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木耳生产在地方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木耳生产在地方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者为银耳,称为耳中珍品,通江、南江、巴州等地盛产。《广元县志》的记载将木耳生产程序分为六,即砍山、困山、抽山、蜛山、生长、检耳。可见,生产方法、程序大同小异,但各地所产仍有区别。木耳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城乡贸易的兴盛。在汉中府,木耳生产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亦不比在兴安府、商州差。嘉庆《汉南续修府志·物产》称:“木耳,生花梨木者为贵。南山客民多作耳朳。”木耳每年产一二万斤,水运销行湖北。
木耳生产_明清长江流域山区

(一)木耳生产

秦巴山区林木种类繁多,其中不乏产耳之木,如山毛榉科的栓皮栎、槲栎,桦木科的米槠,桑科的楮树,豆科的槐树,榆科的榆树等都是适宜的生耳树木,因此,清代秦巴山区的木耳在人口增加、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巨大的增长,成为山中一大副业,木耳厂到处可见,其生产条件、技术要求相对简单:

择山内八九年、五六年花栗、青9、梓树用之,不必过大。每年十月内将树伐倒、纵横山坡上,雨淋日晒,至次年二三月间将木立起,二三十根攒一架,再经淋晒,四五月内即结木耳。第一年结耳尚少,二年最旺,三年后木朽烂不出耳矣。采耳遇天晴则晒晾,阴雨用火焙干,然后打包。(72)

川北广元,“木耳为本县出口货之大宗,故产量极多,北道尤饶”(73)。白者为银耳,称为耳中珍品,通江、南江、巴州等地盛产。《广元县志》的记载将木耳生产程序分为六,即砍山、困山、抽山、蜛山、生长、检耳。

其间需注重者有二:一是选料。青熛树为最普遍的生耳树木,但有粗皮、细皮之分,细皮只能用作薪炭,不能生耳。粗皮青熛又要看其裂纹、断痕皮层的颜色,以带赤色的红檫口为生耳佳木,白色者不用。对此,光绪《紫阳县志》有类似的记载:皮白裂纹色带红者结耳,皮黑裂纹色带青者不可用。

二是检耳要及时,尤其是防淋雨。在商洛山区,“万山中杂树繁多,土人伐木生耳,俗名砍朳。先一年伐木,次年夏间生耳。树梢向坡下,水气不走,禁烧山延火刀斧伤枝。近日收买成包,水陆发运至襄汉作郧耳出售,价倍川耳。客贩云:川耳入水即腐,不能出水留用,郧耳则异”(74)。可见,生产方法、程序大同小异,但各地所产仍有区别。

不少地方是先开耳朳,再垦田地。如山阳、雒南等县,知县何树滋《禀恳山地免升科》即云:“其山皆峭壁险崖,间有带土者,无非石棱错杂,仅生树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后,始有外来流民向业主写山,于陡陂斜岭之间,开作耳朳、木筏,迨朳筏罢后,或种包谷,或种苦荞。”(75)木耳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城乡贸易的兴盛。据鬲景贤(山阳人)《禀复采访节略》记载:“县治自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城市荒凉,居民寥落,街衢除官署、庙舍外,商贾无几,垣墉倾颓,城南滨河尽成沙滩,北城名为北坡,草木丛茸,夜常虎豹入城,籋食犬豕,闲寂景况,生目中犹亲见之。自乾隆三十三年修城后,流寓日众,渐次开垦,不数年间,四乡耳朳之利,岁以万计,城关贸易者,鳞次而来。历至乾隆五十二、五十三年(1787~1788年)间,日新月异,已大非昔日之比。”(76)

前引平利、石泉二县资料,都将木耳列为仅次于漆、排在第二位的获利产品,显示出木耳生产在地方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汉中府,木耳生产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亦不比在兴安府、商州差。嘉庆《汉南续修府志·物产》称:“木耳,生花梨木者为贵。南山客民多作耳朳。”在西乡县:“耳朳,砍山木积置雨中,次年生耳,利可三载。”(77)同一耳朳只能获利三年,与前引严如熤的说法是一致的。城固的木耳在县境商品交换中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本地产品外,还进行区域性集散贸易:

县境商务以姜黄、木耳为大宗(姜黄每年产一百余万斤,陆运销行甘肃秦州十之一;又水运销行于湖北老河口镇十之九,由老河口镇分水运、陆运,销行于山西、河南、山东、直隶,以为制造水烟之用)。木耳每年产一二万斤,水运销行湖北。又自沔县、略阳县、宁羌州分陆运、水运,购入本境三四十万斤,分销湖北。(78)

从中亦可了解到,沔县、略阳、宁羌等山区州县,木耳生产的规模和运销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在宁羌,木耳生产非常兴盛,如境内青木川,位于州西三百余里,与四川龙安、甘肃阶州交界,复山重岭,溪河环绕,“无业流民多在其间开耳厂、菌朳”。(79)在该州的贸易中,木耳是大宗商品。“木耳为土产一大宗,每岁由陆运至府城者不过二千包,由水运至四川者不过千余包。他如核桃、柿饼及药材等项,岁由水运至川,多则数百包,少或数十包不等”(80)。水路进川,必经广元,和前述桐油运销途径一样。《广元县志》在有关木耳的内容中,除了言明本县年产约十万斤,大部分运销重庆、成都之外,还说“陕西宁羌广产之,每年入川者亦多”。这进一步论证了前述看法,即汉中尤其宁羌、沔县、略阳一带的物货外运,除了汉水外,嘉陵江一路不可忽视。

川东北通江、南江、太平等地,都是重要的木耳产地。南江县:

木耳亦产。南江居民有山场者,蓄青岗树,山稍平坦即留树头所发正身,去其旁支,经五六年后,树颇齐截,大若茶杯等,乃砍为节,头年卧山,次年立架,一经春雨,则茁生木耳,居民采摘,数包、数十包不等,以山之广廓而取材焉。则商民运至汉中,远省行之。(81)

民国《南江县志·物产》则云:“青冈树产木耳,与高山之黄花均为土产大宗。”通江县,“通邑地方,多属硗确,民间生息之依□资菌木耳厂”。太平县,“县属四保九乡等处,耳厂最多”。“一年少,二年旺,三年后间生白者,虽价值倍常,菁英竭矣”(82)。城口厅,“木耳,亦名木鏨,木上所生,其形似耳,黑色。构树上生者粗大,青冈树上生者细嫩而脆美。厅境有耳厂,干蓄之以为利。又有其色白者名银耳,其味尤佳,罕出,不可多得”(83)。这些记载说明木耳在当地的重要性。其他如大宁县,老林有木耳朳,所产木耳“有红白黑三色,白者迄不易得”(84)。江油县,“砍山木积置雨中,次年生耳,获利甚厚”(85)。《三省边防备览·山货》曾这样评价川东北的物产资源:“川中财货之饶,甲于西南,而在山中,则绮罗珠玑之类皆无有焉,所产者,木耳、香蕈、药材为多。”可以说,川东北山区各厅县,无不产木耳者。

鄂西北山区的木耳生产也曾经兴盛,乾隆末年,章学诚论及郧阳物产时尚称“州县俱出木耳”(86)。不过,后来似乎渐趋衰落。“至木耳、香蕈,郧昔擅名,今则刀耕火种,尽成町畦,产耳较微,白者尤鲜,若猴头、羊肚等蕈,得必以时,土人多珍之。”(87)前面曾引有商州木耳运到襄汉一带作郧耳出售的记载,其中的郧耳,应该就是指当年的郧阳木耳,而非如有的论者所说,郧耳是商州所产的优质木耳。对此,乾隆《商南县志·物产》说得更清楚:

木耳,万山中杂树丛生,土人伐木生耳,俗名砍朳(与商州志记载相同),近日收买成包,水陆发运。约邑每岁雨水调匀,乡民获利万金。邑与郧阳接壤,运至襄、汉,作郧耳出售,价倍川耳。

很显然,商人借商州与郧阳相邻的地理条件,将商州木耳充作郧阳木耳出售,正是因为郧阳所产木耳质量优,销路好,售价高。这一方面说明前引《郧阳府志》所称“木耳香蕈,郧昔擅名”非徒托空言,而且郧阳木耳生产因垦殖扩张而萎缩、衰落也是事实,因为如果郧阳木耳盛如当年,能够占领市场,岂有诺大空子留给商州木耳?同治《房县志·物产》对本地木耳生产状况是这样记载的:

木耳,有红白黑三种,白者尤贵。房东北有香耳山,鹜利者货山木伐之,杈丫纵横,如结棚栏,阅岁五六月霖雨既零,朽木余液凝而生之,获数倍,南山中亦然。今则刀耕火种,丛箐尽成町畦,所市多自兴安、汉中诸郡来也。

也就是说,来自陕南的木耳占领了市场。当然并不排除由于自然条件诸因素作用,商洛乃至兴安木耳与郧阳木耳有相似、共同之处,要不然,假冒也难得轻易成功,更不会持久。

随着山区资源开发广度、深度的增加,以天然林木为原料生产木耳者日益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人工种植栗、梓、槲栎等树木以为生耳原料。此前的论述中不难看到,陕南山区、川东北山区有些州县人工种植生耳林木的时间较早,鄂西北山区有些州县似乎较晚。有文献记载兴山县的情况是:

栗木之生于山,昔未知其利也。道光时,他郡之人来山,因其材以取树鸡(原注:即木耳),土人得其法,遂亦效之。近日西北一带多种栗,其效可睹矣。(88)

道光《城口厅志》对产木耳的青冈树记述甚详,为我们全面认识其名、实、用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资料,录之以供参考:“栎树,即青冈树,亦名橡子树。叶厚而青,皮粗质劲……又,结实者名杼,不结实者名蒶。秦人呼为栎,徐人呼为杼,京洛河内人呼为槲,越人呼为橡,齐人呼为朴賦,楚人呼为挪树,蜀人呼为青冈。实可浸磨造腐,农家收实造酒,染人取斗作色。子可饲豕,亦可济饥。材大者可作栋柱,小者可为薪炭。枯木生黑耳可为佳蔬,白者尤为珍品。厅民多种此树,开耳厂以为利。叶可饲山蚕为茧,取绵织纳甚坚固。其用如此,古人以为弃材也,屈哉!”(89)可见这种树木有着广大的适应其生长的区域,其树干、树枝、树叶、果实无不可用。不过,在不同的地区似有较明显的差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