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大厦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大厦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自贸试验区“单一窗口”已经正式运行。这将有利于自贸区聚集更有活力的贸易主体,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起着重要的联动与协同作用。自贸区贸易服务公共平台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联动与协同。

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优势,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探索在区内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扩大完善期货保税交割试点,拓展仓单质押融资等功能;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功能,试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系统。这些都将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引领和辐射功能。

1.自贸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联动

(1)自贸区贸易投资便利化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商贸环境优化的联动。

一是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根据《国务院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自贸试验区内登记设立的企业可以到区外再投资或者开展业务,如有专项规定要求办理相关手续,仍应按照专项规定办理。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扩大服务业的开放。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促进上海国际贸易投资环境。上海自贸试验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政府管理由事先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支持试验区内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

三是创新监管模式,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政策,优化上海国际贸易商贸环境,促进试验区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允许企业凭进口舱单将货物直接入区,再凭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向海关办理申报手续,探索简化进出境备案清单,简化国际中转、集拼和分拨等业务进出境手续。构建相对独立的以贸易便利化为主的货物贸易区域和以扩大服务领域开放为主的服务贸易区域。上海海关推出18项改革措施,包括“分送集报、自行运输”试点等。上海检验检疫局对“一线”进境货物实施进出境检疫和重点敏感货物检验的监管模式,推出“预检验”等23项制度创新。这将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商贸环境的优化,起到重要的联动与协同作用。

四是实行“单一窗口”,促进上海国际贸易便利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单一窗口”已经正式运行。今后上海在完善口岸通关模式和信息化建设,实现“一次录入,分别申报”,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推动实施“通报通放”“快检快放”“即查即放”等模式,做好原产地签证服务,加大贸易便利化政策等。这些将会对上海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产生重要的联动作用。

(2)自贸区聚集更有活力贸易主体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联动。

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外资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建立整合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和一般制造业等领域扩大开放,对外资形成巨大吸引力。这将有利于自贸区聚集更有活力的贸易主体,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起着重要的联动与协同作用。

第一,吸引跨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或营运总部集聚。自贸区利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区域内各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统筹管理和资源配置协调功能,使上海成为全球资源的配置高地。截至2014年6月,上海已经集聚了近469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其中220家落户浦东,约占全市比重的47%;在外高桥保税区,到2013年底跨国公司营运中心累计达197家。随着大量跨国知名企业进驻自贸区,自贸区的国际中转贸易迅速增加。未来几年,上海要利用自贸区的开放效应,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营运总部集聚,增强上海对国际资源的配置功能,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第二,吸引国内大的贸易公司总部集聚。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推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企业集团总部入驻方面也有明显发展。自贸区先行先试、减权放政等改革创新政策,将吸引更多的国内企业集团总部,包括过国企和民营企业总部、国内大的贸易公司总部集聚上海。这将增强上海自贸试验区对国内资源的配置功能,特别吸引和集聚国内大宗商品交易商。大宗商品交易商是国际贸易领域重要的、最活跃的交易主体,大宗商品交易商的集聚,有利于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增强。同时,也将联动和协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在国际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

第三,吸引国际投资、金融机构等在上海自贸试验区集聚。自贸区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政策和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也吸引了国际投资、国际信托、国际融资租赁公司、外资银行等入驻自贸区,逐渐形成集聚区,推动了上海国际贸易的发展。

(3)自贸区贸易服务公共平台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联动与协同。第一,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依托保税区域连接境内境外、统筹在岸离岸的跨境资源配置特色,利用自贸区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制度创新,遵循国际通行规则来搭建国际和国内交易者共同参与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2015年7月29日上海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启动仪式在洋山保税港举行,由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上海钢联金属矿产国际交易中心共同启动首批产品上线,涵盖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两大商品品类。与国内现有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不同,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这将有助于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增强对国际资源的配置功能。

第二,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自贸区要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功能。目前自贸区已建立了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平台“跨境通”,该平台包括门户网站、个人行邮税网上征缴、报关报检、跨境外汇支付等系统,位于自贸区内的跨境电商物流中心也是平台的组成部分。根据当前互联网技术在商品贸易领域的广泛运用、国内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的形势,积极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电子商务市场,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的培育建设,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报关、检验检疫、结汇、退税和统计等环节的监管和服务,建设综合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支付平台,逐步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规模。自贸区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仓扩容和海关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监管模式落地,制定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统计和数据分析制度,这将推进上海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国际贸易效率。

第三,推进技术进出口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支持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技术进出口交易平台和服务外包交易平台的建设,以促进上海国际技术贸易和服务外包业务特别是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快速增长,这对自贸区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科创中心之间的联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自贸区新兴贸易的发展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联动。

上海自贸试验区对培育上海国际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对外贸易的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自贸区支持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开展跨境融资租赁和租赁产品创新;推进全球维修检测基地建设,开展境内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维修业务;促进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发展;以此率先加强对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的研究,突破政策瓶颈制约,逐步扩大离岸贸易规模。

(5)自贸区主要片区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功能载体的拓展。

一方面,要以自贸保税区为重点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涵盖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货物在区内可自由出入境,货物从自由贸易区出入境内非自由贸易区要征收相应的税收。自贸区力推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强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行“境内关外”的特殊监管制度。外高桥保税区作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载体,重点集聚跨国公司营运中心,发展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和服务外包,发挥对国际功能市场资源的配置功能。自贸保税区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开放模式和创新的监管理念,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以陆家嘴、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临港主城片区作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拓展区,增强对国际功能市场资源的配置功能。其中,陆家嘴、世博园区重点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企业集团总部以及各类贸易服务专业机构,发挥国际贸易中心的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专业服务等各项贸易服务的功能;临港主城区作为21世纪上海城市建设的副中心,要充分发挥比邻自贸区和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的区位优势,积极创造条件集聚服务贸易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开发服务贸易总部基地的功能,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拓展和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