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股市不是保险箱

股市不是保险箱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中国股市,上市公司该停不停,该退不退,却似乎已成了惯例。但事实上,上市公司一而再、再而三地亏损,完全不具备《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了,仍然不但不终止其上市资格,而且不停牌,反而在“特别处理”的掩护下比过去更加活跃地进行交易。这无异于对已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上市公司的纵容,导致了证券市场不规范现象的加剧。这两种机制成了上市公司的双重保险。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进有退是市场法则。然而,在中国股市,上市公司该停不停,该退不退,却似乎已成了惯例。尽管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ST股票的队伍也越来越大,但真正出现连续3年亏损而被停牌的上市公司没有一家。以前苏三山停过一段时间,但主要不是因为亏损,而是涉嫌违规,报表不实。并且没停多久,就改了个名字“PT振新”,被“宽大处理”了。于是,一家连年亏损的上市公司,改头换面又进入股市兴风作浪。

北京大学教授胡坚认为,在宏观经济调控层千方百计为储蓄降温的情况下,老百姓仍然热衷于储蓄,不愿进股市,这个问题已经不能继续用“储蓄是为了养老防灾子女上学”来解释,更重要的原因是投资者对股市缺乏信心;而投资者对股市没有信心,直接的原因是股市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对上市公司的摘牌制度没有强化到位,使得一些业绩差、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实际上是在张着大口吞吸股民的血汗钱。

中国股市存在着严重的“重上市轻下市”问题,虽然规定了摘牌下市的条件,但除了“琼民源”被罚暂时停牌(现在摇身一变成了中关村,更加威风)和“苏三山”主动申请停牌外,上市实际上是终身制,一些理应摘牌的上市公司充斥市场。目前在深沪两市,相当多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了70%,一部分公司每年获得的利润甚至不足以抵付当年的债务利息。《公司法》第157条规定:“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一)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二)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三)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四)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依此而论,对那些连年亏损的企业理应摘牌处理。

但事实上,上市公司一而再、再而三地亏损,完全不具备《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了,仍然不但不终止其上市资格,而且不停牌,反而在“特别处理”的掩护下比过去更加活跃地进行交易。这无异于对已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上市公司的纵容,导致了证券市场不规范现象的加剧。在菜市场发现卖假劣货的摊贩必然会驱逐出市场,惟有卖劣质股票的上市公司却可以稳坐股市,堂而皇之地继续从事他们的那些扯不清道不明的亏本生意。

没有摘牌制度,没有退出机制——准确地说是“有而不用”,不利于股市发展,不利于股民投资,不利于上市公司。有专家分析,自1997年以来,沪深股市有一种延续至今的奇特现象,那就是每当市场疲弱,股指回落,特别是加速下跌时,劣质股必定走强。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的很多,但大多是泛泛而谈,没有触及其根源。其实,只要我们把这一现象反过来描述就可见端倪了,即:每当劣质股走强,市场必然疲弱,前者越红火,后者越低迷。这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失效,操纵行为逞威,青菜萝卜硬是拿来当牛排买卖,正经投资的资金谁敢往里投?这股市能不疲软吗?如同我国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一样,首先讲的就是一个投资环境,股市同样也要讲投资环境,环境不好,资金就跑。如何才能保住资金不跑呢?这就要下狠劲治理劣质股问题。虽然管理层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风险提示、特别处理等,无奈投鼠忌器,反倒加剧了对这类股票的恶炒之风。如果当初果断地让它们停牌整顿,恐怕现今股市也就不会出现这些沉渣泛起还风风光光的一族了。总之,不堵污泥,难见清流,劣股不退场,股市难兴旺。果断地采取措施把这些股票暂时停牌或彻底摘牌,才能促使投资者的资金放心入市,股市也才能真正活跃起来。

该停不停,该退不退,使许多上市公司没有退出压力,不以亏损为耻,反以卖“壳”为荣。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由于企业是国家的,国家不愿意让企业倒闭、破产,所以企业无形之中便形成了“不怕亏”的机制。又由于资本市场资源相对稀缺,物以稀为贵,上市公司的资格成了宝贵的壳资源,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控股大股东、社会各种利益团体,各方均不肯放手,上市公司即使一文不名,负债累累,也会被炒得身价百倍,因此形成了“退不出”的机制。这两种机制成了上市公司的双重保险。因此,无论公司怎样亏,股票怎样跌,公司的老总们似乎并不怎样着急,舞照样跳,高级车照样坐,山珍海味照样吃,天南海北照样游!他们每天的工作不是想如何搞活企业,而是如何卖“壳”。今天与张三谈重组,明天与李四谈收购。虽然谁都知道重组困难重重,并且真假难辨,但是只要有朦胧的题材存在,就会有庄家参与炒作,股票照样飙升。待许多散户信以为真,认为公司真的会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没想到一纸公告宣布重组失败,把股民扔在九天云上目瞪口呆。

公司上了市就等于进了保险箱,无论你怎样违法违规,怎样资不抵债,你都照样可以在股市上大把大把地圈钱。这种没有退出机制的市场管理,无形之中也助长了一些企业弄虚作假,欺骗上市。即使玩过火了,被发现了,无非是罚点款而已,只要不把他们赶出股市,罚款又算什么?配一次股就足够罚几十次上百次款了。于是,处理了原野,又冒出琼民源;处理了琼民源,又牵出红光;红光还没处理完毕,又发现了蓝田和大庆联谊……如此没完没了,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违法违规事件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呢?没有退出机制,以罚代停,以罚代退是最关键的原因。对上市公司来说,罚款处分,小菜一碟,出一点血换来的是继续保持上市资格的大实惠,即使是欺骗到手的上市资格,只要上了市也就合法了,这种账谁不会算?这种便宜事谁不愿意干?这种处理对于其他有违法违规意图的公司客观上无疑具有一定的蛊惑性和引诱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