对谁有好处?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预计今年全年财政收入将达到3.9万亿元左右,与去年相比可增收9 000亿元。(《第一财经日报》12月20日)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是好事,可以让财政支出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然而,作为个体的纳税人,我想问:国家财政收入多收了9 000亿元,对我有什么好处?

首先,该不该降低税负?国家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税收。税收的增加,与经济发展有关,更与税负有关。事实上,我国也是高税负国家。世界银行与普华永道近日联合公布了全球纳税成本调查报告。中国以每年872小时的纳税时间、47项需缴纳的税种、烦琐的税务条目和落后的纳税手段,在175个受调查的国家(地区)中纳税成本高居第八位(《北京商报》2006年12月19日)。在国家财政收入连创新高的今天,我们应该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负、严征管的指导思想调整税收政策,如减少税种、降低税率、降低征税成本、“两税合一”等,进一步减少纳税人的纳税负担。

其次,应该补交“陈年欠账”。我国公共教育投入的目标是GDP的4%,本来就很低,但就是这么低也从来没有达到过,而且投入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学校”轻“普通学校”,甚至城市一间教室的投入,相当于偏远地区一所农村小学的全部家当。近年来,大学收费越来越高,尽管有助学贷款和希望工程等资助,但还是屡屡发生上不起大学的悲剧。在国家财政收入连创新高的今天,“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誓言,也该变成现实了。

再就是增加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投资,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民生。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用钱的地方太多,国家财政也往往捉襟见肘,很多想办的事情办不了或办不好。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逐渐增加,应该还一还“陈年欠账”,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比如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范围。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9 000亿元,于国于民都是好事,但前提是用好这笔财政收入。如果这笔财政收入变成了公款吃喝费、公款出国旅游费或填了腐败黑洞,那增加不增加都与老百姓无关。

国家财政收入多收了9 000亿元,对我有什么好处?能否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这是对中央财政支出的一大考验。

资料来源

www.chinagate.com.cn,中国发展门户网,2006.12.22讨论题

1.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对普通老百姓有哪些好处?

2.要用好这笔财政收入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3.中央财政支出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4.你认为如何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