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墨子》论“刀相为贾”

《墨子》论“刀相为贾”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古代“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大思想家,世界上第一位平等博爱的战士,卓越的科学家。鲁迅以为墨子是“中国的脊梁”。《墨子》一书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现存五十三篇,其中《墨经》保存了他的货币观点。这一理解可以在《经说下》得到证实。墨子的这一认识当然也是一大发现。

二、《墨子》论“刀相为贾”

墨子(约前480—前389,或390),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10)。手工业者出身的士,曾为宋大夫。游历齐、卫、宋、越、魏诸国,专以上说下教为能事,匡救时弊为己任,聚徒讲学,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学派,与儒学并称显学。我国古代“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大思想家,世界上第一位平等博爱的战士,卓越的科学家。他主张“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唐韩愈以为“孔墨互用,不互用不足为孔墨”。梁启超以为墨学精神已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盖有之矣。“今欲救亡,厥惟学墨”。鲁迅以为墨子是“中国的脊梁”。毛泽东也认为他“是个劳动者,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他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非攻、兼爱、非儒、天志、明鬼等思想,他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深深植根于民族精神内,强本节用的管理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墨子》一书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现存五十三篇,其中《墨经》保存了他的货币观点。

《墨经》或称《墨辩》,用现代科学划分方法考察,主要讲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及其与同代名辩者的辩论。可分为《经上》、《经下》与《经说上》、《经说下》,它们相互对照发明,逐条研讨。《经下》第三十条说:“买无贵,说在仮(反)其贾(价,下同)。”是说买东西无所谓贵贱,因为商品与货币互为价格。一定量货币固然是一定量商品的价格,当然将货币的价格理解为货币购买力或货币的交换价值也无不可。所以他认为物价高则币值低,即货币购买力、交换价值低;反之,物价低则币值高,即货币购买力、交换价值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商品无所谓贵也无所谓贱。这一理解可以在《经说下》得到证实。《经说下》说:“买,刀(11)(dì,谷)相为贾。刀轻则不贵,刀重则不易(轻贱)。王刀无变,有变,岁变,则岁变刀。若鬻子。”货币(即刀)和商品(即)互为价格。如果货币购买力低下,则物价虽高也不算贵;反之,如果货币购买力高,则物价虽低也不算贱。君王铸造的刀币面值未变,谷价却在变动,谷价年年变动,就等于说刀币的购买力在年年变动,这就跟原本不该出卖的孩子也被出卖了是一个道理。这段话反映出墨学的货币观点,用今天的话来说:

一是货币是商品。从商品与货币互为价格的论述中反映出后期墨家已意识到商品与货币在相互交换,恰如简单价值形态中的物物交换,x量=y量刀币,或y量刀币=x量一样,等价物尚未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体,尚未被某种特殊商品所独占,因而视王刀为普通商品,也就是说仅仅视货币为普通商品。尽管如此,这一认识仍是真知灼见,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那些从货币的完成的形态出发而从后往前分析商品的人看来,‘货币是商品’才是一种发现(12)”。墨子的这一认识当然也是一大发现。接触到了商品交换的等价交换原则,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古代,无疑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二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关系呈反方向变化。一方交换价值的提高就意味着另一方交换价值的降低,反之,亦然。此间,墨学已经意识到商品价格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商品自身,同时还取决于货币。这是一个创见。就是说币值与谷价相互制约,币贱则谷贵,币贵则谷贱;在币值不变的情况下,因年景丰歉,市场上谷物供求关系变化,用货币表现的谷物依然会发生变化,在买卖双方都能接受的谷价,交易才能够得到实现成功。

三是将货币形态等同于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货币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是其他一切商品所不具有的。《墨子》中多次述及的货币,例如“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13)”;“外有以为环璧珠玉,以聘挠(交)四邻(14)”;“有十金于此,愿夫子之用也(15)”。在这里货币绝不啻是普通商品,而是具有独特社会属性的特殊商品。可在“刀相为贾”的价值表现形态里,货币的这种特殊性被否定了,因而货币的一般等价物性质随之消失,这是墨学所始料弗及的,或许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金属货币中流通虽已得到大发展,而物物交换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大量存在,小生产者之间大量存在的仍然是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

四是墨学未能揭示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内在原因,即未从价值的分析入手来认识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商品和货币的内在根据。他们从商品与货币两个方面来考察价格高低的变化,指出物价高就是货币购买力低,反之,则是货币购买力高,故物价低也不为贱。还指出如果法定货币购买力未变,物价的变动也就意味着市场上的谷物供大于求或者供不应求,就会引起市场商品价格的波动,说明商品与货币之间交换比例的变化。至于引起这种交换比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谁是主动因,谁是从动因,哪些属于商品自身的原因,哪些属于货币方面的原因,这一系列属于实质性的深层次的问题,墨学尚未触及。在价格变动的万花筒中,他们被表面现象困扰得眼花缭乱,终于得出“买无贵”的结论,随即跌入不可知的循环论的泥潭。

总之,墨学的货币商品性命题具有世界意义。西方这一观点的提出是17世纪最后几十年的事。当时充当币材的金银不管是铸币或是自然形态的金银条块,都看得“和酒、油、烟、布和毛织物一样,也是商品”。马克思肯定这一发现,“在货币分析上是跨出了很大一步的开端(16)”。墨学的这一认识较之西方提前了2000多年,无疑使得中国在货币分析上早早跨出了这很大一步的开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