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贸易自由化与就业调整空间差异

贸易自由化与就业调整空间差异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是中国的贸易开放与产业升级。对外贸易扩张与垂直专业化产品内分工已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而如何理解这一贸易开放对国内产业升级的影响至关重要。最后,是本章小结及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未来展望。第五章是全球化与中国的高技能就业需求。接着,讨论了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状况及其对国内就业结构的可能影响机制。

本书一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书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所用的数据和方法,以及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最后一章为全文总结及本研究的政策含义。

第二章是文献评述。这一部分首先对近几年有关中国出口的国内附加值估算的研究文献做一介绍和评论,指出在投入产出表框架下研究中国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份额时面临的技术难题,并讨论了利用海关贸易数据估算中国出口附加值的可行性。接着,我们对贸易开放、产业升级以及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做了理论综述,并着重强调了加工贸易对于估算中国垂直专业化份额的特殊含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为了体现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全球化价值链分工中对出口产品的国内附加值和产业升级的影响,我们需要在HIY方法上进一步区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以获得更为真实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这构成了本研究讨论中国的贸易开放与国内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

关于全球化对国内就业结构的影响,本章从H—O理论入手,评述了这一建立在“最终产品”的传统贸易理论在解读中国就业结构上所表现的不足。对此,我们重点介绍了基于中间产品贸易和外包服务的垂直专业化贸易理论,并梳理了在这一框架下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变化的实证研究。最后是有关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SBTC,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理论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含义。考虑到技术进步本身是“开放”所催生的一个内生现象,此章进一步探讨了贸易开放引起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微观机制。

第三章是中国出口的附加值估算。此章关注中国贸易开放过程中,出口贸易到底包含多大比例的国内附加值。出口中的国外成分和国内成分的比例通常可以用非竞争型的投入产出表通过计算垂直专业化份额确定。由于中国官方没有编制针对加工贸易的投入产出表,准确估算出口的附加值变得十分困难,该章试图直接使用2008年的海关贸易数据并通过贸易模式来识别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品的比例,从而为准确估算出口的国内附加值提供了一个简便的替代方法。

此章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我们指出了“出口附加值”对于重新理解全球贸易统计中所显示的双边和地区贸易余额的“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意义,并对最近几年有关中国出口的国内附加值估算的研究文献做一介绍和评论。接着,给出了我们估算三位数行业的垂直专业化份额或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的数据形成、方法以及估算的结果。这包括识别海关商品贸易数据中的进口中间品的方法、贸易数据与行业数据的匹配,以及考虑到加工出口这一特征而修改的计算垂直专业化份额的方法等。最后,是此章的结论性评论。

第四章是中国的贸易开放与产业升级。对外贸易扩张与垂直专业化产品内分工已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而如何理解这一贸易开放对国内产业升级的影响至关重要。此章在HIY方法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加工贸易对于一国出口品价值构成的特殊含义,进而准确测度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我们发现出口附加值的国外成分整体较高主要源于加工贸易。进一步细分行业的结果显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值中的国外成分显著地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这说明中国出口巨额增长只是某种“假象”,出口品所含技能水平的提升并未反映为国内附加值的同步增长,产业升级步伐缓慢。最后,我们还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四小龙相比,为何无法有效实施自上而下的产业升级政策,并讨论了中国鼓励加工贸易背后的特殊历史原因。

此章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我们指出了从出口附加值角度去理解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接着,讨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的演变规律,并利用贸易数据测算了中国近年来出口产品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从而鉴定了产业升级概念。最后,是本章小结及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未来展望。

第五章是全球化与中国的高技能就业需求。此章利用中国经济普查数据研究对外贸易和FDI等全球化因素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我们发现,进出口贸易的扩张并未提高中国的高技能工人就业比例,该结论与H—O模型一致;FDI与高技能工人就业比例显著正相关,这也验证了Feenstra-Hanson外包理论中有关资本流入如何影响就业结构的基本判断。并且,进口贸易对国内就业结构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中间品进口对高技能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而出口贸易对就业结构的不利影响则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此外,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外资企业及沿海地区的FDI强化了出口贸易对国内就业结构的负面效应。

此章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我们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如何成功获得动态比较优势,从而加快深化本国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附加值的挑战,而就业结构升级成为这一问题的关键。接着,讨论了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状况及其对国内就业结构的可能影响机制。基于理论模型的计量分析进一步检验了上述结论。最后,是小结和有关政策含义。

第六章是垂直专业化贸易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一个引人关注的事实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高技能劳动力需求旺盛、低技能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时代。但是,这一结果并不符合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判断。该章基于全球化纵向“交叉协作”理论分析了垂直专业化贸易对国内就业结构的影响,并利用2004年的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对这一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来自OECD等发达国家的中间品进口比重上升有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例,从亚非拉等低收入国家进口中间品的份额增加将带来劳动力技能水平的相对下降。并且,企业出口比例的提升,尤其是一般出口显著强化了来自OECD等发达国家的中间品进口比重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例的正相关性,而加工出口占比的提高则不利于这种相关性的加强。此外,资本深化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之间具有互补关系,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港澳台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

此章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指出了发展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变化上的局限性,并讨论了加工贸易模式对于中国的就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特殊含义。随后介绍了基于企业微观层面的垂直专业化份额测算方法,并将纵向全球化分工形式模型化,以考察这一国际劳动协作模式对国内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的就业所造成的可能影响。接着,对中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库(CASIF)和海关贸易数据库(CCTS)进行了必要的描述,并运用回归分析检验了垂直专业化贸易对国内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制。最后,对本章的主要观点进行小结并讨论了有关政策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