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是社会治理的分工与同构

管理是社会治理的分工与同构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分工,实质上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劳动的专业分化与协同发展。人们以往对孟子社会分工思想都存在误解和批驳,认为他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出发对剥削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和辩护,本篇姑且不讨论这个问题。提出了“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分工思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划分是社会成员偏好与素质的选择与被选择,优秀的管理者必定具备某些特质或者说是自己的长处。

七、管理是社会治理的分工与同构

社会分工水平,既是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生产力性质的客观尺度。社会分工,实质上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劳动的专业分化与协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劳动分工及其不断发展,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缩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人类思想对劳动分工及其历史发展没有丝毫的理性觉察和智慧洞悉。事实上,我国先秦儒学思想家孟轲对社会劳动分工及其政治管理,就曾有过十分简洁和极为精辟的论述。

孟子关于社会分工的观点可以从《滕文公》中的对话看出: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人们以往对孟子社会分工思想都存在误解和批驳,认为他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出发对剥削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和辩护,本篇姑且不讨论这个问题。孟子强调:政治管理是社会进步不可少的伟大事业(“大人之事”),从事“治天下”或“治人”等国家事务管理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劳心”),决不能用耕种庄稼或烹调饮食等简单劳务(“小人之事”)来代替。提出了“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分工思想。

在社会治理中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类,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一个人既可能是被管理者也可能是管理者,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于上级来说是被管理者,相对于下级来说是管理者,身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划分是社会成员偏好与素质的选择与被选择,优秀的管理者必定具备某些特质或者说是自己的长处。管理者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出来的。一个好的管理者同时也是一个好的被管理者,中国有句古话“欲制人必先受制于人”,西方亦有类似的说法——“既会当总统,又会做平民”。由此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管理者,也不可能永远是被管理者(精神病人除外),除非他心甘情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相通之处在于:一个人要是不能做一个好的被管理者,也很难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这样看来,管理实现了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划分,同时又实现了两者的同构。

★小资料:管理者与领导者

尼克松在他所著的《领导者》一书中,提出了领导与管理、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某些不同之处,他说:“伟大的领导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既需要超群的力量,又需要非凡的想象力……尽管领导需要有技术,但领导远远不是有技术就行。就某种意义来说,管理好比散文,领导好比写诗。在很大程度上,领袖办事必然是靠符号、形象,以及成为历史动力的、能启发觉悟的思想。人们可以被道理说服,但要用感情来感化,他必须既能说服他们又能感动他们。经理考虑的是今天和明天,领袖必须考虑后天。经理代表一个过程,领袖代表历史的方向。因此,一个没有管理对象的经理就不成其为经理,但是,一个领袖即使失去了权力,也能对其追随者发号施令。”[13]

《后汉书》中《淮阴侯列传》记载了刘邦与韩信的对话,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能领兵多少?”韩信说:“陛下能领兵十万。”“那么你呢?”“我是多多益善啊!”“多多益善?那你为何被我所擒?”“那是陛下虽不善将兵,却善将将的缘故。”由此可见,将兵者将者也,将将者帅者也,能领将者即管理管理者的管理者是技高一筹,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