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万里论二母二子相权

杨万里论二母二子相权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有《诚斋集》,现有《杨万里集笺校》通行。然朝廷也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在江南行用铁钱会子,亦可见杨万里奏议的分量。杨氏为了加重自己意见的分量,借用中国传统的子母相权论,运用到宋代铜铁并行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于是就出现了二母二子相权的新论,并提出“母子不相离”的原则。这就是杨万里对于母子相权论所作的新的解释,也就构成杨氏观察、评论江南八州铁钱会子的理论基础。

一、杨万里论二母二子相权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张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遂名书屋“诚斋”。孝宗时累任国子监博士、太常博、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知筠州。光宗(1195—1200)立,召为秘书监,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宁宗(1201—1224)即位,屡召不起。性刚直,宠辱不惊,廉介清洁,自甘淡泊。工诗,自成诚斋体,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号称南宋四大家。著有《诚斋集》,现有《杨万里集笺校》通行。

《宋史全文》卷二五载:“乾道二年(1166)六月,上(孝宗)曰:‘两淮人过江南,许将交子于务场换易会子。江南人过两淮,亦所用见钱或会子,就务场对换交子行使。’”可知当时江南、两淮行用通货不同,两淮发行交子二百万贯,铁钱为本,不得过江;江南的铜钱亦不得过到江北,八年用会子收回。《宋史·食货志下三》讲:“绍兴末(1162),会子未有两淮、湖广之分,其后会子太多而本钱不足,遂致有弊。乾道二年,诏别印二百、三百、五百、一贯交子三百万,止用于两淮,其旧会听对易。……三年,诏造新交子一百三十万,付淮南漕司分给州军对换行使,不限以年;其运司见储交子,先付南库交收”。光宗绍熙三年(1192),当局要扩大铁钱会子使用范围,发行两淮铁钱会子三百万贯,流通地区除两淮外,包括江南沼江八州,杨万里反对在江南行用铁钱会子,八月上《乞罢江南州军铁钱会子奏议》,力陈其弊及危害,以“不奉诏”,断然抵制。以此触怒宰相留正、吏部尚书赵汝愚,罢了他的江东转运副使,杨氏从此告别官场。然朝廷也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在江南行用铁钱会子,亦可见杨万里奏议的分量。

杨氏为了加重自己意见的分量,借用中国传统的子母相权论,运用到宋代铜铁并行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于是就出现了二母二子相权的新论,并提出“母子不相离”的原则。他是这样阐发自己思想的:“盖见钱之与会子,古者母子相权之遗意也。今之钱币,其母有二:江南之铜钱,淮上之铁钱,母也。其子有二:行在会子,铜钱之子也。今之新会子,铁钱之子也。母子不相离,然后钱、会相为用。”他认为钱币与纸币在流通中形成母子关系,即有先行后随的关系,也就存在着先后不能脱节分离,错位与独立关系,母子不分、母子不能颠倒、交叉。因为是二母二子,交叉互换认错了门也将在所难免,但那是不允许、不能出现的。至于在市场上究竟是母子并行抑或其子独行,则关系不大,只要可以自由兑换,保持既定的比例,母兑子时一定要亲自到场。同样,在不同的流通区域,铜母子与铁母子只要按比例兑换,也是应该允许的。这就是杨万里对于母子相权论所作的新的解释,也就构成杨氏观察、评论江南八州铁钱会子的理论基础。用今人观点分析,杨氏似乎已经意识到纸币本质,它不是价值实体,只是符号、替身,只影相随,母子不相离分。

他又讲:“会子之法,曰会子并同见钱行使。今新会子之法,曰每贯并准铁钱七百七十足行使。……且会子所以流通者,与钱相为兑换也。今新会子每贯准铁钱七百七十足,则明然为铁钱之会子,而非铜钱之会子矣。淮上用铁钱,用新会子,则有会子斯有见钱可兑矣,是母子不相离也。江南禁铁钱而行新会子,不知军民持此会子而兑于市,欲兑铜钱乎?则非行在之会子,人必不与也。欲兑铁钱乎?则无一钱之可兑也。有会子而无钱可兑,是无母之子也。是交子独行而无见钱以并行也。一钱两钱之物,十钱五钱之器,交易何自而行,商旅何自而通乎?”结论是江南不能行使铁钱会子,因为行使铜钱,不能让子离其母而行,且会影响到货畅其流,商贾不通,那问题就大了。两淮本是铁钱流通区,行使铁钱自不成问题。他当然不反对。

在不能兑换的情况下,流通中的会子如能被官府接收,则回收该不成为问题,有投放又有回收,会子的正常流通本不该成为问题。可如果不是这个样子,即“左帑、内帑万一不受,则百姓之输官物,州县亦不受矣。州县不受,则是新会子公私无用,上下不受……万一有受有不受之间,此喧争之所从起,而纷纭之所从生也”。如此,“若江南八州,复欲力行铁钱会子,是江南之民又将不胜其扰也”。故此,他宁肯抗旨不遵,弃官不做,告别仕途,退归赋闲,也绝不做有违事理,伤害百姓的事情,为后世所推崇。

杨氏主张纸币兑换,坚持母子相随,不相离,是积极、正面的,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使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值得肯定。至于这种兑换是否是法定兑换,不兑换与兑换纸币的异同,因为杨氏未予理论,我也不妄加评论,不去苛求古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