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生态工业园—贵港生态工业园

国家生态工业园—贵港生态工业园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与一般的工业园区是有本质区别的,其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并且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要比一般的工业园区困难得多。

6.2 国家生态工业园—贵港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这对于当前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治理压力以及追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与实践意义。

6.2.1 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及在国外的发展态势

生态工业园区与一般的工业园区是有本质区别的,其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并且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要比一般的工业园区困难得多。在生态工业园区中,由于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是另一个企业的“营养物”,园区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或公司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我们通常用“工业共生”、“要素耦合”和“工业生态链”等概念来表示这种工业企业之间的关系。

综观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三代为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在过去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一个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形式。这三种类型园区建设的目的、理论和方法是不一样的。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劳动密集型开发区,主要侧重于经济发展“量”的扩张,以解决当时经济急需大发展的需要。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在一定区域内建立起来的技术密集型开发区,主要侧重于经济发展“质”的提高。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

生态工业园区是运用工业生态的理论,寻求提高企业间的关联度,进行产业链接,建立起相关工业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工业示范区是在前两类开发区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升华和优化

生态工业园区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不同产业或企业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联和互动关系,这种关联和互动构成了各产业或企业间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络,从而形成生态工业体系。

②在工业生态链或工业生态网络中,物质和能量逐级传递,并实现闭路循环,不向体系外排出废物。

③可以实现区域性的清洁生产和区域性的经济规模化发展。

④区域内资源、信息共享,克服了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中,企业的生产各自为阵、信息不畅通的弊端。

⑤生态工业示范区不受地域的限制,也没有明确的地域界线,只要存在工业生态关系,这个企业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成为生态工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⑥生态工业示范区不单纯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而是着眼于工业生态关系的连接,把保护环境融合于经济活动过程中,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以上特点都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所不具有的。因此,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将使两区更具活力和发展前景。

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一些发达国家,如丹麦、美国、加拿大等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先进的国家,很早就开始规划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纳米比亚和南非等也正积极兴建生态工业园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工业园区开始成为世界工业园区发展领域的主题,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以下几个生态工业园是世界上较为成功的工业园,很具有代表性:

丹麦的Kalunborg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4个厂为核心企业,把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另一家企业的投入或原料,通过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建立“纸浆、造纸”、“肥料、水泥”和“炼钢、肥料、水泥”等工业联合体。发电厂以炼油厂的废气为燃料,其他公司与炼油厂共享冷却水;发电厂煤炭燃料的副产品可用于生产水泥和铺路材料;发电厂的余热可为养鱼场和城里的居民住宅提供热能。该园区以闭环方式进行生产的构想,要求各个参与厂家的输入和产品相匹配,形成一个连续的生产流,每个厂家的废物至少是另一个合作伙伴的有效燃料或原料。同时,对各参与方来讲,必须具备经济效益,如节省成本等。Kalunborg的工业共生仍在不断进化,其成功提示着人为创造这种副产品交换网络的可能性。

美国的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区。田纳西州小城Chattanooga曾经是一个以污染严重闻名全美的制造业中心。在该园区,以杜邦公司的尼龙线头回收为核心推行企业零排放改革,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还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在老工业区发展了新的产业空间。其突出特征是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以减少污染和增进效益。而今,旧钢铁铸造车间已变成一个用太阳能处理废水的生态车间,而旁边是利用循环废水的肥皂厂,紧临的是急需肥皂厂副产物作为原料的另一家工厂,这样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工业网络。这种革新方式对老工业区改造很有借鉴意义,并且更能适应老工业企业密集的城市。

美国Choctaw全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基于俄克拉何马州大量的废轮胎资源,采用高温分解技术可将这些废轮胎资源化而得到炭黑塑化剂和废热等产品,进一步可衍生出不同的产品链。这些产品链与辅助的废水处理系统一起构成一张工业生态网。其特点是基于园区所在地丰富的特定资源,采用废物资源化技术构建出核心工业生态链,进而扩展成工业生态网。

加拿大多伦多的Portland生态工业区。这一工业区汇集了有废物和能量交换潜力的多种制造和服务行业。目前,加拿大约40个生态工业园区中有9个被认为具备很强的生态工业性质,其中,涉及的工业组合主要有:蒸汽发生器、造纸厂、包装业的组合;化学工业、发电、苯乙烯聚氯乙烯、生物燃料的组合;发电、钢铁、造纸厂、刨花板厂的组合;热电站、石油提炼、水泥厂;石油冶炼、合成橡胶厂、石化工厂、蒸汽发电站的组合等。

6.2.2 贵港生态工业园

贵港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是围绕蔗糖整个生产链来展开的,是以制糖工业为支柱,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以贵糖(集团)公司为龙头,发展和建设贵港市的制糖生态工业。通过建立工业生态示范园区,将这一产品产生的污染物作为另一产品生产的原料利用,形成企业产品间彼此相互依靠、互为上下的工业生态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应。

制糖业是贵港市的支柱产业,贵港经济的一半以上与制糖工业相关,甘蔗生产是全市农业生产的基础及主导产业。但长期以来,制糖企业一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所困。以广西为例,年入榨甘蔗3000多万吨,甘蔗制糖过程中产生废糖蜜100万吨,蔗渣(绝干)约330万吨。废糖蜜绝大多数用来生产酒精,可生产20多万吨酒精,但同时又产生酒精废液310万立方米。目前,广西境内90%以上的制糖企业产生的酒精废液只是经过简单的处理甚至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对河流形成严重污染。同时以蔗渣造纸的企业采用的碱法制浆工艺产生大量的黑液,小造纸厂有时就将这些黑液直接排放,成为当地主要的污染负荷。如在广西贵港,制糖工业已经成了当地最大的污染源,所排放的工业废水接近全市排放总量的80%,制糖工业的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忧患。

与此形成映照的是经济效益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在我国,糖厂的技术装备水平只是相当于国外先进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了目前数量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的局面,其中日处理能力在1500吨以下的糖厂就有359家,占到了糖厂总数的67%。在广西,大小糖厂共有104家,平均日处理能力只有2170吨。这种现状造成的结局是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副产品不能综合利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糖厂自身效益低下,与国外企业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距。以按实物量计算和按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例,我国与欧盟分别相差50倍和100倍。由于产品档次较低,我国生产的糖还不能进入伦敦和纽约的期货交易市场。

为了打破重污染、低效益的困境,广西贵糖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一条“变废为宝”的生产模式,也就是按照物质的生态结构将上游产品的废弃物变成下游产品的原料,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尽量不出或少出废物,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2001年8月,贵糖集团挂上了我国第一块生态工业园区的牌子。历经几年的建设,该集团引人注目的生态工业链日显坚固和完善,富含循环经济理念的主链和副链交相辉映,把生态工业独有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目前,贵糖已形成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以及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碱回收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链。此外,形成了制糖滤泥、制水泥,造纸中段废水、锅炉除尘、脱硫、冲灰,碱回收白泥——制轻质碳酸钙等多条副线工业生态链。这些工业生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形成单元工艺的工业生态链,初步实现了生产过程良性的生态循环,既节约了资源,又能把污染物消除在工艺流程中。除上述生态工业链主线外,利用酒精厂发酵车间废CO2制轻质碳酸钙等副生态链,不但可以生产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产品,而且能够有效利用CO2,减少CO2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其清污分流清水回用污水治理是降低水耗的一项基本措施和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地规划和统筹地安排。实施后不仅节约用水,还在降低吨产品水耗上取得了预期效果,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使重复用水率达62.5%。这种以生态工业思路发展制糖工业的做法,为我国制糖工业结构调整、解决行业结构性污染问题开辟了一条新路。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由以下6个系统组成的:

①蔗田系统:负责向园区生产提供高产、高糖、安全、稳定的甘蔗,保障园区制造系统有充足的原料供应。

②制糖系统:通过制糖新工艺改造、低聚果糖技改,生产出普通精炼糖以及高附加值的有机糖、低聚果糖等产品。

③酒精系统:通过能源酒精工程和酵母精工程,有效利用甘蔗制糖副产品——废糖蜜,生产出能源酒精和高附加值的酵母精等产品。

④造纸系统:充分利用甘蔗制糖的副产品——蔗渣,生产出高质量的生活用纸及文化用纸和高附加值的CMC(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产品。

⑤热电联产系统:通过使用甘蔗制糖的副产品——蔗髓替代部分燃料煤,热电联产,供应生产所必需的电力和蒸汽,保障园区整个生产系统的动力供应。

⑥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园区制造系统提供环境服务,包括废气、废水的处理,生产水泥、轻钙、复合肥等副产品,并提供回用水以节约水资源。

这6个系统关系紧密,通过副产物、废弃物和能量的相互交换和衔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闭合工业生态网络。“甘蔗、制糖、酒精、造纸、热电、水泥、复合肥”这样一个多行业综合性的链网结构,使得行业之间优势互补,达到园区内资源的最佳配置、物质的循环流动、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并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大大加强了园区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经过数年的实践,生态工业园所取得的最大收效是综合利用效益不断提高。贵糖集团的效益大部分来自于综合利用、来自于“废弃物”。目前,贵糖综合利用产值占公司产值的65.74%。生态工业链使制糖过程中各环节的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

建园的另一大收效是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贵糖集团通过实施生态工业项目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等措施,初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工业总产值比前几年翻一番,造纸产量由1995年的年产4万吨提高到2002年年产近10万吨,COD年排放总量却由1995年的37984吨降低到2003年的10500吨,污染物排放得到大幅度的削减。

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院士为组长的专家考察组对贵港生态工业园的做法予以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贵糖集团以生态工业思路发展制糖工业的做法,为我国制糖工业结构调整、解决行业结构性污染,使传统产业通过调整、组合焕发新的生命力,开辟了一条新路。

6.2.3 生态工业园对发展工业经济的启示

生态工业园能实现区域内工业体系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合理利用资源,充分保护环境,促进清洁技术与环保产业的发展,改造老工业区,增强企业竞争力。它是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但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部分矿种存在短缺。以石油资源为例,我国人均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在人口不断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下,随着部分矿产资源的衰竭,人均占有量将进一步下降。

中国资源供需缺口大。2003年,我国消耗了2.6亿吨、超过全世界消耗量1/4的钢铁;消耗了15亿吨、占世界总消耗量30%的煤炭;消耗了8.2亿吨、超过世界消耗量1/2的水泥;消耗了占世界消耗量13%的电力;消耗了2.5亿吨原油。然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接近于全世界总和的1/30。如果中国继续依靠这种高增长、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后我们将面对更大的发展“瓶颈”。估计到2020年,绝大多数矿种将不能满足需要。

中国资源承载力接近极限。中国资源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将处于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并有可能超过资源承载极限。随着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压力加大。按严格控制的人口目标分析,在2030年将达到资源承载极限。

中国资源浪费严重且综合利用率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以矿产资源为例,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破坏、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滥采滥挖与采富弃贫等现象普遍存在。钢渣、粉煤灰、煤矸石和石油化工废渣等综合利用率分别为83.7%、47.9%、38%、45%,尾矿利用率不到10%,城市垃圾很少利用,再生资源回收水平低。我国共伴生矿利用率不到20%,总回收率只有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30%。

从国外的实践看,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实行资源减量化,再循环与回收利用,废物的再资源化等措施能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通过地域毗邻的企业集群相互利用废弃物,使物质与能源再资源化,达到合理利用。

(2) 有效保护环境,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严峻: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生态恶化的加剧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工业化是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据2000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分析水环境的影响来看,当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46.8%;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占全国废水中COD总排放量的48.8%;县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为95%,县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2.1%;全国23.8万家工业污染企业中90%以上实现了达标排放。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看,其中工业来源的废气排放量1612.5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0.8%;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953.3万吨,占全国烟尘排放总量的81.8%;工业粉尘排放量1092万吨;县以上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为85.2%。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1067.7万吨;排放量3183.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储存量28921.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9151.5万吨。

从横向对比来看,中国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比发达国家严重。以能源工业为例,我国能源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

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改变了污染处理方式:从企业对污染的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污染预防与控制为主,再辅以末端的污染治理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生态工业园强调以生态为中心,工业体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行循环经济模式。因此,企业实行全生产过程的污染防治,生产无污染产品并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承诺,从提供产品到提供职能服务,能极大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由于区域的“废气、废水、废渣”“三废”得到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其排放到环境中的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也减少。

(3) 促进清洁生产技术与环保产业的发展

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环保产业本身就是为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提供物质基础的产业,因而环保产业园区更应积极朝生态工业园区的方向发展,做到产品绿色化、生产过程无害化、工业经济生态化的有机统一。从产品、企业、区域实现生态化,引导社会消费,发展生产领域循环经济。同时,环保产业如果突破传统的专业领域的局限,向绿色产品、绿色工艺技术、环境技术服务等环保产业领域拓展,满足市场上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有利于培育环保产业新的增长点。

(4) 改造现有的工业区,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中国现有的工业园大多存在着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和污染等问题。园内的企业并非有机的群聚,而是无机的杂合,不能形成工业链与工业代谢关系,集聚经济效益差。这些导致新设的工业园重入老工业区生产、消费、污染的困境。而生态工业园区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而建立的工业系统“食物链网”,即工业链网,它与传统园区的最大区别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等手段,提高园区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间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共生产系。由于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因而提高了物质、能量、信息的利用程度和生态效率。生态工业园区追求的目标是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佳利用和园区内整体发展的集合效益,而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最佳效益。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使园区内环境影响减少到最小的同时,显著地改善企业的经济绩效,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5) 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行绿色生产与绿色营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企业降低了资源消耗与治理污染成本,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满足了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了环保的非关税壁垒,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目前,已有100多家中国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与通过环境产品质量认证,获得通往欧美等市场的“绿卡”。

按照和运用自然生态的理论,建立生态工业,在这个工业生态体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逐级传递利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约,污染物产生实现最小化,废物得到充分的再利用,经济形成循环发展模式,生产过程实现清洁化,这是清洁生产更高层次——区域性的清洁生产。这种区域性清洁生产,既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有利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把环境污染问题解决在产业布局和调整的规划中,解决在生态工业链的生产过程之中,真正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统一,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多赢”的目标。

6.2.4 当前生态工业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在规划建设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1) 技术难度

实现物质循环和废物最小化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在当今还没有一项综合技术可将具有放射性的废物应用化学原理转化为有用物质。生态园区化的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攻关,这对于我国目前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来讲都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贸易限制,更使我国的生态产业园建设面临严峻的技术挑战。

(2) 经济问题

企业会将回收与循环利用副产品及废物发生的费用,以及购买新原料和简单处置废物发生的费用之间进行权衡,即使废物的再利用和循环技术可行,企业也可能不会这样做,除非在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当产品被生产出来及废物被处置时,为了再循环,必须把物质分离成各组成部分。而分离需要付出劳动和费用。有时企业仍然需要通过循环和再利用,将废物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在企业内使用,此时复杂的拆分、分离技术将被使用。当然,有些并不需要很多费用的物质可能比其他的物质更容易循环。金属相对来说就容易循环,比如,大多由铝金属组成的已剥去标签的易拉罐,就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考虑如何将产品的组成加以分离,而有机废物就难以循环利用。

(3) 政策障碍

最大的障碍来自于目前的环境法规,其次是有关工业园区的管理办法,这些政策都是严格限制污染性项目的引入或进入。而按照生态工业理念,通常被限制的污染性项目的废物在工业生态系统中可能是中间产品或副产品,因此,所谓污染性项目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外以及不同生态工业园区内的生态内涵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界定。我们对生态工业中首要的废物减量化原则的理解是:废物减量化是指局域或区域总体效果的废物减量化,而不是指单个企业或者少数几个企业的孤立效果,是面而非点,是结果而非过程。另外,现有的环境政策如排污收费、污染物配额分配等可能适用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初期,由于对构建工业生态链产生障碍而不太适用于园区的成熟时期。

解决这些障碍会有一个过程,而政策上的障碍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能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来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各个园区也只能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废物零排放的时间表。

另外,从环境管理上讲,根据国外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现状,可以设想将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分为三个渐进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以现有环境政策为核心的园区环境管理体系;第二阶段是对园区实施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第三阶段是建立基于生态工业的环境管理体系。

6.2.5 对发展生态园区的政策导向

生态园区建设是一种新的尝试,对于目前我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说,这种尝试意义重大,然而,在我国这样市场发育程度不高、技术水平不高的国度推行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绝非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支持,具体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在政策上加强指导与支持

生态工业园在我国是一个新鲜事物,需要当地政府和园区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应推行各种优惠政策,如从金融、人员培训、税收等方面,鼓励企业进入生态工业园,并提倡在园区内建立生态产业链,形成工业共生网络。同时,还要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态工业园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别要使用经济激励和惩罚手段,以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经验表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是生态工业园建设初期特别需要的。

(2) 根据产业生态学的原理对园区进行合理的规划

区域内应有特殊的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和多类别产业结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资源与核心的产业,成为生态工业产业链中的主导链,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链接,组成生态工业网络系统。

(3) 各类别产业或企业间具有资源的梯度流动性

即各产业间存在着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传递流动关系,或者通过一定环节的补充,能够在各产业间建立起多通道的产业链接,形成互动关系,使资源和能源在整个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

(4) 科学选择主导产业

作为工业生态链中核心的资源应具有稳定性,主导产业应具有发展前景。如果工业生态链中的核心资源短缺,或者主导产业属于被淘汰产业,那么进行这样的生态工业组合就没有任何意义,即使建立起来也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5) 鼓励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外。此外,对有重要创新的企事业单位要加大奖励和补贴力度,提高科研的积极性。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是实现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也正如专家所指出的,对于大多数生态园区的建设而言,工作才刚刚起步,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建设中,能够务实地将园区工作落到实处,有计划、有步骤、按进度、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园区建设工程、招商工作、生态工业孵化工作,搞好示范、勇于探索,为全国生态工业、环保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