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整自我,接受差异

调整自我,接受差异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说,包含三个方面,它们是跨文化和谐的三个行动前提。霍夫斯泰德对此进行了尝试。因为目前的定义有几百种之多,所以从文化定义人手对不同文化划一个清楚的边界是不太现实的,但霍夫斯泰德尝试以一种自己认同的定义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几百种文化分成三种类型。中国古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所以受到历代人的推崇,与其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正确性是分不开的。
调整自我,接受差异_论人际沟通

当属于不同文化的人走到一起时,他们认识到彼此确有不同,那么跨文化的交流就开始了。跨文化交流分为三个层次,即信息层次,也就是一种新的认识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可以说,“跨文化是指参与者不只依赖自己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是同时也经历和了解对方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而后者被认为是陌生新异的。因此,跨文化包括所有自我特征和陌生新异性、认同感受和奇特感、亲密随和性和危险性、正常事物和新事物等一起对人的中心行为、观念、感情和理解力起作用的关系。跨文化是指通过越过体系界限来经历文化的归属性的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跨文化和谐的技巧,通常表现为主体对文化差异的恰当把握与合理有效地处理跨文化交往中的临时性冲突,克服跨文化交往中可能存在的障碍的能力。具体来说,包含三个方面,它们是跨文化和谐的三个行动前提。

一、对跨文化和谐的类型学认知

上文提到跨文化交往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信息源层面,彼此只是作为信息源与信息接受者的两种知识主体。二是情感层面,双方都有情感的投人,比如友好、生活上的关怀等,这需要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等。三是行为层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然表现为行为,语言与情感自然较多地以行为为依托,言语也有体态言语,情感的表达也多借助于实际的行为。因此,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仅表现为对异文化的文本解读,更重要的是情感的理解与表达和不同行为的正确解读。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理查德·D.刘易斯以行为为例来形象地对文化差异进行了描述:“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常始于他们的社会行为的差异。日本人不喜欢握手,他们见面时鞠躬致意,而且不当众擤鼻涕。巴西人等公共汽车不排队,喜欢穿棕色的鞋而不是黑色的鞋,参加鸡尾酒会常晚到两个小时。希腊人会目不转睛地看人,当他们表示不同意时就点头,偶尔在餐馆里冲着墙摔盘子。法国人用一片面包把吃过的菜盘抹干净,把糕点放人咖啡里,在小酒馆里和陌生人握手。英国人吃饭时把汤盘放在离自己远一些的地方,倒拿着叉子吃豌豆,还在雨中打高尔夫球。”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对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进行一种类型学的研究,进而可以更简单地处理跨文化交往存在的问题呢?霍夫斯泰德对此进行了尝试。因为目前的定义有几百种之多,所以从文化定义人手对不同文化划一个清楚的边界是不太现实的,但霍夫斯泰德尝试以一种自己认同的定义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几百种文化分成三种类型。这一定义就是他所谓的“我们思想中集体的、能够把一类人与另一类人区别开来的思考程序”。依据此定义,他划分了三种类型:以工作为中心,进行精心组织计划的人(单线活动型),如瑞典人、荷兰人、德国人等;以人为中心,能言善辩的谈话高手(多线活动型),如葡萄牙人;内向、以尊重他人为中心,倾听他人说话的人(反应型),如日本、中国、新加坡韩国等。这三种文化类型的主要特点如下:

表一:单线活动文化、多线活动文化和反应型文化的主要特点[1]

续表

对以上的划分依据和文化类型的特点做简单描述后,可以发现,霍夫斯泰德还是选择了以社会活动作为区分文化类型的标准,其所谓的思想程序都要以外化了的行为为标志。如果说行为可能体现为无目的性,而行动则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话,那么文化主体如何控制自己的交往行为则需要一定的行动技巧。而这无疑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学习而获得。阿吉勒认为,“社会感知、言语表达、谈话、沉着自信的举止、情感表达、对恐惧感的处理方式、可靠性以及在与人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提高的。

二、存在的障碍与冲突的预防

除去对心理能力有定位之外,还应当对阻碍有充分的认识。跨文化沟通的“障碍由于社会化而产生,由于已确定的习惯而产生,并且,作为人类生存状态的一部分而产生。应该指出的是某些人仅仅是不了解其他文化,其他人则是不想了解其他文化。毫无疑问,忽视(缺乏知识)和幼稚(不通世故)可能是跨文化沟通的重要障碍”。

“跨文化冲突有三个主要类型:客体型、关系型和权重型。客体冲突指的是关于孰是孰非的对方观念;关系冲突主要涉及有关权利和责任的分歧;权重冲突是关于行为的先后轻重以及对善恶的不同评判”。

前面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内涵,跨文化交流存在的障碍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矛盾冲突做了阐述。其实这都是跨文化交流与和谐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只有在理论上理清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交流与和谐的存在是以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

这也是一种心理能力的外在行为表现。

三、真诚态度的必要性

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几个最为重要的行为技巧的前提就是,跨文化交流的双方都抱有真诚的愿望,希望通过交流寻求相互理解;双方都抱有友好的态度,消除了文化、种族、民族的歧视;交流是在双方相互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抱着平等交流、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的沟通才是可能的,才有必要谈具体的跨交流的行动技巧。真诚往往是最重要的、无往而不胜的。中国古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所以受到历代人的推崇,与其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正确性是分不开的。真诚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这同样适用于跨文化交往。

如有的人有自己的先人之见和明确的目的,经常打断别人的讲话。其实跨文化沟通应当善于组织交谈,在确定谈话的开始、进人正题和结束等环节时能考虑对方的意见,在谈话的过程中,能使双方轮流讲话。人们都喜欢在讨论中有机会发言,因而在谈话中应当绝对避免自己垄断发言权。另一方面,轮到自己发言时如不讲话,则可能被看作是拒绝合作的表示。在跨文化交流中,轮流讲话这一简单因素能起到对对方表示尊重的效果,是一个重要技巧。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话未讲完就被打断,或未全面阐述完自己的观点对方就摇头否定时,就会出现影响正常交流的障碍,削弱阐述者交换信息的兴趣。正确的做法是:在未得到足够和确凿的信息或在未全面理解对方的观点之前,人们应尽量避免做出语言的或非言语的评论。这是对对方的一种起码的尊重,如果这一点不能做到,就会使人认为谈话缺少诚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