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

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除了适应世界各国金融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之外,1920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对其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可见,这一时期是中央银行制度积极发展和普遍推行的阶段。中央银行的国有化,强化了政府对中央银行的控制,为集中货币发行提供了制度保证。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由一般运用向综合配套运用转化。各国中央银行间的密切合作不断加强。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银行制度的推广阶段

中央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除了适应世界各国金融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之外,1920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对其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行金本位制度的国家大多停止了货币兑换。战后许多国家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银行券的稳定性从根本上受到了威胁,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稳定。为了改变其货币金融状况,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性。1920年,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国际金融会议,会上明确重申了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并建议未设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应尽快建立中央银行。该会议的主要精神为稳定币值:首先,要使各国的财政收支平衡,以割断通货膨胀的根源;其次,货币的发行应脱离各国政府的控制,执行稳健的金融政策。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央银行制度得以推广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从而大大推动了各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

从1921年到1942年,世界各国改组或新建立的中央银行有43家,其中欧洲有16家,美洲有15家,亚洲有8家,非洲与大洋洲各2家。可见,这一时期是中央银行制度积极发展和普遍推行的阶段。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为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普遍信奉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主张,均以货币政策作为干预生产、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从而促使各国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银行制度。

(1)中央银行的国有化和一般货币发行向国家垄断发行转化。中央银行的国有化,强化了政府对中央银行的控制,为集中货币发行提供了制度保证。银行券的发行逐渐由分散到集中,由商业银行的一般业务转化为中央银行的垄断业务,实现了中央银行由一般的发行银行向国家垄断的发行银行转化,调节货币发行量成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

(2)中央银行政府机构性质的确立和由一般代理政府国库款项收支向政府的银行转化。随着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纸币的发行实质上表现为政府意愿通过法律的强制得到实现。这时中央银行的行为已不再是一个金融机构的行为,而是作为国家在金融领域里的代理人,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中,在对金融领域的管理中实现国家意志和利益。许多国家的银行法中还明确规定了中央银行作为政府机构的身份,实现了中央银行向政府银行的转化。

(3)中央银行向银行的银行转化及其自身的独立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央银行逐渐放弃了商业银行业务,不再与工商企业或个人发生信用关系,这不仅突出了中央银行业务的独立性、垄断性、超然性,也有利于中央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由一般运用向综合配套运用转化。进入中央银行强化阶段后,随着中央银行对社会经济活动调控的加强,货币政策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其主要标志:一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完善和配套。除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已经法令化、制度化以外,还产生了一些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从而大大增强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弹性,也延伸了中央银行调控的领域。二是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形成,即形成了以稳定货币、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为体系的多元货币政策目标。

(5)各国中央银行间的密切合作不断加强。随着国际经济及金融交往日益扩大,各国中央银行间的合作也不断加强,特别是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一系列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国际金融组织机构的出现,开创了各国中央银行间密切合作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